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0 20:06: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明显地感受到观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在教《沉与浮》这节课时,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 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 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如教《日食和月食》这课中,我刚开始想从学生那知道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神化传话,以致提高学生学习的热忱。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没有学生知道,看到这方面的空白,我马上对教案进行了补充。在课前自己准备了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传说,也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最后学生从资料中学习到了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日食和月食,他们不惜千里奔波,甚至冒者生命危险去探测的精神。为后续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兴趣。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们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们主要进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在以上四个方面,笔者认为对材料和探究小组的反思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两者决定着科学课的成败。另外教学反思不一定是反思缺点,对于课堂中精彩的生成,机智的处理等也可以进行“返思”,以便在日后重现。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变、才能通、才能久。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试图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摆在我们面前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我觉得要上好科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上课导入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四.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

  第五.教师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七.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懂得环保,积极的去宣传环保。

  第八.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老师之间要共同合作,共同研究,要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加强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惟有不断的求知,才能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才能不断将最新的知识同学生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科学教学中,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1.上课有时讲的太快,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上做的不够。2.教学语言的连贯性上还有待提高。3.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上还有待增强等等。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经验,我相信,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反思、积累,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将逐渐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一定要真正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教材中配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资料收集、设计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等,并附有鲜明的图片、表格,每章后还设有学习重点的归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其自主、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这种认识出发,根据新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研究的内容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本学期虽然没有结束,但是这学期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步的提高自己。通过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共同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的合作交流,科学的教学最终会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

  又进行了一周的教学,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记录和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思效,我通过第一单元的习题答疑课,发现几堂课线上教学课讲完,学生的差异很明显,有些同学平时课堂积极连麦,习题的整体准确度就明显较好。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科学实验,但是通过练习和答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将实验和结论相关联,比如有一道题“()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正确答案是一定浓度,但很多学生记住了实验中不断加盐改变了沉浮,所以回答的是加盐的液体。本来是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结论印象深刻,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是我教学中对学生引导通过现象去探究结论做的不够。

  思得,及时记录所得,总结成功之处。《给冷水加热》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导入,学生们积极连麦,气氛活跃,紧接着通过实验现象,与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提出沉浮现象与重量、体积有关的猜想。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对学生猜想进行验证。整体教学相对流畅,而且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指导老师对于这节课我向学生提出的几个引导型的问题提出了表扬。教学预设效果也基本达到。

  思失,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我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的效果也会有一些出入,对于这些不足,我进行反思。还有,在个别课堂上我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各方面还有待提高。如《液体的热涨冷缩》一课中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当时已经展示了实验用具,如果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了解红墨水的作用。但是我抛出了问题没有让学生回答就给出了答案。科学课上对于我向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我应该花时间去引导,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放弃给孩子充足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思改,“思”的最终目的是“改”,我和指导老师一起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对自己提出了以下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学方法:注意“启发法”和“讲授法”的运用,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学目的: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不要过于注重结论,否则就会表现在当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时,就马上肯定。毕竟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要充分尊重学生。科学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对实验结论的渴望。

  3、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避免学生片段性的记忆。注重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做好预设。

  及时的记下这些得失,争取日后做到扬长避短,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五、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

 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学生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材料的准备以及观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学生,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学生不感兴趣的。

  从学生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学生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记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学生,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书记录,学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过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学生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及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学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分。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思考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分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学生注意到保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学生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趁势让学生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学生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6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真实感受到: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养蚕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程度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办公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原来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7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资料,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之后我便出示了确定题,让学生确定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我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本事。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

  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本事,经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那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简便、愉快的心境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本事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我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经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明白,更不明白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教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那里本能够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那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本事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资料,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8

  学习《水珠从哪里来》,首先学生预设各种原因。

  ①引导学生分析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烧杯是不渗水的;

  ②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

  ③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④空气中水蒸气凝结产生;

  ⑤跟冰有关。

  这个实验探究一定要讲究条理性清晰,对于第四种假设,是个难点,要把孩子们的思路引导到冰块上来,首先,语言要明确,要求可以设计几个实验对比出来跟冰有关,那么孩子们在设计实验时候会调理清晰,不会盲目的在那里设计实验。

  然后,设计出三个杯子,一个水杯、一个空杯和一个装冰的杯子,让学生通过对比能够认识到水珠的形成和冰有关。当然,引导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仅仅停留在这步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干扰,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让他们去动手摸摸看,水珠的形成的'其实还是和冰的温度有关,这点的转换一定要清晰,否则要停留在冰的概念就停止了,必须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是冰的温度造成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9

  活动是学生领悟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带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领悟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潜质,获取科学知识,构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领悟模式,在科学领悟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重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性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就应对他们的探究带给支持、鼓励和帮忙(包括适时地带给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并领悟领悟、终身领悟亦具有重要好处。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仅能够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潜质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习并领悟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决定潜质、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明白,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咱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明白,产生出新的好处,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能够帮忙儿童领悟按照必须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习并领悟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我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我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习并领悟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构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咱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明白科学的本质、明白科学精神的好处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能够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能够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最终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我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的教学对教师、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很多的探究材料,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生有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必须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本事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多元化的,它不一样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本事,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经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我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必须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仅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

  3月9到3月15,我参与线上顶岗实习的第四个7天,与第一个7天相比,我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少了几分紧张与新奇,虽然不能见到我的学生们,依旧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但是我一直都有增加与学生连麦的时间,也算是弥补了一下这方面的缺失。

  1、3月9日,周一,相较于上周第一节的紧张,这周我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关注学生给我的反馈,网络良好,没有卡顿,家长同学也极其配合。这节课目是使学生了解花种子果实,为弥补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不足,我尽量将课件制作的'详细,并辅助以视频,方便学生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有很多不足;不能有序安排与学生的连麦时间和次数。

  由于上课时间改为30分钟,所以语速有些快,要注意调整课程内容

  2、3月10日,周二,这节课还是科学课,我为学生讲解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相比较之前的课程,这节课的学习范围又扩大了一些,课前比较担心学生会与上节课的内容混淆,在过程中,也反复与学生强调,并且在课程开始就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但第一遍讲解结束,学生们对知识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提升难度的题目,知识点更明确,采取学生连麦主讲的形式,虽然当时软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还是达到了大家都会大家都懂的目标。从而也在备课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当教学内容偏难时,我们应如何教学?①多次讲解,提出重点②辅助课后题,调动学生主动性。

  4、3月13日,周五,没有授课任务,但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如何更好的进行线上教学,主要为大家示范了授课软件的各种用法。

  周六周日,我将利用这两天时间,备好下周的科学课,吸取已有的经验,提高自己,为日后的教师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整个单元教学的一个基础。

  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但是,根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

  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是本单元面临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

  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于是,活动一开始,我从简单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块小石块与一片树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沉浮现象。

  随后,出示教科书中所举例的七件物品,让学生纷纷预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对于个别物品,如萝卜、回形针、蜡烛,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欲望升级。

  接下来,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手头准备的材料,大家分工协作,一一将七种物品放入水中,判断其真实的沉浮状态。真对这个活动,探究同学们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物体的沉浮状态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小、轻重、是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测一一从学生的头脑冒出。

  为了顺利进入今天探究的主题,我简单引导主要研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状态真的和体积、质量有关吗?很多同学都脱口而出告诉我是的。接着,按照教科书中提供的切割以及连接的方式,用实验去检验真理,冲击学生头脑里原有的错误认识。

  得出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体积(质量),它的沉浮状态不发生改变的结论。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实验材料选择的'不同及考虑的欠缺,导致产生了一些小的分歧。

  例如,在探究回形针的沉浮时,有一个小组产生了回形针浮着的现象。这是由于回形针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张力将之托起。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产生,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明确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也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应该是: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另外一个较大的分歧,则是胡萝卜沉浮的判断。

  由于事先,我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准备实验素材。因此,学生带来了白萝卜还有胡萝卜,且每个萝卜的新鲜程度也是不一的。

  因此,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出现了浮、沉,甚至悬浮的现象。学生们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状态形式存在。

  这时,教师就要随机简单提及一下悬浮这个状态,并告诉学生这与我们所准备萝卜的新鲜度,内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关系。从而解除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总之,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

  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66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

  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

  活动三、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30

【经典】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10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1-05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集合)07-02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简短04-04

【热】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2-0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热门】02-0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热】02-06

【荐】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2-15

【精】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