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1
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学生之后纷纷发言,先读再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最后我让学生从题目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望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全诗,并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由于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能够较好地说出赞美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最后在全班齐读后背诵中结束《望岳》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很高兴学生能在读中品,能较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言较积极,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自己说自己谈,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但自己仍然感觉有许多不足,首先自己没认真查好字典,想当然地读,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联想上次教《桃花源记》时自己也读错了两个字的拼音,我深感惭愧,下次绝对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读课文,课前听好专家范读,有疑问的立即翻阅字典或词典,不欺骗自己,更是对学生负责。其次问题的设计及引导还需细加锤炼。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以学生为本,而并非借鉴参考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吧。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2
在x月5号的“语文主题学习”验收活动中,我执教了《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望岳》和《春望》。《望岳》是杜甫24岁时所作,作者意气风发,又逢盛世,诗歌描绘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和气概。《春望》则写于作者被叛军俘获,困据长安时,通过描写京城破败的景象来抒发忧国思亲之情。这两首诗风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后者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根据以上分析,在备课时,我结合潍坊市“三段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主题学习要求,进行了如下设计:设疑导入,诗歌积累——反复朗读,逐层深入——联想想象,进入意境——赏析诗句,体会感情——学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赏视频,加深理解。在赏析诗句的过程中,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表达雄心壮志和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进行拓展训练。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是:课堂思路清晰,两首诗歌之间的过渡自然巧妙,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使学生加深了了内容的理解,联系所学诗句回顾所读诗文进行主题拓展扩大了课堂容量,能及时鼓励调动学生,语言比较有亲和力,课堂较有激情等。
本节课的败笔也不少:
1.预设与实效的差距较大。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第一首诗歌诵读、理解地比较透彻,也能品味出语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学《春望》”和“主题拓展”这个环节上,落实的就很不到位。由于时间较紧,这两个环节就进行的匆匆忙忙,给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环节而进行了,以至于我感觉学生对《春望》和“主题丛书”中《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两首诗的理解不会深刻。原来想通过一个5分钟左右的《春望》视频,来加深对该诗的理解,结果看了看时间已经46分钟了(好像是),只好仅仅听听朗诵而已,后面的赏析就没播放。幸亏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否则真是成了“夹生饭”了。今后的教学中,宁可舍弃已设计好的环节,也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实效。
2.课堂的生成性不够。课堂上往往担心学生提出问题会耽误课堂进程,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往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每一个环节的进行几乎都掌控在自己手里。这看似节省了时间,可长此以往,却能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课堂生成性的预设,使课堂因生成性目标的达成而精彩,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3.课堂语言还是不精炼。已经不止一次得反思自己的这一缺点了,可是因为自我要求不高,课堂语言还是比较随意,有较多废话。因为平时备课时就只是设计个大体思路,很少备详案,觉得课堂上应该随机应变,可往往不能信手拈来,致使课堂上出现不少可有可无的话语,冲淡了对问题的思考,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备课时还真得尽量备详案,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方可稍稍放松,设计简案。
连续的几次讲课,我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刚刚接到讲课任务时,往往极力推辞,一是唯恐自己讲不好给学校给领导丢脸,也丢自己的人,二是怕吃苦。平时上课时“我的课堂我做主”,自己的课堂上可以“肆无忌惮”,废话多点也没有关系,课讲不完“下节继续”,可是讲公开课就不能“为所欲为”,就要精致些,于是就得下功夫备课,广泛的搜集材料,反复思考如何设计学案比较科学合理实效,怎样引入怎样过渡,如何指导点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等等,自然少不了一番“煎熬”,常常“辗转反侧,侧不成眠”。而且,备好课之后往往要试讲,而试讲时又常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则更加懊恼不已。可是,在经过了这一番“寒彻骨”的“折腾”之后,往往会有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领导的具有高度的评课指导,同行的品评得失,自己教后的反思等,都使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得以提高。希望年轻的教师抛弃包袱,不要怕吃苦,不畏惧退缩,主动地通过讲课来磨砺自己,因为讲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老师成长的过程,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3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4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从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样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样?生:沉重、悲哀。师:是啊,往xxxx春天的长安城是花红柳绿,一派繁华的景象,现在却面目全非,到处杂草丛生,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满目凄凉,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怎么不难过不沉痛?同学们,我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齐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了情感。这一环节,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许多小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然后全组合作朗读,表达情感,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1、对《石豪吏》这样一篇叙事诗没有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失去了一个对本诗整体了解的机会。
2、下课时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
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6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的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打破传统的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
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杜甫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11-07
杜甫《绝句》教学反思7篇11-07
《木兰诗》教学反思03-31
木兰诗教学反思02-21
《木兰诗》教学反思12-21
儿童诗教学反思12-28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04-27
儿童诗教学反思优秀02-15
《木兰诗》教学反思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