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教学反思1
《电能电功》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电教学反思2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由于电在现代生活中的普及,小朋友在学校、家里及很多地方都离不开电,因此对电还是有相当的了解的,电器的操作很简单,但是关于“电”的问题却又多又杂,学生对于能科学的了解电,以及掌握正确的用电方法,恐怕都不是十分了解。
因此上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调查身边的'各种家用电器名称、数量和用什么电,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上课时十分踊跃地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小组能一口气报上26种电器。让学生知道电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没有电会带来的危害,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环节时,学生在掌握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后还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静电有多少伏?等等。
电教学反思3
《电和磁》这一单元的教学从备课来看,实在有些难度,孩子在准备材料上需要给足,开篇第一课很重要,面对单个电和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之间为何联系起来有何关系,比较陌生,比较难理解,因而这节课从从“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激发孩子们去探索本课教学。
1.合理引导,有效实验
课件出示奥斯特发现电和磁联系的过程,再运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来模拟科学家奥斯特的`实验,然后再运用短路电路和指南针继续来做实验观察现象,再通过这两个实验来总结发现,最后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把短路电路实验与通电线圈实验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为这两种都是让导线磁性变更强、实验效果更强的方法,当然其实他们也有一个小层次,就是通电线圈的磁性要比短路电路的磁性更强。
2.材料准备,教学关键。
“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础”这节课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那一个小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就会必然失败,所以材料的准备才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
3.安全教育,确保成功
因为涉及到短路电路,在自己动手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被烫到的情形,因而,在实验前需要和孩子们讲清楚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短路会产生热,以及对电池伤害很大,不要持续将电线连接在电池两边。可以采取保护措施。
电教学反思4
初一是我校学究将用新模式的试点年级,所以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难点,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对教学的自觉反思,阶段经验总结,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二是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生活中的数学。
二、反思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反思听课感悟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的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一是要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二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上是本人上完初一课程之后的几点感悟,我一定会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步伐,抓住学校学究将用模式广泛推进的契机,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电教学反思5
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从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的练习完成的情况,学生抽样访问调查情况分析,《电与磁》这一章内容的教学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对该单元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本章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电与磁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物理的快乐,同时也从实验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理论水平。
2、学生学习《电与磁》这一章的内容,学习的热情极度高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热爱,甚至一些学习非常落后的学生都对我们的物理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课后一直追问老师有关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充分的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物理问题,而彻底改变了课堂上老师一味的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4、本章教学活动从设计理念方面,起点低,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慢慢引导学生形成对电与磁的初步认识,为学生做好了层层铺垫,非常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课堂效率非常可观。
5、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勾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对电与磁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初中部分的这些浅层次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出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结果令人相当满意。
有待完善之处:
1、教学的个别环节还需要改进,实验的设计还可以更加的灵活,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为学生开辟物理学习道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的研究学习物理知识。
2、课堂上还是存在滥竽充数者,不乏有看热闹的学生,热闹看望了,知识却没有过脑子。
体会:
本章的教学活动已经全部结束了,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设计实验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一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主要的探究要素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分析论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交流意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学生提出的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完《电与磁》之后,追根究底的问老师,通电导线周围既然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磁场的形状和方向是什么样子的?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能够产生感应电流,那么电流的方向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谜题,其实这些是要进入高中之后才学习的内容,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迫切需求,我带他们进入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来解决他们心目中的难题,我刚开始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不到几天时间,这些爱问问题的学生各自都设计出了各种实验,在实验室里面,研究出了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磁感线画法,还有人研究出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形成感应电流的电流方向判断方法,这些实验结果,总结的实验结论和高中即将学习的左手定则几乎完全吻合,只是在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出入。对于学生的这种对新知识的渴望并且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探究学习能力,让我倍感欣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且有很大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要求自我能力的提升,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受益终身。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习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电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刚开始上课时可能是由于学生都比较紧张,所以表现的不是非常积极,短暂的紧张情绪过后,课堂气氛便开始活跃起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这堂课的整体效果比较好,但是也有很多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得与失。
情景一:重现奥斯特实验
本节课刚开始,我为学生演示奥斯特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奥斯特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非常简单。实验分为两步:一是将小磁针靠近通电导线,二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改变通电导线中电流的'方向,然后观察现象。
在我对实验操作并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我在课前做了多次练习,使得我在课堂上能够将实验演示成功。唯一的缺憾是在改变通电导线中电流方向后,小磁针的偏转变化不是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的可信性。此外,我觉得这个实验如果交给学生来做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也是值得我去尝试的地方。
情景二:通电螺线管的制作
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但是磁场较弱,而且携带不方便,所以引出通电螺线管。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演示了通电螺线管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共有两种绕线方式。
其实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做。先引导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无非就是将一段导线绕成线圈,然后让学生思考、交流,亲自动手制作出通电螺线管。接下来由其他学生讨论制作的是否正确。最后再由我来讲评。如果这样做我想效果会更好,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课堂气氛也会由此变得更加活跃。
情景三:练习环节过于相信学生
本节课最后的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到黑板前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画出电流方向。我叫到了一个名叫罗旭东的学生,罗旭东是班上物理成绩非常好的一名学生,过分的信任使我没有注意到他判断时出现的错误。这时座位上有学生说:“错了,画错了!”此时我才注意到他的错误,及时叫了另外一名学生进行了改正,避免了一次失误。
电教学反思7
这一节课主要是讲解一下用电的注意事项,以及为后续电学实验做铺垫,开始我用了一个视频,引导学生对停电事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影响进行回忆或猜想,体会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上的积累,列举自己知道的各种有关于电的知识和小常识、电器设备及其功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电的重要性。在了解了电的广泛应用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电的相关问题。电应用如此广泛,已然不可或缺,并且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那么电从哪里来?电是怎样工作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就自然地引出了!我在问题的基础上,列举了几种不同的电器,然后说将其分为两类,并问问学生为什么会分为这两类,谁能猜出来,他们马上就能意识到一类是插电的,一类是电池的,接下来刚好顺着就把电的类型引出来了,最后请同学互相交流,并看图说话,说一说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样一节课就完成了。
电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反思: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电功率的问题掌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利用生活中用电器工作时伴有发热的现象引入电流热效应,通过实验探究说明了电热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都有关系,从电能的转化和欧姆定律推出了焦耳定律,这对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来学习、研究物理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本章节物理计算公式增加,变形公式多,使学生一下变得无所适从,感觉本章节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山。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寻求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和途径:首先过符号和单位关,这个工作应该放在前面学习中完成;其次是P=W/t的两组单位换算是难点,这个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方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意式;而P=UI计算实际功率的时候,要牢牢抓住电阻不变的核心,至于两个变形公式尽量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实际功率方法之后再引入,并且尽量给于学生一定的时间消化理解:P=U2/R多适用于电压保持不变时功率大小计算和判断,P=I2R多适用于电流保持不变时的功率计算和判断;最后是焦耳定律应用,先考虑是否纯电阻电路,然后在推倒公式Q=W=Pt=UIt=U2/Rt=I2Rt中根据题目给出物理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的掌握可能会轻松一些。
二、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于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很多,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只是要注意热必须是由电能转化,没有这一前提,谈利用和防止是没有意义的。
2、对于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在学生的猜想中会出现很多因素(如电压、电功率)要通过讨论确定本节探究的重点是电流、电阻和时间问题。
3、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对于前一种方法的利用学生还是非常熟悉的,但转换法的思想要给学生一定思考过程,因为在后期的物理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抽象问题定量分析,转换成直观形象的物理现象这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
电教学反思9
本课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电和磁的关系,了解电能生磁的科学概念,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在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回忆指南针的磁针静止后的指向,再让学生想办法如何能使磁针转动,(磁铁和铁)。最后在介绍奥地利的故事,让学生组装一个小电路,同时还回忆“指南针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偏转”,这对指导学生自行分析“电能生磁”是有帮助的。
在“通电导线和指南针”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示方向一致”这一条,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画一下,帮助学生明确此操作要求,这样在实验中才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在活动中,还要强调观察断开电流时指导针的变化,通过反复通、断,对比指南针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电教学反思10
本节是在:“电生磁”和“电动机”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本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发电机的原理与应用、磁记录等,如果要面面俱到去讲述,时间安排上肯定比较紧张,所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上面,其他内容采取课下自学,教师课上知道的方式处理。
成功之处:本节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探究实验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规律,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好素材。演示实验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引导不充分,急于求成。由于缺少发电机模型,对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的讲述生硬,不好理解
电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的教学流程是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想预测,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汇报总结”这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的,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的问题的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汇报总结都是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的。教师是探究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再次,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教学的“开放性”原则,集中表现在对问题的.猜想及研究项目的选择上。在选择研究项目时,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选择,结果不同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项目。教师对学生活动材料的准备非常充分,对学生活动的开展考虑得周到细致,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指导,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起到了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
为了提高一节课的效率,詹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对教学环节的开展考虑得很周到;对器材的准备细致入微,从一根大头针到一根电线,从整节课的框架到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詹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不仅重探究的结果,更重探究的过程。
这节课詹老师强调学生动手做,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习了科学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了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探究氛围十分浓郁,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内容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学生活动充分,探究行为明显,教学效果显著。
电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一个特点是师生对话多。对教材的这种处理,是基于“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的对话,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体验,亲自去解读,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成了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另一个特点是探究实验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虽然探究实验多,但还是要突出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比较好的,该实验在器材不多的情况下,要注重演示实验的质量,让大多数学生看到其中铁屑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用的磁针最好用大号的,一是便于全班学生看到,二是转动速度相对较慢,在观察过程中有利于思考。另外几个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因为该实验涉及的器材以前都用过,步骤也不复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教学反思13
在新课教学结束后我们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对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在初三结束电学的新课教学后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电流相等和电压相等这两种情况作为复习的两条主线来进行,即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和并联电路分流原理来进行复习。
我的传统做法是先把一般的.电学问题归纳为:
㈠、电流I相等时(导体串联时),导体(或电路)两端的电压U(U=IR)、电功率P(P=UI)、电功W(W=UIt)、电热Q(Q=I2Rt)均跟导体(或电路)的电阻R成正比。
㈡、电压U相等时(如导体并联时、各家用电器等),导体中的电流I(I=U/R)、电功率P(P=U2/R)、电功W(W=U2/Rt)、电热Q(Q=U2/Rt)均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讲述的方法把相关的基本规律和其他的知识点告诉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记忆。
电教学反思14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反思
本课文分两部分,难点是电能表的相关参数的计算,归根结底还是单位的换算问题。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是电能的来源及电能的转化问题。由于此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举实例大部分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所以学生还是容易理解的。第二部分:主要是电能的单位和电能表的使用读数问题。电能的单位及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电能表的读数是重点,电能表相关参数的'计算是难点。对于此部分理解掌握应要求学生打好基础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从去年升中考试的情况来看,教师在过去忽视的电能表参数计算问题上要补充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同时对于电功的问题及电功的物理量符号本节并没有提到,这与以往的教材是有所不同的,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适当的补充,否则对于电功率的理解方面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惑。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电加热器的能量转化问题,因为初二还没有学习内能,在讲电能转化时是不能说热能的,而是电能转化为热。
2、学生对焦耳和千瓦时的单位换算总是搞不清楚,可以先记忆,等待学习完电功率的时候再让学生加以理解。
3、强化W代表物理量的时候是指消耗的电能或者电功。否则容易与电功率的单位相混淆。
4、对于利用表盘转动圈数来求消耗电能情况的一类题型要加以练习和巩固。
电教学反思15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预设为主的,但有时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随机应变。有时,还要以“意外”做契机,有效展开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第一个班教学《电路研究》时,组织学生接亮小灯泡时,有两个小组的小灯泡坏了,有一部分小组的灯座的接触不好,学生怎么接也没办法把它接亮。而小灯泡不能接亮,后面的内容也无法进行。“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个“生成问题”还给了学生,让它作为学生探究的又一起点,结合对小灯泡的结构的观察,认识到“只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才能发光”这样的原理。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他能点亮的灯泡你能点亮吗?”作为对内容的补充。以便于接下去的进一步研究。
在另一个班教学这一课时,上课没多久,就有一学生报告说,同桌小颖在底下玩小灯泡,不小心手被“电”了一下。(我猜肯定是短路了)我当时没有理会,继续上课。在组织学生接亮小灯泡活动时,我就借机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小颖刚才手被‘电’了一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有经验的学生能说出这是“短路”,接着,我就引导学生理解“短路”这一概念。
让“生成问题”作为课外拓展的'又一方式。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点亮一个小灯泡,分析小灯泡的发光原理,再想更多的方法点亮一个小灯泡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有序地步步深入,认知水平也是拾级而上。而我则经历了一个对这堂课的教学方式的探究过程,让我感到喜悦的是,我与学生共同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更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功》教学反思04-11
电和磁的教学反思02-18
电和磁教学反思01-13
《电和磁》教学反思06-28
电与我们教学反思12-20
电能电功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09-18
大班游戏教案:电羊教案及教学反思03-17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教学反思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