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自然学科。这门科目科学性和生活性很强,不能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采取现代式教学方法。本学期,我担任七(3)、(4)、(5)班的生物课,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我还以学生的各种活动(如实地考察、设计实验、指导生产等)为中心,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对各种事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备好教材,必须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绝不是现买现卖。必须认真阅读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样才可以确定每个章节的学时数。一堂课该讲多少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决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在熟悉教材全部内容并按教学大纲确定了章节学时后,便可以开始准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备好学生,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运用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要上好一节课,导入新课也很重要。熟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探究型新授课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果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能运用新颖、奇特、惊险的实验导入新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游戏导入”“视频导入”
三、合作式课堂教学,“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教学思路的设计最能体现授课者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把握程度,但是,教学思路的设计却不能脱离学生主体的考虑,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要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来滋养我们的教师,使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起来。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经过悉心的准备和课堂实践,顺利的完成了本节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活动和教学反馈,现将本节的教学反思如下:
1、本节课我利用新年伊始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节日的氛围中走出来这一契机,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新年愿望,引入了本节的学习内容,减缓了学生对于公开课的紧张,使学生们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知识的状态,让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得以舒缓,为后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2、通过预习知多少的教学小环节过程中不但检测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旨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一种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尽管学生对于预习还没有形成一种习惯,但长期坚持下去我相信会有收获。
3、在说出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课下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等教学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还从实例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搜集问题和信息处理能力。
4、本节课我设置了辩论赛,中学生吸烟是否危害健康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通过大量的资料和事实的论证,学生们达成了共识:中学生吸烟危害健康。中学生但是学生们杜绝不良行为的`决心很好的表现出来了,从课堂表现上来看,学生们特别喜欢这种教学活动方式,在辩认论过程中学生们增强了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寻找机会,多开展有益于学生获得知识,寓教于乐的活动,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平台。
5、本节课利用五月的特殊季节,进行知识拓展,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以一曲活泼的健康歌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解除了学生一节课的疲劳,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6、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安排上有些欠缺,学生们收集的资料还没有完全展示,学生的语言还不是很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科学语言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中也能映射出当代独生子女的自私心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多涉猎一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3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与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要探究者、开拓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了学生求知的信念,对教学的过程我进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课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处理:
1、帮助学生设定恰切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把实验做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选用哪种植物的根做实验才好呢?""没有根尖的根还能再生长吗?""应怎样标记根才最好呢?"这样就把难度大的问题按梯度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
学生对"芽的发育"这一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对"芽的发育"过程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芽的发育"这一动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来表现"芽的`发育"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知识。
3、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实验后,教师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对"枝条的发育"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1、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通过"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并统计实验数据之后获得"根生长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这一知识;同时还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获得"根的生长一方面要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还要有伸长区细胞的长大;"这一知识。
2、将生活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结合得出结论
学生对"枝条是怎样发育的?"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电脑摸拟的芽的发育过程和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最终得出"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结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4
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如说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还有五月十二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态农业的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现实的生活。所以说关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学习对于学生了解现实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现实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识。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在这里要让学生真正明白生态系统的含义,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区域内的生物,还有这些生物所生活的无机环境。我们可以把学生领到学校的小池塘,在池塘边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总结什么是生态系统,当然老师要有相应的总结,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关系。
1、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我们可以在池塘边让学生去发现哪些因素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那些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学生的寻找,最后老师总结,像水、空气、温度、湿度,包括池塘里的泥沙、石头、无机盐等等都是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一范畴的;像绿色植物、浮游藻类等呢我进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者;而水塘中的小鱼小虾等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都是消费者;当然其中还有像细菌真菌这样的生物都是分解者,还包括蚯蚓、秃鹰等腐食性的动物也是分解者。这样的话既可以让学生联系到现实生活,又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还有在这里要重点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这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营养关系
所谓营养关系实际上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池塘里自己找出食物链,画出食物网。在这个内容重要重点让学生探究的是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中第几营养级和几级消费者的关系,知道是哪一级的消费者就知道是第几个营养级。还有就是在食物网中人一种生物的消失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是增加还是减少。当从不同的路线分析出现不同的结果时,应当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近原则。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答案,最后老师总结。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两个方面: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让学生思考“没有人像池塘中投过食物,为什么鱼儿还是能够快乐的活着?”这样学生们就会主动的找出能量的来源,老师可以主动引领他们去寻找能量流动的过程,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流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为热力学就是研究能量传递规律和能量形式转换规律的科学。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这一概念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通过提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个池塘中的物质没有消耗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好老师要强调地球上物质循环的过程(碳循环和氮循环)。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在课堂中理应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
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例如:可以通过写保护生物的倡仪书、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这样,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无处不在的精品。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6
新教材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力争摒弃旧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多地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下面就我在上的区级研究课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
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首先复习上一节学习的血液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录像进行学习。血液录像的'选择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是血液从人体的心脏流出到全身,之后是血液在较粗大的血管内流动,然后血管逐渐变细,最后是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且能够清楚地看到红细胞的流动。当学生看到血液在粗大的血管内奔流不息地流动后,个个都非常兴奋,这时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到血液在人体内是沿着一个什么样的管道在流动呢?由此引出课题。这个导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7
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不是很好的,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但还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的。总体来看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给找出来。在种类多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从而再让学生去分析下我国的生物种类的特点,再通过视频了解特有的种类。
而在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背景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同时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内容教学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采取了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去感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最后三个层次关系的理解方面,采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个亮点,便是引入了学生对“四害”的看法进行各自的辩驳,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应该怎么样去看待动物的存在,再引导学生去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科技实践活动”——调查最近二三十年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这节课体现的不足之处:
在例子的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对“基因的多样性”的理解突破方面还是没能做到位,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下,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比较缺少。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8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较多而且抽象:比如克隆、遗传信息、DNA、染色体。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低,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要想让学生对前面四个知识点能有一个深度的理解,这节课并不容易上,因为学生之前也有些关于DNA,基因的知识,但并不理解这几种物质的关系,有一定难度。
我用上课铃声、天气预报说明我们的生活需要信息,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也需要信息。借用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西瓜、大豆里存在某种信息指导他们的发育成自己的'样子。接着说我们长得像自己的父母就是因为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某种信息,像这样能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信息,称为遗传信息。它决定我们外表即性状表现。
自学“资料分析”,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引导学生思考,信息都需要物质作为载体。文字、图片的载体是纸;天气预报的载体是收音机;新闻的载体是电视等等。遗传信息也有载体,是什么?——DNA。
DNA分子很长可以分成很多片段,这种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的片段称为基因。
结合以前学习内容,细胞染色最深的部位是细胞核,介绍细胞核中有一种极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也因此被命名为染色体。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出示“从DNA到染色体的图解”,让学生归纳细胞核、染色体、DNA与基因的关系。
这样上课还是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理解,只能靠课下问同学和老师。另外,理解了还要能说出来。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9
本节课注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注意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而且本节课的整体设计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2、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3、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4、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5、支离破碎的环境唤起学生的疼惜与良知
6、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不足之处:
1、适当时机应该阐明本节的课标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环节教学没有体现,导致认识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误解。以后切记!
2、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3、明知学生答题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4、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0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下发训练单。做训练单这个过程各班情况不一。有的班级用时二十分钟能做完。有的班级用时二十五分钟能做完。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文本中图1,2,8,9和读课后联系山湖的形成。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种类。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能根据教材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能力:
1、初次进实验室,养成良好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2、并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分析: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做探究活动,要在讨论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不仅知道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还应该知道每一环节要怎样做。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是难点,尤其是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在实验室完成,针对教学难点,应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解决,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到本组和全班平均值的差异、分析原因。最后总结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其他问题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理解不只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五、本节课需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捕捉鼠妇,提醒学生在带鼠妇来学校时应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风孔径,底层最好铺土,土要有一定湿度,但不能看出水来,课上要鼓励捉的多的同学。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恰恰成为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那么,生物会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思考。(13分钟)
1、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几个环节:
(1)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鼠妇生活的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鼠妇通常被我们大家叫做潮虫。
(2)同学们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妇带来了,有的同学贡献了很多只,咱们来问问他在哪捉到这么多鼠妇的呢?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捉鼠妇的时候,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吗?
(3)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发出了声响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4)当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头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鼠妇很怕光吗?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这就是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好像又缺乏证据,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现在我们想证明提出的假设对不对,该怎么做呢?
(3)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评价。
(1)大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都不自觉地用到了一种方法——把光亮处和阴暗处两个环境的鼠妇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和只观察光亮处鼠妇活动或者只观察阴暗处鼠妇活动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科学?
(2)请大家看书上15页方框里的内容: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我们所进行的除了这个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书上介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等会儿要进行的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花盆下,石块下等等。
搬开石块鼠妇会跑。
(4)学生思考给出答案:鼠妇不愿意被光照到,鼠妇可能怕光。
(5)做实验可以证明,看看鼠妇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学生讨论,之后说出讨论方案。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光亮处和阴暗处对比的实验设计。
4、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5、读书,明确变量和对照实验两个概念。(15分钟)
(三)实验过程:
1、我们分成两个人一组,每组会用到10只鼠妇,1只行吗?
2、大家先把这个铁盒子里面平铺上湿土,然后将铁盒子的一侧盖上纸板,再将鼠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两侧,静止两分钟。又为什么静止一会儿呢?
3、开始计时,每分钟后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认真记录,并填表(表见教科书16页)
4、教师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不行,太少了
6、因为要给鼠妇适应环境的时间
7、学生观察鼠妇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10分钟)
(四)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请小组内的同学们一起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看看实验结果是否和我们作出的假设一致。
2、收集全班各组实验中第10次数据,计算平均值。
3、指导学生分析结果相差多的组与全班平均值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4、提出新问题:这个实验中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对照组?
(五)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1、汇报第10次数据。
2、分析原因,如纸板没有盖严,漏缝导致光照进去了等思考并回答。(4分钟)
3、讲解探究过程。
其实以上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回忆并总结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2分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除了光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我们做完实验了,这些鼠妇怎么办?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温度、水分等。
放回到适合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鼠妇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二、总结:
我们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知道了探究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尝试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了环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不仅鼠妇,所有的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5分钟)
1、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到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呢?
2、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除了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其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这些生存条件发生变化了,对生物会有影响吗?谁能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例子啊?
3、我们如果把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能维持鱼儿生活的水和空气、光、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比如喂养小鸡的虫子等等。
(三)巩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还会影响动物的体色、生长发育等。温度与植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等。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如:蚂蚁、蜜蜂的合作关系。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食。水稻和杂草的竞争关系等。
(3)空气、土壤湿度等会有影响。比如说池塘里的鱼,要是干旱,池塘里的水很浅,鱼就会死去。还有如果我没有喂养我家养的小鸡,它们也会长的很慢。冬天我家种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长,要是在外面就会冻死了。
3、进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4、能判断生物之间属于何种关系。
(四)复习巩固。(10分钟)
1、一起做书后练习题。
2、做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
学生对生物圈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帮助他们将其分类,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尤为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意图,就会在实验中出现不知为何计数,又为何要避免将遮光板打开,所以要使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实验中,督促学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会让他们既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又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后总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不会太生硬。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
科学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开花和结果”一节课,在设计上既传授了生物学知识,又十分自然的.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优美诗句中观看花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观看花开过程片段,引入了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了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可突然一转,让学生制作“花”的作品活动,而探究花的构造,不仅训练学生团结协作、表达交流的能力和科学方法,还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探究活动能力发展性评价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和美育、情感教育浑然一体,非常巧妙。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指出凋谢也是一种美丽,是新生命的诞生,讲植物的生殖,讴歌生之美丽。以传粉、受粉过程之不易,讲生命之艰辛,引入爱花、护花,爱护绿色植物,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共处的哲理,尽在其中,这些本节的特色。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3
总结反思如下:
1、营造氛围,搞好开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本学期我担七年级7个班的生物课,我深感任重而道远。但是,我并没有直接给同学们开始上新课,而是先给同学们讲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如何学习生物,生物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总之,七年级的小同学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开始嘛,只有这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物的氛围,才能打好本学期生物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开端。
2、钻研教材,精心备课。
做为生物老师的我,研究《生物课程标准》,把里面的内容吃透!使自已明确教育教学的标准,心中有目标,教学有方向。平素,我精心钻研生物教材,先备课备教材备学情,而后与生物老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同交流,达到共识,做到取已之长,补已之短。真正体现集思广益,团队观念!
3、三疑三探,合作交流。
课堂上,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摸式,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交流。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以展示,讨论时踊跃发言,据理力争,有理有据,我把每个小组的得分展示在黑板上,让每个小组之间有合作,更重要的是有竟争!一份种耕耘一份回报,本学期学期举行的几次大型考试,我所教的班级,生物成绩次次突出,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
4、落实作业,勤于检测。
平时的作业,我是这样安排的,作业的量不大,但形式多样,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梯度不同,难易度不同,做到优的拔尖,中等的变优,差的有进步。作业布置后,一定要落实,如果不落实,等于没有布置!每学习一章或一个单元的内容,都安排考试检测一下,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对试卷要精批细改,有分数,有讲评,有订正。考一次要有效果!
这是对本学期的生物教育教学的工作总结。请批评指正。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4
这节课在最后的这几个班越上越顺手了,本节课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一下,记录下来以后好注意。
在讲生殖系统时,要先领着学生观察膀胱、精囊腺、前列腺的位置,并告诉学生第一条线的.名称是精囊腺,并让学生写上。这样可以教会学生的观察方式并打破学生的尴尬气氛,督促学生快速完成图4和图六。第一个班没有这样做,让学生自己看,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耽误了时间,还有卵巢和输卵管也需要提醒学生。
在讲生殖过程时,先看视频在讲解排卵受精的示意图可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再做学案,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下降了,而且有利于记忆。关于图9胎儿、脐带和胎盘这里学生很难理解,要结合图9加以讲解并提问学生:胎儿和母亲的血液相融吗?胎儿和母亲的血型一致吗?以加深对胎盘作用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四节。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树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动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本校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城市,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生活经验。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精选)07-05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2-07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4-24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5-25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0-25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10
七年级《生物圈》生物教学反思12-10
生物教学反思05-26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4-11
生物的教学反思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