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6 12:05:2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上一周进行了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检测。第二单元要求掌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有关知识的运用。孩子们完成的情况还可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计算方法没有掌握,计算不认真,正确率有待提高。典型错误有14+2=6,14-7=3,13+3=10等。

  (2)逆向思维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一题中表现由为突出。典型错误有4+(8)=13(7)-5=12,15-(13)=8,5+2=(7)-6。

  (3)解决问题中信息找不准,解决方法不正确。典型错误有(1)停车场原来有17辆汽车,现在只有9辆,开走了几辆?列式为:17-8=9(辆)。(2)一共有12个皮球左边有5个,右边有几个?列式为:12+5=17(个)(3)商店买出5副羽毛球拍,还剩8副,商店原来有几副羽毛球拍?列式为:8-5=3(副)。

  反思:从以上错误中不难看出,计算基础不够扎实,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仍需要加强训练,特别是算理和算法的训练。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训练,观察和读题后,能找到那些信息?根据找到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最后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在教学本单元时,我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旧引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路。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经过孩子自己的探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孩子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比较困惑和不足的地方。如:在练习中,有的题组是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找到规律之后,盲目地应用规律,混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规律。如:十几减9得数应该是十几的个位多1,而9加几时得数的个位比几小1,在总结完规律之后,学生喜欢应用规律快速口算,可是,不少孩子把十几减9的得数算成比十几个位少1。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禁止学生应用规律,以免出错。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习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在学习这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为学习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在动手操作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一方面为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高生长点。本课基本完成了的`教学任务,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学生在操作完后,请同学上台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操作,而不是单纯地操作,老师在旁边讲解。

  2.在计算34-8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算法,一种是将34分成20和14,另外一种是将34分成24和10,我对提出的不同的方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了,但是在学生提出这些算法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和小结。有些小朋友因为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反而有些糊涂了,这在作业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我在练习课中又进一步说明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练习题内容稍显单一,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时间上也有限,练习的时间稍短,没有进行充分的练习。

  当然在其他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练习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探讨;“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算法优化”也不是统一成一种方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

  算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我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习“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找规律减”等),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熟悉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这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的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只不过是教师要注意训练的形式,“应减少单纯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训练”。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同桌相互出题计算”、“游戏中计算”等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训练,又不失趣味性。特别是最后一个练习“计算出结果,跟着相应的导游出游”,既能使全班学生参与,又使整堂课在一种活泼、生动的气氛中结束。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习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这次联系情境问题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连减”,“点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习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我们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块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习“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等),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32道退位减法熟练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本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30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01-22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07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05-30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2-13

“万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17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25篇)10-05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篇01-19

(优)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