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
教后记新版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把旧版两节的内容合二为一,部分内容有缩减,但学习目标没变,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途径的探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动手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学习。学生能力自觉动手主动寻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
虽然如此,实践中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动手”的训练;但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有时也只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有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一遍,收获很小。这种模式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其次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在不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特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学设备的陈旧,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
再加上课堂实验又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培养,主动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对翻转课堂的初次尝试,在教学设计上,第一个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前给学生呈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关文字材料、视频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在课上,通过提问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解决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大量举例,从而对生物适应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总结出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达成学习目标一中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目标二中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第一步,主要通过 “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的演示实验来完成。通过观看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蚯蚓有疏松土壤的作用。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生物影响环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又能直观地说明问题。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鲜活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本环节的设计可达成目标一中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通过达标检测,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反馈。
由于课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我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节约了大量时间,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由于是对翻转课堂的尝试,本节课只翻转了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这方面有待改善。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3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有效的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且自我创新大胆设计的探究实验,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锻炼。
2、新课开始利用视频《从外太空看美丽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让学生有了保护地球的愿望。新课结束用一首环保公益歌曲《为未来呐喊》让学生深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正确的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能够再一次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感悟。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危害的`严重性,解决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分析,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模拟酸雨中的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交流的非常好。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回顾,梳理,感觉到存在一些不尽人意地方。
1、教学上的时间控制应加以注意,特别是实验课的时间。今后要在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实验中模拟酸雨的ph值选择上不太严谨,我选择了一组ph=3,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3、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4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更应充分体现这一目的。听取了李老师和方老师的课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会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各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运用导学提纲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我们要真正的实施起来。
3、探究实验是这一节的重点,关键让学生学会制定方法步骤的思路,对于结果与结论在实验后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小学科学中探究实验的基础,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讨论计划及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信息随机解决问题不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
5、在交流过程中,要强化师生之间互动,要善于激发学生不要压抑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6、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板画、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5
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课堂效率,我特地把高中生物第二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有关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课。从课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要好于原先的那种课堂上的单独的讲述讨论模式。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这堂课中,声音、图像、影片、文字各个角度的刺激,使学生可以全方位的去体会和理解所学内容。并以此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课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好的引入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与实际相关的一些案例材料来引入新课,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由事物的两面性来承接上一堂课的内容(有关生态因素),同时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展开讨论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保护色时,展示三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保护色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苍蝇、北极雷鸟的保护色等,让学生围绕其讨论保护色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使的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见解各有不同,最终通过看书又获得了一致的意见。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得到一些进一步的结论,如保护色的局限性,当北极雷鸟冬季换羽后,却没有下雪,这时对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种危险。
三、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三个概念后,提供给学生黄蜂、毒毛毛虫、北极熊、枯叶蝶、蝗虫等各种生物的图片,分析他们在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三者的区别。通过填表的方式完成检测,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检验
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进行点拨
通过上面的检测,找出学生上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后,需要进行点拨及反馈纠正。这时我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帮助其进一步加深对各个概念的理解。例如:通过蜥蜴体色随不同环境而改变、雷鸟在降雪前就换上了白羽、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不动、蜂兰花瓣吸引雄黄蜂帮其传粉几个例子的分析,指出在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体色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学本来就是一门生命科学,是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这个家园。
总之,通过这次多媒体课,我再次认识到了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当然也认识到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弱势,比如说没有传统的板书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于相关知识点的落实等,所以我以后还要更加强对这种新出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多向组内其他老教师请教,尽量在最合适的时候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去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6
核心提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利用学生捕捉鼠妇的体验,从生活经验出发,加强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拓宽了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了经验共享的平台,在步步探究中展现了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教师相应的引领下,学生们经历了发现与探究、批判与质疑、合作与交流、结论与提升的过程,因而他们始终都处在情感共鸣、意见交换、思想碰撞、经验共享的状态中,实现了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这节课让学生多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能很好的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7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
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第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四:生物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众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公认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8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提出的策略,探究实验的设计,知识检测的方法,都能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谈谈我自己在《环境对生物影响》一节教学中所采用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的方法。
一、课题导入
本节课所要讲的新知识是,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到导入,我采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入课题,以及利用多媒体效果进入教学主题的方式。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前我的导言是,“五一长假,去你们哪儿了?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同学都会思考他五一长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然形成,“生物,环境”相关内容。这样一个思维情境的创设,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课堂来。
2.采用多媒体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自然风光,“水中,远处帆船,盛开的荷花”“东北虎在森林觅食”“土壤中的蚯蚓”欣赏后提出问题,“图片中的生物离开他们的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回答“生物离不开环境”,进一步提问“三者的生活环境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导引出课题: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图片鲜明,环境真实,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了分层。所有同学都能答上来“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三者的生活环境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所有学生能根据现有图片分析出来的。利用分层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每一位同学都有问题可思考,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学生,都能产生相应的学习效果。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
播放东北虎森林捕食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东北虎的栖息环境的组成因素,完成相应的分层思考题及《实验报告册》。
利用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观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有可能去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设计了分层,问题由简单到复杂,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提问,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探究,都有事可干。对复杂问题的探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创设了平台,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
三、教学检测扩展知识
我们往往要采取课后检测来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在这节课没有采取往常的检测题的`形式,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论运用实际的检测情境。将一株生长状况级差的盆栽花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为我的花卉设计一个拯救方案,并谈谈方案设计的依据,全班讨论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这一检测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美丽的花卉即将死亡这一事实,每一位学生都情不自禁的怜惜它,都想改变它的生活状况,所以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表现了对这件事的极大兴趣。这一件检测过程又是学生的一个积极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我想,我们的课后检测有没有效果。还需要有心的教师认真的设计创设情境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用您创设的教学情境引领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将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巧妙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这一教学重点。首先环境影响生物这个观点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体会的,我在课程的开始先向同学们出示兔子在青草地当中的图片,然后提出一个非专业性的问题: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同学们回答很踊跃“狼”“虎”“青草”“阳光”“水”等等,我把同学们的答案作了总结,像“狼”“虎”“青草”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称之为生物因素;像“阳光”“水”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称之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统称为环境。
“环境”是一个比较不容易解释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学们之前的理解环境仅仅是空气,水之类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直接去解释环境这一概念,而是将同学们观察,思考的现象总结出什么是环境,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又为第四节《生态系统》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了解了“环境”这一概念之后,再提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生物能够适应生存环境这两个观点同学们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并且同学们能够举出一些很具体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并互相影响的例子,比如“骆驼的睫毛比较长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风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更有利于节约水分”等等。
通过课后练习的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堂课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视频作为这节课的总结让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0
——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环境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提出的策略,探究实验的设计,知识检测的方法,都能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谈谈我自己在《环境对生物影响》一节教学中所采用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的方法。
本节课所要讲的新知识是,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到导入,我采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入课题,以及利用多媒体效果进入教学主题的方式。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前我的导言是,“五一长假,去你们哪儿了?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同学都会思考他五一长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然形成,“生物,环境”相关内容。这样一个思维情境的创设,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使学................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中学生物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设计,采用微课教学的模式,本节教学的重点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节播放微课视频,教学效果好。用生活中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捕食关系,引导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食物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样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这次上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微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生物学中重难点教学有很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开发新的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2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围绕生物同环境的关系组织教学,这章内容主要讲了二者之间的四层关系:即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但从前几节课题来看本节课题显得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怎么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呢?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并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阅读本节教学参考时提到这样一句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暂时的适应而不是永久的适应。因此在教学时,我就这句话给学生做了板书和强调。在理解二者关系时没有认真思考,这点做的很差劲,这说明自己在对教材的深入研读还不够深入。但本节课在教学中,也有做得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处理的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运用达尔文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引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达尔文提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我给学生讲到:当今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大家未来面对就业问题也是如此。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从眼前出发,从我们的学习着手。在现在各科任老师的教学方法下,你们怎样快速适应教学环境,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快速适应学习环境,使自己的学习得以稳步提升。本节在教育学生情感方面做得较好。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3
在本节课中,始终贯窜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学引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列举大量有关的实例和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处理中,学生不仅例举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还例举了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部分占用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处理起来较紧张。我采用代表发言和资料整理相结合,课后把整理的资料办成“生物趣闻乐园”板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开拓创新的教学中,学生也会提供许多信息和资料,若把握不好,也会超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全校搞一个“人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倡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注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注意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而且本节课的整体设计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2、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3、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4、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5、支离破碎的环境唤起学生的疼惜与良知
6、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不足之处:
1、适当时机应该阐明本节的课标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环节教学没有体现,导致认识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误解。以后切记!
2、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3、明知学生答题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4、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但是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在小学有所接触,只是运用得少,从没接触过干湿计,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常识。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高于灌丛温度。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同学们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王晓贞说:“这是与草地和灌丛作对比。”于是我趁机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同学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乘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并得出结论。“同学们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图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哪位同学能解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观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同学们争论不休。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老师的引领和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结论,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
我接着又真诚地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等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尘土飞扬,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学校对面的市第一中学,那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而我们自己的校园呢,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打着旋,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道之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同学们跃跃欲试,高举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多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外,因以上原因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气湿度外,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校园的绿化方案。”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并描绘未来的校园,重在突出环保理念(绿草地、隔音墙、体育馆、生物园等),并体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头喷泉)。同学们为他们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我也激动地拥抱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第6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张强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据我所知居室内养花并不好,花与人争夺氧气。”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反对,有的赞成。那么究竟好不好呢?我灵机一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对植物是吸氧还是放氧搞不清楚,于是适时点拨,最后终于达成共识,认为白天卧室内可以放植物,因为植物不仅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且还能增加空气湿度;晚间不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晚间只进行呼吸,与人争夺氧气。心灵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师生关系,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激动地说:“我祝贺你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逐渐成熟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植物不仅能影响空气的湿度,还有许多作用。”“那好,你来说一说吧。”“我在少儿百科全书中看到圆柏这种植物能分泌杀菌素,能净化空气。”张文轩的观点又启发了更多人的思维……
〖小结
同学们又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和分享。然后归纳出植物能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尘、杀灭细菌、阻降噪音等。学生通过亲自测量、质疑、讨论,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最后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6个月,你如何认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本节教学,使我对探究式教学及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自己成为帮助者、指导者。教学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可塑性极强,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发挥的前提。应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让他们进入社会、接触自然、感悟人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应多层次开发教学资源,本节课开发和挖掘了学生生活资源(居室内空气与植物的关系)、社会资源(本市及我校气候干燥现象及解决办法)及教学资源中潜藏的人文资源等,尤其是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更是可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研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并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测量数据。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增长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发展和塑造的过程。
〖教学点评
一、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注重捕捉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实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成旋涡的风沙校园”,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
二、科学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生命领域,没有孩子们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01-0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02-06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反思04-09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03-05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篇)02-10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10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15篇01-18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汇编15篇)02-10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集合15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