《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2 01:35: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百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怎样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呢?通过看书虽然能很容易的知道,但那只是表层的东西,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概括、数学知识的运用,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教改理念,结合我对这堂课的思索,我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感受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综合概括,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学中却事与愿违,经过第二次教学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真正贯彻这个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为此,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百分数产生的由来,在课始我设计了学生身边幼儿园时的篮球投篮这一情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好处,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使用百分数”。尤其是“在比较哪个班罚篮水平高?”,学生在经历了分数的不便后,体会到了使用百分数的优越性,感悟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哪班的罚篮水平高”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计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罚进数”到还需要“罚篮总数”再到“两数进行比较”,由分数的不便到把分数变成分母相同,再到产生需要百分数解决,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百分数的意义,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1.开放内容,富数学以丰富内涵。

  一般传统的分数意义教学,都是按照书本顺序,根据一幅幅图示或简单的操作认识一些分数,在此基础上归纳意义。这样的组织教学,是浅薄苍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没能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难。所以,有必要改变教科书的这种"传统"的呈现方式,使得它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开放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道接着一道现成的、呆板的例题不见了,而是提供给学生真实具体而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在活动中"做数学";教师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记忆定义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本例中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充分交流,了解分数的表现方法,建立起生动活泼的表象,并理解了分数在生活中更为厚实宽广的内涵。例 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还可以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4个圆片;更可以把6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二个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三分之一,还可以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无穷的,生动具体、富有生命力的。

  2、关注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貌。

  传统的教科书把数学的活动过程"压缩"成了毫无生气的结论,定义是枯燥、抽象的,使学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识的获取过程却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现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所以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的面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活动、重过程。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具体情境,还以本来面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切实的体验。以致学生在活动中会以生活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积累的常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能用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后,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第二单元分数的乘法时,出现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没有匆匆带过,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整数除法的意义引入,再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成一组分数除法题,让学生观察、推理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我留给学生时间去做,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得其要领。

  第二部分内容通过例2引导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再比较、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动手操作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花的比较多。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但后面的练习就没有时间做了,所以,不值的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是否能熟练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讲授新知

  1、教师出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什么做为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

  2、教师出示:把一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谁看作单位“1”,依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

  3、教师出示: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猫的三分之一,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它们都可以作为“单位‘1’。

  自学讨论

  1、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引导:“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标上去。”

  (学生自学课本)

  2、学生汇报:

  收获比较多。教师随机板书。

  疑问可能在“单位‘1’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引号。

  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强调:单位“1”跟自然数的“1”含义不一样。自然数的“1”只表示1个。实实在在的一个。而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一个引号,以示区分。

  分数的组成

  1、请你自学书中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懂的地方标上去。

  (生自学课本,归纳出分数的组成有分子、分母、分数线三部分。分子表示到这们的几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2、同学讨论释疑。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2个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人类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在课前复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来产生疑问进入课堂。所以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体验到分数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在表示分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乐创新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上,我把一些问题引导出来,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习。并且,在课上,我走下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及时为他们解决难题。

  从总体上讲,这堂课还算成功,但是,在教学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可能对于这抽象的现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学生还摸不着头脑。如何在以后接手班级时更好的教学好《分数的意义》,还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点好的意见。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分数,对分数有了一定完整的认识。这个单元,学生学习了比较长的时间,这么多知识可以整理一下。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关系,再把分数进行分类,然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了约分和通分,最后学习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顺序的,而且又是相互关联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和的作业情况,总感觉有几个问题很难处理。

  第一、学生的技能训练有点不太到位。

  按照教材内容的进度,其中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也要6课时,那么整个分数的内容,连练习课在内也只有17课时的时间。而其中通分、约分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间就更少。时间少了,那么对于学生的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技能训练好像不太扎实,特别是求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因为在学生的练习中经常反映出约分不约或约分没有约尽,还有就是约得很慢。这些现象又导致了小数化分数时,出现“部分学生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时,却不能进行很好地约分,或者约错”的现象。“温故而知新”,只有巩固了有联系的旧知,那么学习与旧知有关的新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也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巩固性原则。因此,对于这些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的熟练掌握,对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又起到了很大连贯作用,而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又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如果前面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到味,一些基本技能不太熟练,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这一点在这一单元中感觉比较深。因此,在平时的练习时,除了一些作业本上的题目(综合性的)以外,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如小数与分数的互化,通分和约分,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的练习。通过这些少而精的练习,让中下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巩固。

  第二、有些知识点到底学不学?这一单元的好多知识在老教材里是有的,但是在新课程中又不上了,只是放在了“你知道吗?”中,很难取舍。学,就要再花很多的时间;不学,感觉这些知识又很重要。如:分解质因数,如果不学,后面的一些用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就不能后续地学习“你知道吗?”,特别是判断能不能化有限小数的方法。学了,又不是让学生看一下书就行,有些内容还得上一节课的时间。这一点,在教学中真的很难适应,特别是像“分解质因数“这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该如何对待?

  第三、难度降低,那么要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在教师用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那么要求降低了,练习中的要求是不是也降低了呢?再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部分学生就难以解决,当然这也跟学生的差异和老师的渗透有关。要求降低,到底降到怎样的程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如何?真的很难把握。再如分数的比较大小,在练习中早已有渗透,虽然比较的方法有很多,有约分、通分、化同分子、找一个中间数等等方法,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如何呢,是不是对所有的学生要掌握。个人的理解是:难度降低,不是等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而应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关注课堂,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对形成熟练的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个性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好处。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组织学生交流前置性作业,“如果你是教练老师,你会选谁去?为什么?”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好处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我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好处,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三、关注学生知识的构成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构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这节课教学资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好处是什么,而是透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好处,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四、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练习我设计了判断、选择、读写、思考题。还设计了“在这节课里你一定兴奋过,紧张过,也许有的同学还存在着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这节课的各部分学习情绪所占的比率吗?”让学生在身边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能体会到百分数的优点,使学生在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得比较透彻,后面的练习完成也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具体优点如下: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由于课堂上若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则不太好控制,所以本节课我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借助一些情境图和一些纯文字的.百分数,让学生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并且借用了百格图,并让学生用喜欢的图示表示出50%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让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熟知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百分数的生活价值。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以独到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课堂适时的评价,小组合作探究,激活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广阔空间。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学生在初步学习了百分数意义后,举行了一个生活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展示课前所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并且让学生自己说说资料中的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如果说课前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只停留在书写形式上,那么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就使得学生对于这些来自于生活的百分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涂方格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使学生动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就是概念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教学的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教学时加大思维的.形象性(比如:图、线段图、集合图)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①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的联系

  ③用字母表示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 (0除外)

  ④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

  ⑤单位换算——除法——分数——约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最简分数、约分的意识淡薄。

  学生对约分,结果保留最简分数的意识淡薄,教学时要加强。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每人创造一个分数,并说出你创造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集体交流,小组汇报。提问:你创造了怎样的分数?你是怎样操作的?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

  (3)设疑启思:刚才通过操作,我们得到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含义虽然不相同,但本质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议一议: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

  (2)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教学反思:

  1、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课本,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本课设计注意到数学的教与学的紧密联系生活,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实现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根据提供的材料创造一个分数,直观感知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诱发思维。

  在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主创造的分数的意义,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表现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过程,就要充分展开知识的发展过程,让数学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放飞。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了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该从百分数起源入手较合理。

  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学的开始,我从学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给森林带来了哪些危害导入,引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及其它一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的基础,理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

  二、通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电脑下载的进度是16%;我们班期中考试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踊跃。接着通过“换一换”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最终获得知识的真谛——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同在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不能;分数可以带单位,百分数不能;分数的分母是任意不为0的整数,百分数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先学后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在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从练习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四、巩固练习有层次,习题比较有趣味性。第一题是“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看成语联想百分数,这一道题学生很感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题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中,这道题旨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发言比较踊跃,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探究的过程,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读写法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的产生

  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学具:水果图片若干,实物(4个苹果),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

  1.出示4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2个)

  2.出示2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1个)

  3.出示1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半个或1/2个)

  这里的1/2是什么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就会用到分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题)

  二教学新课

  1引探分数的意义

  刚才老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2个。(板书:贴苹果图片,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1/2)

  现在老师要让你们随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板书:大饼3份1份/2份1/32/3

  刚才我们分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五份,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几?其中的4份呢?

  指名回答,板书:—————5份1份/4份1/54/5

  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2份、3份、5份等等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板书:若干份一份或者几份

  2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出示苹果图片(4个),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并演示把4个苹果装进一个袋子里,问:这表示什么?(一袋苹果)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1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3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板书:4份1份/2份1/42/4

  2份1份1/2

  这里的2/4是几个苹果?1/2是几个苹果?

  2/4和1/2表示的苹果个数相同,意义相同吗?(不同)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归纳分数的意义

  (1)单位“1”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拿来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拿来平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取名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谁能说说单位“1”的含义?

  (2)完整概念

  什么叫做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板书:叫做分数

  (3)练习

  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3题

  4理解分数各部分意义、写法

  刚才我们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4份是4/5,那么3份是几分之几?板书:3/5

  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说出各个名称表示的含义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写分数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用手指描描

  拿出笔来写写分数,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问:你写了几个?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任务的完成情况吗?请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人猜其写了几个。

  三巩固练习

  1教材74页练一练

  2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一题

  3摘桃子游戏

  (1)把6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请一

  名学生随意摘几个桃子,其他人说摘了几分之几

  (2)师说一个分数,请学生上来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分数个部分名称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76-77页练习十三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我所选的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学生喜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尽量让学生结合各种操作活动,讲透和理解透,让学生多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4个苹果,把它放在一个袋里,这里的“一袋苹果”就可以看作“单位1”,这里就让学生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知识点。这里形象的引导操作使学生非常明了,所以一下子使学生举了好多例子。

  3、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让学生探究分数意义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如在摘桃子游戏中,一学生到前面摘桃子,其他学生能根据前一位学生摘的桃子个数很快说出表示哪个分数,且方法多样。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精神。又如在总结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没有把书上完整的概念出示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归纳、修正、完善概念,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里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10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23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6-25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29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30

【荐】《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2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热】02-2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范文07-13

【热门】《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2-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精】《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百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怎样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呢?通过看书虽然能很容易的知道,但那只是表层的东西,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概括、数学知识的运用,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教改理念,结合我对这堂课的思索,我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感受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综合概括,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学中却事与愿违,经过第二次教学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真正贯彻这个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为此,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百分数产生的由来,在课始我设计了学生身边幼儿园时的篮球投篮这一情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好处,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使用百分数”。尤其是“在比较哪个班罚篮水平高?”,学生在经历了分数的不便后,体会到了使用百分数的优越性,感悟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哪班的罚篮水平高”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计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罚进数”到还需要“罚篮总数”再到“两数进行比较”,由分数的不便到把分数变成分母相同,再到产生需要百分数解决,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百分数的意义,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1.开放内容,富数学以丰富内涵。

  一般传统的分数意义教学,都是按照书本顺序,根据一幅幅图示或简单的操作认识一些分数,在此基础上归纳意义。这样的组织教学,是浅薄苍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没能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难。所以,有必要改变教科书的这种"传统"的呈现方式,使得它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开放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道接着一道现成的、呆板的例题不见了,而是提供给学生真实具体而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在活动中"做数学";教师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记忆定义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本例中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充分交流,了解分数的表现方法,建立起生动活泼的表象,并理解了分数在生活中更为厚实宽广的内涵。例 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还可以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4个圆片;更可以把6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二个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三分之一,还可以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无穷的,生动具体、富有生命力的。

  2、关注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貌。

  传统的教科书把数学的活动过程"压缩"成了毫无生气的结论,定义是枯燥、抽象的,使学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识的获取过程却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现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所以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的面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活动、重过程。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具体情境,还以本来面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切实的体验。以致学生在活动中会以生活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积累的常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能用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后,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第二单元分数的乘法时,出现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没有匆匆带过,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整数除法的意义引入,再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成一组分数除法题,让学生观察、推理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我留给学生时间去做,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得其要领。

  第二部分内容通过例2引导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再比较、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动手操作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花的比较多。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但后面的练习就没有时间做了,所以,不值的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是否能熟练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讲授新知

  1、教师出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什么做为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

  2、教师出示:把一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谁看作单位“1”,依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

  3、教师出示: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猫的三分之一,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它们都可以作为“单位‘1’。

  自学讨论

  1、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引导:“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标上去。”

  (学生自学课本)

  2、学生汇报:

  收获比较多。教师随机板书。

  疑问可能在“单位‘1’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引号。

  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强调:单位“1”跟自然数的“1”含义不一样。自然数的“1”只表示1个。实实在在的一个。而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一个引号,以示区分。

  分数的组成

  1、请你自学书中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懂的地方标上去。

  (生自学课本,归纳出分数的组成有分子、分母、分数线三部分。分子表示到这们的几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2、同学讨论释疑。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2个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人类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在课前复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来产生疑问进入课堂。所以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体验到分数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在表示分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乐创新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上,我把一些问题引导出来,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习。并且,在课上,我走下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及时为他们解决难题。

  从总体上讲,这堂课还算成功,但是,在教学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可能对于这抽象的现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学生还摸不着头脑。如何在以后接手班级时更好的教学好《分数的意义》,还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点好的意见。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分数,对分数有了一定完整的认识。这个单元,学生学习了比较长的时间,这么多知识可以整理一下。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关系,再把分数进行分类,然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了约分和通分,最后学习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顺序的,而且又是相互关联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和的作业情况,总感觉有几个问题很难处理。

  第一、学生的技能训练有点不太到位。

  按照教材内容的进度,其中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也要6课时,那么整个分数的内容,连练习课在内也只有17课时的时间。而其中通分、约分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间就更少。时间少了,那么对于学生的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技能训练好像不太扎实,特别是求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因为在学生的练习中经常反映出约分不约或约分没有约尽,还有就是约得很慢。这些现象又导致了小数化分数时,出现“部分学生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时,却不能进行很好地约分,或者约错”的现象。“温故而知新”,只有巩固了有联系的旧知,那么学习与旧知有关的新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也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巩固性原则。因此,对于这些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的熟练掌握,对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又起到了很大连贯作用,而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又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如果前面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到味,一些基本技能不太熟练,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这一点在这一单元中感觉比较深。因此,在平时的练习时,除了一些作业本上的题目(综合性的)以外,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如小数与分数的互化,通分和约分,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的练习。通过这些少而精的练习,让中下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巩固。

  第二、有些知识点到底学不学?这一单元的好多知识在老教材里是有的,但是在新课程中又不上了,只是放在了“你知道吗?”中,很难取舍。学,就要再花很多的时间;不学,感觉这些知识又很重要。如:分解质因数,如果不学,后面的一些用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就不能后续地学习“你知道吗?”,特别是判断能不能化有限小数的方法。学了,又不是让学生看一下书就行,有些内容还得上一节课的时间。这一点,在教学中真的很难适应,特别是像“分解质因数“这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该如何对待?

  第三、难度降低,那么要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在教师用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那么要求降低了,练习中的要求是不是也降低了呢?再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部分学生就难以解决,当然这也跟学生的差异和老师的渗透有关。要求降低,到底降到怎样的程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如何?真的很难把握。再如分数的比较大小,在练习中早已有渗透,虽然比较的方法有很多,有约分、通分、化同分子、找一个中间数等等方法,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如何呢,是不是对所有的学生要掌握。个人的理解是:难度降低,不是等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而应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关注课堂,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对形成熟练的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个性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好处。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组织学生交流前置性作业,“如果你是教练老师,你会选谁去?为什么?”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好处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我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好处,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三、关注学生知识的构成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构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这节课教学资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好处是什么,而是透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好处,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四、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练习我设计了判断、选择、读写、思考题。还设计了“在这节课里你一定兴奋过,紧张过,也许有的同学还存在着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这节课的各部分学习情绪所占的比率吗?”让学生在身边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能体会到百分数的优点,使学生在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得比较透彻,后面的练习完成也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具体优点如下: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由于课堂上若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则不太好控制,所以本节课我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借助一些情境图和一些纯文字的.百分数,让学生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并且借用了百格图,并让学生用喜欢的图示表示出50%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让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熟知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百分数的生活价值。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以独到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课堂适时的评价,小组合作探究,激活了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了一个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广阔空间。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学生在初步学习了百分数意义后,举行了一个生活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展示课前所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并且让学生自己说说资料中的百分数的意义。这样,如果说课前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只停留在书写形式上,那么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就使得学生对于这些来自于生活的百分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涂方格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使学生动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就是概念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教学的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教学时加大思维的.形象性(比如:图、线段图、集合图)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①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的联系

  ③用字母表示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 (0除外)

  ④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

  ⑤单位换算——除法——分数——约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最简分数、约分的意识淡薄。

  学生对约分,结果保留最简分数的意识淡薄,教学时要加强。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每人创造一个分数,并说出你创造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集体交流,小组汇报。提问:你创造了怎样的分数?你是怎样操作的?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

  (3)设疑启思:刚才通过操作,我们得到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含义虽然不相同,但本质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议一议: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

  (2)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教学反思:

  1、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课本,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本课设计注意到数学的教与学的紧密联系生活,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实现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根据提供的材料创造一个分数,直观感知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诱发思维。

  在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主创造的分数的意义,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表现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过程,就要充分展开知识的发展过程,让数学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放飞。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了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该从百分数起源入手较合理。

  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学的开始,我从学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给森林带来了哪些危害导入,引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及其它一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的基础,理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

  二、通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电脑下载的进度是16%;我们班期中考试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踊跃。接着通过“换一换”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最终获得知识的真谛——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同在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不能;分数可以带单位,百分数不能;分数的分母是任意不为0的整数,百分数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先学后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在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从练习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四、巩固练习有层次,习题比较有趣味性。第一题是“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看成语联想百分数,这一道题学生很感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题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中,这道题旨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发言比较踊跃,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探究的过程,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读写法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的产生

  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学具:水果图片若干,实物(4个苹果),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

  1.出示4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2个)

  2.出示2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1个)

  3.出示1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半个或1/2个)

  这里的1/2是什么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就会用到分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题)

  二教学新课

  1引探分数的意义

  刚才老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2个。(板书:贴苹果图片,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1/2)

  现在老师要让你们随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板书:大饼3份1份/2份1/32/3

  刚才我们分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五份,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几?其中的4份呢?

  指名回答,板书:—————5份1份/4份1/54/5

  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2份、3份、5份等等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板书:若干份一份或者几份

  2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出示苹果图片(4个),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并演示把4个苹果装进一个袋子里,问:这表示什么?(一袋苹果)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1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3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板书:4份1份/2份1/42/4

  2份1份1/2

  这里的2/4是几个苹果?1/2是几个苹果?

  2/4和1/2表示的苹果个数相同,意义相同吗?(不同)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归纳分数的意义

  (1)单位“1”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拿来平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拿来平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取名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谁能说说单位“1”的含义?

  (2)完整概念

  什么叫做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板书:叫做分数

  (3)练习

  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3题

  4理解分数各部分意义、写法

  刚才我们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4份是4/5,那么3份是几分之几?板书:3/5

  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说出各个名称表示的含义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写分数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用手指描描

  拿出笔来写写分数,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问:你写了几个?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任务的完成情况吗?请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人猜其写了几个。

  三巩固练习

  1教材74页练一练

  2教材76页练习十三第一题

  3摘桃子游戏

  (1)把6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请一

  名学生随意摘几个桃子,其他人说摘了几分之几

  (2)师说一个分数,请学生上来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分数个部分名称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76-77页练习十三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我所选的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学生喜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尽量让学生结合各种操作活动,讲透和理解透,让学生多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4个苹果,把它放在一个袋里,这里的“一袋苹果”就可以看作“单位1”,这里就让学生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知识点。这里形象的引导操作使学生非常明了,所以一下子使学生举了好多例子。

  3、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让学生探究分数意义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如在摘桃子游戏中,一学生到前面摘桃子,其他学生能根据前一位学生摘的桃子个数很快说出表示哪个分数,且方法多样。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精神。又如在总结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没有把书上完整的概念出示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归纳、修正、完善概念,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里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