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2 15:29: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这“一发”该怎么牵?我算是绞尽脑汁,最终我落实到一个“情”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魅力?认识一个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态、听其言、观其行,那么品读课文时,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为抓手,捕捉到相应的细节描写,从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进而内化为学生对刘老师的“情”,一种无法言喻的尊敬爱戴之情。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

  在第四次作业中提交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是本人执教的一次公开课例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施,当时颇得教师好评,现在精心整理一下,做个深入的反思:

  一、回归词串,巧妙串联复习,整体回顾全文内容。

  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开课伊始出示的词串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又呼应低年级内容,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作为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二、关注作家,适时适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顾全文内容后以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创设了走进作家心灵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深情朗读,唤起学生探知作家心灵的强烈愿望,开启学生阅读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探究课文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灵,我找准了焊接点,挖掘搜索了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以生为本,把准重难点长文短教。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 “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法,采用了直扑中心的方法,从重点段开始突破,这一方法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无关紧要的内容暂且忽略,也巧妙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四、以读为本,深入细腻品味言语。言语是文章情感流动的血脉,纵横组合,唯有引导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方可达到阅读教学的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过程,既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升华,自然顺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过程中的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阅读所得,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理解生活、工作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着、自强不息,更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特点。

  六、紧扣主题,渗透人文教育。在课堂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里“回顾开头,升华情感”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清单如下: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4、解决文后第4题(部分)。

  在揭题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但很显然,要理解这个课题不是容易的事。我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其中特意强调苏叔阳患癌症后顽强地挺过来的经历。我说,学习课文理解课题,有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较顺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苏叔阳为什么能够战胜病魔吗?这个就与“理想的风筝”有关哎!反应很快的唐凯亮马上就明白了,举手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习。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4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5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工作、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的残疾老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而且在课前进行了批注。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入手,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学谈残腿这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残,而且是笑谈,这笑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谈残腿》《讲课》《提问同学》这三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要求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来,让学生紧扣重点词读出文中蕴涵的深意,课前我也进行了辅导,适当的范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提问同学这件事时,我引导:“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倘若同学回答的不好……”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文章结束时的不足。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如果加入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还有就是老师的话太多,学生理解到位了,我还进行强调,总结,如果把这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悟,不是更好吗!还有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些。板书也有一点不足,《讲课》这件事突出了刘老师热爱工作,这点也和其他几件事的板书统一,反思自己还是对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够,今后还要在课前多研究,多琢磨,力争做到最好。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一、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讨论法情景法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

  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讲课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

  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

  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

  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

  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

  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通过三件典型事例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坚强的精神,重点让学生感受板书的动作从而深层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学完课文的主体部分后,学生可能对理想的风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这样前后贯穿起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8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9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正是缘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所以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切入,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教学“写板书”这部分时,出示刘老师写板书的那段文字,通过对动词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敬业精神。“谈残腿”和“写板书”这两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粗略地抓关键词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所以也是课堂的着力点。()这部分的教学我可以说是最没底的部分,因为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我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总感到有点慌。

  另外,抓“泛”和“漾”这两个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的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二、运用多种读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了多种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或感受语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对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这段文字进行引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能将风筝放上蓝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能像正常人那样追赶风筝,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对课外资料的运用

  文中作者通过三件事中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理想的风筝意义何在?我想,只要对作者生平的遭遇进行一番了解,就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段关于作者生平简介的文字,我认为是能在最后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教学过程中,无疑同样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的提问过于理性,使学生的回答好似贴标签,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现;教师牵得过多,既然在上课伊始提出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抓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毕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响了课堂氛围。

  教学完本课,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好好锤炼,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要能运用学生的生成性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

  1、学生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必须提供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得此机会,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①我家生活拮据,中奖得到的汽车又得而复失,为什么说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②父亲中了奖,为什么还不高兴?③父亲面临的道德问题是什么?④彩票上的k字为什么被橡皮擦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迹?……让学生将自己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更调动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2、小组合作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让学生自主选择黑板上的问题,深入读书思考,学生很快解决了大多数问题,这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联系上下文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②父亲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点出文章的中心:诚信是金。学生们则自觉运用学过的名句,概括出了“言必信,行必果”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两句话,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3、学习写作方法。①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中心,中间举例证明,结尾照应开头;②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③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4、说话、写话练习。想象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特别是父亲,他会给我们讲哪些有趣的事情?由于受阅历所限,所以学生的思路一时打不开,于是我给他们讲了选自《左传》中的一则故事《不贪为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有的想起了《钓鱼的启示》,有的想起了《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有的想起了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事情,还有的则想象文章中的父亲会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来说明父亲的诚信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

  由于课堂上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课后学生完成的小练笔都写得绘声绘色,不但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而且突出了诚信待人的主题。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1

  这篇文章让人读多少遍就会感动多少次。刘老师那种热爱生活、坚强面对生活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敬仰并好好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有取舍的进行了教学,让孩子们在反复的阅读中去感受,说一说刘老师是一名怎样的人,并能够用相关的文字进行说明。孩子们在阅读中也都感动了,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敬仰之情,在朗读中都能够运用丰富的情感来感受刘老师的平凡中的伟大,感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生命意志的坚强。在最后,我列举了孩子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说一说在生活中的烦恼,当孩子们热烈的表达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张海迪、尹小星、何军权等残疾英雄的事迹,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烦恼,和这些残疾英雄相比较,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孩子们的反应强烈,并且都若有所思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想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文本的教学中,应该有一种大语文观念,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更应该为孩子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真谛吧!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2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开朗、工作认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每每读着这篇文章,我们都会为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动。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三十多年的岁月并没有冲淡作者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回忆,反而更使他深深地回忆这位恩师。到底是什么,使作者对刘老师如此思念呢?我想这也许正是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课文的灵魂所在。

  教学伊始,我出示了三组词语,让学生读读词语,想想每组词语想起了文中刘老师的`什么事?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故事情境,很自然地起了铺垫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作者三十年后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来组织教学,力图使学生通过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例,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引导学生品词读句,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孩子们能在读中感受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的人生态度,感受刘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我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思想来组织教学的,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者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加入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并起到了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真心地希望自己也能像刘老师一样,放飞孩子们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四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贯穿事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文章的第最后小结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通过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而是放飞自己的理想,理解课题叫“理想的风筝”;第二层次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还放飞着我们的理想,从而理解我走上历史学系的学习;第三层次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教后反思: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课堂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一课上下来,觉得缺少了那么五分钟。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4

  回顾我们的阅读教学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主要是从感悟人物精神、人生哲理的角度进行的。如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三个事例领悟刘老师乐观幽默、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而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总是蜻蜓点水,关注不够。课后习题“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等关注的都是语言形式。如课文开头“春天又到了。”这一句,一个“又”字就耐人寻味。经过点拨,学生明白:1.说明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春天“又”到了。2.说明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风筝翱翔蓝天,作者就“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刘老师。这样的教学场景是在早读课上。有了对“又”字的关注,学生朗读这句话就有滋有味了。其实六年级的学生对刘老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对这篇课文而言,领悟刘老师的精神属于“情意目标”,而关注“语言形式”显然体现的是对“学科立场”的坚守。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01-30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5篇03-21

理想的风筝课文教学反思02-05

风筝教学反思03-13

纸船与风筝教学反思04-16

风筝教学反思(实用)07-06

(优选)风筝教学反思07-07

(热门)风筝教学反思07-09

《理想的风筝》教案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12-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这“一发”该怎么牵?我算是绞尽脑汁,最终我落实到一个“情”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魅力?认识一个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态、听其言、观其行,那么品读课文时,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为抓手,捕捉到相应的细节描写,从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进而内化为学生对刘老师的“情”,一种无法言喻的尊敬爱戴之情。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

  在第四次作业中提交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是本人执教的一次公开课例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实施,当时颇得教师好评,现在精心整理一下,做个深入的反思:

  一、回归词串,巧妙串联复习,整体回顾全文内容。

  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开课伊始出示的词串巧妙迁移运用,形式新颖,又呼应低年级内容,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学生一读即懂,作为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二、关注作家,适时适度延伸拓展。本人在回顾全文内容后以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创设了走进作家心灵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深情朗读,唤起学生探知作家心灵的强烈愿望,开启学生阅读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探究课文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深入作家心灵,我找准了焊接点,挖掘搜索了相关背景资料——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苏叔阳,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以生为本,把准重难点长文短教。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 “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中,我一改以往教师的按部就班教学法,采用了直扑中心的方法,从重点段开始突破,这一方法提领而顿,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8—11自然段),也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无关紧要的内容暂且忽略,也巧妙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四、以读为本,深入细腻品味言语。言语是文章情感流动的血脉,纵横组合,唯有引导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味,方可达到阅读教学的的效果。围绕“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重点,研读课文,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品味,就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句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真切地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一过程,既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自主合作、探究升华,自然顺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咬文嚼字过程中的默读思考,读书批注,抓住“腾起一片笑声—泛起酸涩—更增加尊敬”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刘老师旋转板书时的情景等句子,去朗读体会,悟文明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阅读所得,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理解生活、工作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感悟体会到是因为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支持着他工作敬业执着、自强不息,更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特点。

  六、紧扣主题,渗透人文教育。在课堂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里“回顾开头,升华情感”再次回旋,紧扣主旨,让学生深刻明确刘老师的形象,理解了课题,更是由此跃出文本,与文中人对话,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人文教育,放飞属于学生自己的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清单如下: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4、解决文后第4题(部分)。

  在揭题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但很显然,要理解这个课题不是容易的事。我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其中特意强调苏叔阳患癌症后顽强地挺过来的经历。我说,学习课文理解课题,有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较顺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苏叔阳为什么能够战胜病魔吗?这个就与“理想的风筝”有关哎!反应很快的唐凯亮马上就明白了,举手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习。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4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5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作者以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刻画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工作、爱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的残疾老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而且在课前进行了批注。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入手,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尤其在教学谈残腿这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残,而且是笑谈,这笑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谈残腿》《讲课》《提问同学》这三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要求学生抓关键词语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感到理解得不透。

  二、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

  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来,让学生紧扣重点词读出文中蕴涵的深意,课前我也进行了辅导,适当的范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还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提问同学这件事时,我引导:“倘若同学回答的正确深刻……倘若同学回答的不好……”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文章结束时的不足。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如果加入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还有就是老师的话太多,学生理解到位了,我还进行强调,总结,如果把这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去悟,不是更好吗!还有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些。板书也有一点不足,《讲课》这件事突出了刘老师热爱工作,这点也和其他几件事的板书统一,反思自己还是对教材理解掌握的不够,今后还要在课前多研究,多琢磨,力争做到最好。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一、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讨论法情景法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

  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讲课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

  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

  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

  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

  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

  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通过三件典型事例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坚强的精神,重点让学生感受板书的动作从而深层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学完课文的主体部分后,学生可能对理想的风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这样前后贯穿起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8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9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正是缘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所以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浓浓的深厚情意。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从细节切入,抓住“谈残腿”中的“笑”,“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乐”,教学生品词读句,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谈残腿”部分时,启发学生思考刘老师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教学“写板书”这部分时,出示刘老师写板书的那段文字,通过对动词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敬业精神。“谈残腿”和“写板书”这两件事并不是课文的重点,所以我只粗略地抓关键词进行体会。“放风筝”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又和课题相关,所以也是课堂的着力点。()这部分的教学我可以说是最没底的部分,因为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我总感到自己不能收放自如,不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导到位,所以总感到有点慌。

  另外,抓“泛”和“漾”这两个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的词,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

  二、运用多种读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了多种读书方法,有个别读,齐读,引读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注重体验和感悟,或感受语言的美,或感受人物形象的美,或感受情感的美。如,在对刘老师放风筝、追风筝这段文字进行引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能将风筝放上蓝天,那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能像正常人那样追赶风筝,那也一定是幸福而充实的。……”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三、对课外资料的运用

  文中作者通过三件事中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理想的风筝意义何在?我想,只要对作者生平的遭遇进行一番了解,就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段关于作者生平简介的文字,我认为是能在最后起到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甚至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

  教学过程中,无疑同样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的提问过于理性,使学生的回答好似贴标签,人物的形象也就不能突现;教师牵得过多,既然在上课伊始提出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抓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毕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为教师的理性和牵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学生思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思考,也影响了课堂氛围。

  教学完本课,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好好锤炼,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特别是要能运用学生的生成性的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0

  1、学生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必须提供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机会。得此机会,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①我家生活拮据,中奖得到的汽车又得而复失,为什么说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②父亲中了奖,为什么还不高兴?③父亲面临的道德问题是什么?④彩票上的k字为什么被橡皮擦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迹?……让学生将自己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更调动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2、小组合作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让学生自主选择黑板上的问题,深入读书思考,学生很快解决了大多数问题,这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联系上下文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②父亲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点出文章的中心:诚信是金。学生们则自觉运用学过的名句,概括出了“言必信,行必果”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两句话,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3、学习写作方法。①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中心,中间举例证明,结尾照应开头;②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③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4、说话、写话练习。想象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特别是父亲,他会给我们讲哪些有趣的事情?由于受阅历所限,所以学生的思路一时打不开,于是我给他们讲了选自《左传》中的一则故事《不贪为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有的想起了《钓鱼的启示》,有的想起了《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有的想起了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事情,还有的则想象文章中的父亲会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来说明父亲的诚信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

  由于课堂上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课后学生完成的小练笔都写得绘声绘色,不但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而且突出了诚信待人的主题。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1

  这篇文章让人读多少遍就会感动多少次。刘老师那种热爱生活、坚强面对生活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敬仰并好好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有取舍的进行了教学,让孩子们在反复的阅读中去感受,说一说刘老师是一名怎样的人,并能够用相关的文字进行说明。孩子们在阅读中也都感动了,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敬仰之情,在朗读中都能够运用丰富的情感来感受刘老师的平凡中的伟大,感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生命意志的坚强。在最后,我列举了孩子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说一说在生活中的烦恼,当孩子们热烈的表达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张海迪、尹小星、何军权等残疾英雄的事迹,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烦恼,和这些残疾英雄相比较,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孩子们的反应强烈,并且都若有所思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想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文本的教学中,应该有一种大语文观念,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更应该为孩子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我想,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真谛吧!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2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回忆的方式,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开朗、工作认真、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每每读着这篇文章,我们都会为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动。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三十多年的岁月并没有冲淡作者苏叔阳对刘老师的回忆,反而更使他深深地回忆这位恩师。到底是什么,使作者对刘老师如此思念呢?我想这也许正是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课文的灵魂所在。

  教学伊始,我出示了三组词语,让学生读读词语,想想每组词语想起了文中刘老师的`什么事?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故事情境,很自然地起了铺垫作用。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作者三十年后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来组织教学,力图使学生通过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例,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抓住残谈腿中的“笑”,提问同学时刘老师的神态,放风筝中的“乐”,引导学生品词读句,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孩子们能在读中感受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的人生态度,感受刘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真正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我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思想来组织教学的,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者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理独白,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

  文章对刘老师的细致描写,加上饱含深情的文字,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但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刘老师?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意义何在?作者坎坷的经历和最终能取得成功,是受到了刘老师的影响,和刘老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章的最后我加入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并起到了深化主题,提升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真心地希望自己也能像刘老师一样,放飞孩子们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开头写景,结尾抒情,中间通过四件典型事例突出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夹叙夹议。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为了能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所收获,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四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以“刘老师,您在哪里啊?我深深地、深深的思念您……”为情感主线贯穿事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的精神;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文章的第最后小结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通过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而是放飞自己的理想,理解课题叫“理想的风筝”;第二层次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还放飞着我们的理想,从而理解我走上历史学系的学习;第三层次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教后反思: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课堂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一课上下来,觉得缺少了那么五分钟。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4

  回顾我们的阅读教学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主要是从感悟人物精神、人生哲理的角度进行的。如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三个事例领悟刘老师乐观幽默、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而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总是蜻蜓点水,关注不够。课后习题“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等关注的都是语言形式。如课文开头“春天又到了。”这一句,一个“又”字就耐人寻味。经过点拨,学生明白:1.说明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春天“又”到了。2.说明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风筝翱翔蓝天,作者就“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刘老师。这样的教学场景是在早读课上。有了对“又”字的关注,学生朗读这句话就有滋有味了。其实六年级的学生对刘老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对这篇课文而言,领悟刘老师的精神属于“情意目标”,而关注“语言形式”显然体现的是对“学科立场”的坚守。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