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2 19:15:51 王娟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3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夏夜多美》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在教学的`开头我通过开火车读生字的环节让学生巩固了的字词的了解。利用图片导入了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让学生做动作来体会“趴”和“惊醒”的意思,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教学时我又把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让学生去找找你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睡莲姑姑和小蚂蚁来深入分析蚂蚁和睡莲的对话朗读。加上形象的语言渲染,多种方法读文等形式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把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去感悟夏夜美丽的景色,去体会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课堂上“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夏夜的美景。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我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孩子们对毛主席不够了解。虽然在上课之前,我让孩子们搜集了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让他们向自己的父母进行了询问,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当说到“江西”、“领导”、“革命”、“解放”时,孩子们是一脸的茫然。还有,孩子们对于吃水“难”没有切身的体会。书上写“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到底多远,多累?现在的孩子到校都要家长送,即使他对路程有感知,也不会真的累过。于是我就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说说没有水的麻烦。这下,倒是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渴了就没水喝了;没办法煮饭、烧菜;妈妈不好洗衣服了;农民伯伯种的庄稼都要枯死了。

  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隔太遥远了,孩子们生活在21世纪,对过去的生活一无所知。生活条件优越的他们,很难理解、想象当时连口水都喝不上的困苦生活,又不能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粗浅的',简略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一年级学生对那个年代的事情根本不了解,“革命”、“解放”等词语更不知为何物,作为老师,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既不优美,也不深刻,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的话,也是无从下手。

  这篇课文该怎么上呢?我想了很久,就从这句话入手吧。“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这句话写出了乡亲们吃水的困难。这让我想起了我教过的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水》,于是,我拿来那篇课文的一些资料给孩子们看,一口小小的井旁,排着长长的队伍,两只水桶,那是全家人一天要用的水啊!慢慢地孩子们感受到了,体会到了。

  水是多么重要啊!生命是离不开水的呀!可是,当时的政府没有人来管这件事,老百姓就一直过着艰难的日子。

  毛主席来了,他看到了,就决心为老百姓做事情,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乡亲们喝着这井里打上来的水,是怎样一幅欢乐的场面啊!孩子们的想像非常到位,下面是一些孩子的回答:孩子们笑啊跳啊!欢呼起来:“噢!我们终于有水喝啦!井水好甜啊!”一位老人握着毛主席的手说;“谢谢你,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我还要让我的儿子、孙子都想着你。”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想,今天的教学任务我完成了。

  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老百姓永远记着他,这就够了。我已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一年级课本自从改版之后,增加了许多科普性的文章,使得语文课堂上气氛更加活跃,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教学《水滴的旅行》这一有关水循环的科普性课文时,我先用了一个文艺性的谜语来激起孩子的兴趣,导入课题:一滴水,怎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果然,孩子们被我问住了,一个个苦思冥想。继而我再引导孩子们复习上册学过的一篇儿童诗《雨点》,问他们这雨点是不是也是一滴水?它最后到了哪里?孩子们恍然大悟:把这滴水放进大海里,就永远不会干涸。

  有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开头,在分析课文时,我一边讲解,一边请小朋友来比较:水滴在这篇课文里先后先后到了哪些地方,变换了几种形态?根据这一个思路,同学们总结出:在世界最高的山峰上,它是一朵雪花;在大海里,它是一朵浪花;在草原上,它是骏马身上的一滴汗;而今天它就在我们身边不远的一个公园里,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欣赏蓝天白云。

  接下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水滴是在公园的水洼里永远待下去了吗?它以后还要去哪里旅行呢?又是以什么形态呢?小朋友根据第四段的描述,开始发挥想象,有的说它变成水蒸气了,又轻又小,我们看不见,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变成水蒸气上升之后,很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变成了一朵朵白云,跟空中的小鸟们一起飞来飞去。这样的启发想象,也很好地给孩子们做了一次说话的拓展练习。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以图引文学古诗──古诗《所见》教学一得理解古诗意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些诗句看来非常浅显易懂,可他们还是一脸茫然,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语言组织不起来。

  因此在教古诗《所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诗是有景而来,利用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学习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所见”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把看到的东西说一说。”于是我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学生说:“图上画着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一头黄牛的背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眼睛看着树上的`一只蝉。”我问:“你知道他想干什么吗?”学生说:“他想捉树上的蝉。”“对,那么,要想捉住那只蝉,他得怎么做呢?”学生说:“他得停下来,悄悄地接近那只蝉,然后猛地一敲,那只蝉就会掉下来。”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图意,于是我告诉学生说:“这也是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这个情景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所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利用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一段思考时间过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句诗意的理解,然后再集体交流,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总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很多,只要用心探索,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月亮与云彩》一课主要写的是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中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树杈里看月亮的办法,证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思维浪花,它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所以我播放了一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再谈话引入:一群孩子在一个晴朗的夜晚里在院子里看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看看书上的'小朋友在看什么?他们对着天空在指指点点说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知道了。这样可以利用教学插图,训练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想象,实现形象感知和语言体会的衔接。

  二、运用扮演方法,理解字词含义

  小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一些字词不能理解,若是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满兴趣,在快乐中理解含义。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穿行”一词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扮演云彩和月亮,几朵“小云彩” 交错地站着,“小月亮”用动作来演示“穿行”,这样不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表述,学生们也就能理解“穿行就是在缝隙中穿来穿去”。这一段出现了“明”和“暗” 这样一组反义词,除了利用课件,让学生理解外,我在这里让学生分别用这两个字,说一句话。这样能达到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语文园地二包括口语交际和习作及我的发现等,我将其分成三节课授完,口语交际讲名人的故事,早在几天前我就给学生布置让学生准备,今天我组织学生以一个讲故事会的形式开展了此活动,由于学生的表达不是很流利每个学生讲的很费时间,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也为了使学习过程不因时间短促而受到影响,我在班里先挑了一个学生为大家作示范讲故事,王祥光讲了个董存瑞的故事,讲完后其他学生有意见的可以提也可以补充。然后分成十二个小组,每组四个人每个讲一个故事,其他同学听并补充,讲完后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已听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开始讲了,我在每组轮流进行指导,指导其带个表情等,最后要求学生小组公选出讲得最好的一个同学。

  在评选时各小组都能客观公正,只有一个小组成员互相对立,选优秀时意见各不相同也不能统一,选出以后当我在全班进行颁奖时有同学又开始反对,这时我以他们为例为学生讲了合作的重要性,为了警示,我将这小组的评奖资格取消。这样在小组里练习了口语。第二节学生说一个身边的人的.故事,不少学生都只是看到身边的小事什么借橡皮了等,不能突出故事中的人物,我想如果先让他们说说他们身边的英雄,给他们一个点的概念再放手可能会更好。接着,讲我的发现,发现三个句式的不同等学生掌握得较好。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在《咏华山》这篇课文中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所以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朗读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实际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三、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本篇课文重在描写华山之高,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这节课以读为本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引领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探索、读中感悟、读中运用,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得到发展。

  学过的.知识不去运用它,它就会逐渐被遗忘。如果立即使用它,它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语言也是这样,在阅读中学过的语言放在头脑中不使用,它就会慢慢丢掉,如果经常调遣它,它就会生成新的语言。文中有三个段落极其相似,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模仿创造故事情节,学生就会掌握其规律,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小手介绍给他人,就是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场所,但活动时,有的孩子表现胆怯、拘谨、羞涩,不能大方得体地说话,还有待于今后逐渐培养。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现象一

  在识记生字这一环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是太高。

  分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同时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需努力。

  对策应重视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师平时多注重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情景中识字。

  现象二

  做“小诗人”这一环节,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合作学习,有点流于形式。

  分析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透,忽视了部分学生没能进行充分的个体学习与自我感悟。

  对策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本文成功之处:

  1、教态是值得肯定的,提问题、和学生互动、与学生对话,等等,都很自然,笑容可掬。学生也表现出了真感情。

  2、预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也很成功。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小虫?小鸭子是如何救小公鸡的`?学生学得也很快乐。

  3、课堂气氛很活跃,我采取了开头和结尾都动起来的形式。

  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备好了,但是自己却不熟悉,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是临场反应。

  2、本课遗憾的是,学生思维还是没有打开,没有我想象中的活跃。平时上课过于依赖教材,导致学生思维呆板。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就有一种美叫做空白美。那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一种方法能以此为鉴,称之为——“空白”艺术。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记得在教学《春雨的色彩》的过程中,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来,打断了我的.教学——“老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全班学生顿时沉寂了,30双渴求的眼睛齐唰唰地投向了我——他们在等待我给予他们正确的答案!“同学们,春雨其实是……”我正准备告诉他们,但欲言又止了,为何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呢?“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们自己想想看!”我把一个“空白”留给了他们。学生们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过教室里马上又沸腾了起来,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

  ——老师,我知道!

  ——老师,我来告诉他!

  ——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在紫罗兰中,紫罗兰花就变紫了。

  ——春雨是白色的,因为春雨淋在柳枝上,柳絮就变白了。

  ——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我们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无色的。

  多么富有独到见解和想像力的对话啊!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并没有讲解,但是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在这个小小的“空白”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主动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吗?春雨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可见,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1、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2、从记忆原理看,“满堂灌”的教法,学生并不容易记住,因为缺乏学生自己的理解;而留下空白点的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实际记忆效果好。

  3、从创造和想像原理来说,留下空白点的课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大量教学事例也证实,空白效应会增进教学实效。

  但并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应的。一是说,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学生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面思考的交叉点。然后以“发问”、“激疑”等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种“空白”艺术也可以运用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指责。批评之后最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穷追不舍”之感,逆反心理就会锐减。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优点:

  1.遵循部编教材的识字要点,多元识字,使用“圈一圈、认一认、拼一拼”、“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生字的书写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2.明确介绍姓氏的方法很多,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分解部件和说偏旁的方法。又增加了组词法介绍姓氏。既总结了全文,又承接了课后习题。

  不足之处:

  我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但是,感觉做的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下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轻松地学习。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行采用一一问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中国姓氏之多,以及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背诵。

  本课渗透了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大多以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称说,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说偏旁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教学时,要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得到了以下效果: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春夏秋冬》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情势显现,环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知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动身,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知道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进程,获得识字体验,终究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合适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视察课文插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感受四季特点,在充分感知四季的基础上,进行朗诵指导,读出四季不同的美。再观赏由“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组成的风景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动。看图用课文中的词语说一两句话,如“春风吹开了桃花,柳条在风中飞舞。”等。

  在生字教学中,由于本学期开始我重视汉字构字法的渗透,但书中不再显现笔画顺序,鉴于部分学生笔顺掌控得还不太好,因此在教学时,我也会适当强调部分汉字的笔顺。吸取上学期较多同学二类字认读存在问题的情形,本学期开始,我在课上加强了二类字的抽读和口头组词,加深对二类字的认识并在运用中掌控二类字。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情势来说明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课文从“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课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教给学生通过动物行动的变化来观测天气的方法。这既是一篇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知道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知道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特别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知道字义。例如:在知道“搬”时,第一我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搬的动作,其次让学生视察老师手中的粉笔能不能用搬,为何,该用哪个词。进而让学生明白“搬”是在拿很重的东西时才会用到这个词

  二、边讲边画,激发爱好。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所描写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设计采取边讲边画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每一段的内容在黑板上板画出形象的小动物,使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画面融为一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到达帮助学生知道课文内容的目的。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何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知道。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觉燕子的摸索进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湿润→所以要下雨。

  四、及时渗透品德教育。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相互干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谨慎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视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视察大自然的爱好。

  五、加强朗诵训练,注意情势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诵是体会文章感情,知道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诵的基础上进行知道,在知道的基础上指导朗诵。通过反复朗诵,让画面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诵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情势的朗诵,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也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6

  本节教研课,课后感到诸多不足。对文本的挖掘和解读还不够深,导课、引课还不够顺畅。课堂教学过于拘紧、紧张。对学生放手学习和合作学习做得还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不够。

  教学中对学生领读、多读重视不足,课堂气氛过于呆板,没有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学习。语言表达不够精准到位,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好。面对聪明活泼的孩子,微笑和激励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是对他们潜能的开发,又是对他们个性的张扬,运用得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这一点本节课作的不够好。另外,板书不够规整,有待于今后教学中注意改正和规范。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7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动态的过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行发现,提出了一些自己在备课时没有设想到的,非常独特的想法。这时,我及时的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学生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要动脑筋思考,学会随机应变。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扬了他们的个性。还延伸了课后的`安全教育,我觉得这可说是一举两得呀!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代之与开放式的、不断生成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善于抓住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上述摘录的教学案例中,这个创新点是由学生自己挖掘的,没有张演瑜小朋友独特的想法,就没有了“有时也可以不诚实的”的“创举”。而我只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大胆地想、尽情地说,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学情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这一案例中,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读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们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8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下面是《所见》这首诗的教学反思:

  我在《所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中,我请同学们看"蝉"字。让学生理解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有虫字旁。同时让学生结合《金蝉脱壳》这篇文章,让学生如体会那小牧童想捕蝉时的神态。学生们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兴趣了。

  由于《所见》这首古诗比拟浅显,所以我告诉学生们说:"这首古诗给我们讲了一那么有趣的小故事,谁能试着把它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呢?" 学生们大都能理解,在围绕"意欲"一词的商讨后,就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的

  意思快速地讲述了出来。而且发现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后再记忆,学生背诵古诗的劲头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所见》的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9

  1、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低年级的孩子们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喜欢动画片,所以在课堂上,设计了猜谜语,把需要识记的字做成卡片,卡片的形状做成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和喜洋洋的样子,孩子们联系生活和电视上积累的经验,在视觉上的有了亲切感,并且引导孩子们上黑板前来表演,在具体情境的展示中,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以人为本,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传承新课标的灵魂---以学生为本,减轻学习负担,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重点学习哪些生字,采用什么识记方法,都是尊重孩子的实际需求的',而且识记生字时,始终立足课文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随文识字,联系生活实际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比如:在确定识记哪些生字的时候,引导孩子们读课文,自己圈画出喜欢的生字词,只有孩子们喜欢了,才有学习的兴趣。我把孩子们都喜欢的字词帖在黑板上,在教师范读和孩子反复读的基础上,选出重点掌握的生字,加以指导。在课堂上真正关注孩子的实际情况,减轻了学习量,激发了学习兴趣,力求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3、师生对话,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在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在对话里,关注孩子们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奖励,给予掌声和生字卡片,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多种方式识字,力求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口味和学习风格。比如: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初步认识乌鸦,再结合乌鸦的图片加深印象,比较乌-鸟对比识记乌鸦,在学习课文中,通过感受乌鸦的形象,学生对乌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难度就降低了。

  在识记瓶的时候,出示实物瓶子,孩子们看到了这个字的物化形象,联系生活实际,加上口诀记忆瓶:瓶瓶瓶,瓦片一层层,并在一起就念瓶。又装牛奶又装水,乌鸦口渴喝一瓶。孩子们对这个字的掌握就简单多了。在识记办字的时候,师生做两手摊开状,形象生动的感受了办字,在教师的范写,学生的书空、描红,优秀作品的展示中,孩子们对这个字有了学习兴趣,识记了这个字宝宝。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0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文较为简单、易懂。但是我本来认为本班的学生家中没有什么课外书,课外积存极少,好多学生对壁虎不了解,让他们课前搜集有关壁虎的资料也没有条件。而且他们读书常常有口无心,很多学生自读课文仅停留在读通顺、识字的阶段,不会结合书本配的图片进行摸索。因此,我在教学进程中,就先扼要的介绍了一下壁虎的特点,告知了他们壁虎尾巴有自卫的`功能,然后导入到课文的开头壁虎遇到蛇的一幕。这样,学生豁然开朗。但是,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却没有了新鲜感,虽然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却很平淡,学生没有自己的新发觉。也许给学生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觉更好一些。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1

  在备《所见》一课时,我在最后设计了“续编故事”这一环节。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决定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说:“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十分爱听故事,所以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来讲故事、听故事,大家喜欢吗?”学生齐答:“喜欢!”

  接着,我出示教学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后编故事。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画了一个故事,你们能讲讲吗?请仔细看这幅画,把这幅画所画的故事讲出来。这是大家的强项,相信大家一定能讲好的,我就等着听故事啦!”于是学生开始自己练习讲。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两个人来讲。这两个人既把画面上的情景全讲了出来,而且还十分流利,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也许是我的启发起了作用。在表扬了一番后,学生想讲的兴致更浓了。紧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诗题,我是这样说的:“清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来到乡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就用诗把它记录了下来,题目叫《所见》。”我就介绍了诗人,开始学诗。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两人小组自学,效果很好,学生对诗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看图和读诗已经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能发挥合理的想象,编下去吗?”学生开始轻轻地说,渐渐地声音大起来了,我知道学生已经进入了情景。不一会儿,有学生跃跃欲试了。我等几乎没有声音后请了五个学生讲,有的说蝉被牛的叫声惊跑了;有的'说牧童很聪明,回家拿工具把蝉捉住了;有的说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蝉,结果吓跑了蝉;有的说蝉被牧童捉住后又放了。说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楚。我不禁感叹: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去激发、培养。我还追问学生:“那你希望看到什么结果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蝉逃走了,因为他们不想看到蝉被人捉住后的可怜样,希望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多么好的理由啊!我想:这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应该达到了。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2

  这篇课文讲了公鸡和小鸭子一起玩,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想捉鱼给小公鸡吃,小鸭子在小公鸡落水时救小公鸡的故事。层次清晰、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字里行间表达着伙伴间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情感,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感兴趣。本课我主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本课的生字教学环节,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识写生字,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随文识字,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伊始,我选用学生最喜欢的开火车游戏读词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要求会认的生字,我选择随文识字法,课上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如“加一加”、“换一换”“口诀法”等,将生字放入句子中练读,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从整体上把握字形,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如在学习“不行,不行,你不会游泳,会淹死的!”“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在书写生字环节,我将“也、地、他”这三个有共同点的`生字放在一起讲,通过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教师再进行范写,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比较难掌握好这三个生字结构,我让学生先写第一遍,展示评议不足之处后,再练写第二遍,学生在多次的书写提示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把字写得更正确、更美观。

  在课文内容教学中,我通过出示小公鸡、小鸭子嘴巴和爪的对比图,直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鸭子嘴巴扁、会游泳,小公鸡嘴巴尖、不会游泳的特点。出示课后“读一读,比一比”,从抓住关键字“偷偷地”、“飞快地”入手进行朗读对比,讨论交流,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学生学完第三、四自然段后知道了小鸭子想捉鱼给小公鸡吃,还救了小公鸡一命。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再抛出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让学生动脑思考,交流所想,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的美德。之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小组讨论:“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你帮助过别人什么呢?”在讨论交流中,情感得到升华,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小伙伴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标。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在教学目标制定上,我的生字教学目标制定得还不够明确。在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有些评价语还不够准确恰当。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课堂效率不够高等等。

  一次教学实践,一份教学反思带来的将是一份成长,虽然课上得不够完美,但却让自己收获颇多。希望自己以后在实践中多反思、多改进教学方法,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3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辩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究竟是什么色彩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醉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值得肯定:

  1、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爱好是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凝听《小雨沙沙》的歌曲,咦,下雨了!听——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春雨,并配上春雨声。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色彩呢,让学生展开想像各抒己见,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2、激发学生“我会读”的愿望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要求在浏览教学中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此,我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然后轮读第一遍课文,调动班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相信“我会读”,鼓励学生“我会读”,把浏览的实践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读书。

  3、用多种方法识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爱好,比如,从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觉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4、不足之处:

  由于过于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知道,学生始终在读中摸索,延误了教学时间,使后面的指导书写没有完成,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全局思想,既要重视课堂中学生的需要,也要心中有数,善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30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1-30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的教学反思04-21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3-28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03-29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08

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教学反思04-20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15

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