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完本课,细细反思,成功之处喜悦作为经验,不足之处不馁作为改进的目标。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此训练比较到位。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我体现得不够明显。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教学中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扬长避短。
《草原》教学反思2
《草原》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此类文章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从而感受其语言的精妙。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结合欣赏歌曲、电脑图片激发学生读书、发言的兴趣,提高其语文能力。下面我就本节课具体情况做几点总结:
1、以到过草原的同学的切身体验,欣赏歌唱草原歌曲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了激情导入的作用。
2、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如茫茫、勾勒、渲染、翠流等词语,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4、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的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达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设想,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面设计的看图片进行语言个性表达没有进行,另外,学生的朗读还太欠缺,组织语言、想象能力也需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总之,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要努力探寻好方法、好思路,争取把语文课上得如各位主任所讲的真实、朴实、扎实。
《草原》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一年级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骑马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依次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奶酪、奶茶、马。)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叔叔阿姨都在等着我们呢,去看看他们吧,他们住在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蒙古包)
师:老奶奶为我们准备了奶酪,来,尝一尝,还有热腾腾的奶茶,来,吹一吹,比一比,看谁的气息最长(课件展示:奶酪,奶茶)
师:再来看,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课件展示:马)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能歌善舞,喜欢骑马射箭。平时上学,走亲戚的时候都用马,所以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那达慕大会——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
骑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 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我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二、新授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欣赏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师: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热闹又动人,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又勇敢,这里的小朋友们更是热情,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首歌,我们赶紧去听听吧!(课件展示:歌词图片,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生:欣赏歌曲。
师:歌怎么样,还有个好听的题目,叫《草原就是我的家》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朋友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演唱的。
生:高兴的、开心的心情。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老师提醒一下,从速度和旋律上听一听。)
生:速度很快,旋律优美动听。
师:听老师来唱一唱
师:再听,仔细听老师都唱了什么?
2、熟悉歌词。
师:不用唱,用你的动作告诉老师,你都听到了什么?(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师: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听歌曲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你最美的声音赞美一下大草原
3、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想再听吗?
生:想
师:不过这次老师是有要求的,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都可以,请欣赏!
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身体来伴奏。
师:有几个音唱的还不太准确,再来听
师:歌曲有几句?四句都用一个感情唱出来吗?
师:我们加上动作来表演好不好?
4、跟钢琴直接唱歌词,教师伴奏。
师:在唱的时候,你认为那一句最难唱呢?(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他唱好这一句?(指名两名学生上台教唱,老师在一边点拨)
5、师生对唱一遍。(教师伴奏)
6、直接跟钢琴完整的唱歌词,教师伴奏,穿插歌曲的处理。
师:刚才大家唱得不错,请说说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唱呢?是唱得强一些还是弱一些?
生:讨论问题后按自己的方法表现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唱)
7、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创编动作,最后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师:大家已经会唱歌词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给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
生:想。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除了唱歌、舞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乐器。(自选乐器并试着演奏。)
最后师生一起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放歌曲录音)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片段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热情好客的小牧民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我们一起去吧?(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本课)。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了解风情,体验音乐。
3、学习歌曲,挖掘歌曲。
4、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课上也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如:学生在进行律动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太挤了,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醒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草原》教学反思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草原恋》这首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在悦耳抒情的音乐声中轻松下来,闭上眼睛,放飞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乐声中向同学们一一深情叙说。这样一来,学生都积极举手,个个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讲讲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有的同学还准备了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告诉大家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在同学们都沉浸在草原的美丽之中时,我把课后作业展示出来。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做作业的兴趣,我布置了三种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道题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积极去探索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方式,这才是我们今后要走的正确的道路。
《草原》教学反思5
《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情工作室上传的: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浓郁的文章。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那里的美丽风光所陶醉,被热情的蒙古人民感动。不但描绘了草原的风景如画,而且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注意了凭借教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上,我首先以一首《敕勒歌》引入,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激起了解草原的兴趣。接着,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认真倾听,有了自己的感受,各个急于表达,并不由自主地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多种形式朗读,大胆想象,乐于表达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版本,它应该属于作者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的感受,应该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再选一名同学朗读,大家闭目倾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副副画面后,他们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想象,乐于表达的闸门一打开,犹如奔腾的河水,学生的想象力令我折服与欣喜。
三、培养语感,准确表达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练、贴切。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句意。如,我出示简易的草原图与中国画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渲染”和“墨线勾勒”;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并从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仿照作者的比喻手法,进行仿写练习。学生既领悟了草原羊群的美,又练习了准确、生动的.表达。
四、尊重主体,自由表达
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后,我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如“你来到草原后会干写什么?”学生兴奋之情溢于笑脸之上“我要痛痛快快的跑几圈”“我要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我要骑上骏马自由奔驰”……
五、回归现实、创意表达
当学生真正领略了草原的美丽后,我以向蒙古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方式来练习表达。静静地想一二分钟后,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其中不乏精彩的语句,更多的是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
我欣慰,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提高;我惊喜,他们笔下也会生花;我惭愧,他们的潜力以前挖掘得不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不够。
本课不足之处:
如果课上以录音配乐朗读,会更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果以课件真实地再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会让学生有更切身的深刻感受,激起对草原的渴望与热爱之情。
课上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学生显得胆量不足,需要为其增加锻炼的机会,并纠正表达时有语病的学生。
《草原》教学反思6
谈到语文课的“八字宪法”——听说读写字词句段。这几天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不追求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地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本课,我注意紧扣字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借助媒体,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春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基础。
一年级的孩子,我注意加强句子教学,帮助孩子建立句子的概念。读了一句话,明白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例如:课文第二段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我先让孩子们读这段,这段一共几句话?(2句)先读读第一句,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羊儿)羊儿怎么样?(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再读第二句,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牧民)牧民怎么样?(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别以为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不简单。就说第一句吧,第一个孩子回答:“讲的是草原。”再读,第二个孩子回答:“讲的是圈门。”再读,第三个孩子回答:“讲的是羊儿。”多么不容易!要是没有经常性的这样的训练,孩子们是不容易懂得句子的意思的,当然将来也就不可能较好地读懂段落,理解篇章。
二、品字词。
师:“一只只”是几只?
生:有几只。
生:有好多只。
生:也许有几百只,上千只。
师:是的。“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你知道了什么?
生:好多好多的羊儿从圈门里挤出来。
生:羊儿跑得很快。
生:它们边跑边跳,冲向无边的草原。
抓住“一只只”“涌”体会羊儿很多;“蹦跳着”感受羊儿出圈的欢快之态;“奔向”感受羊儿迫不及待地投向大草原的样子;“无边”体会草原的广大。
三、抓朗读。
还是刚刚那段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
师:羊儿好多啊!草原好大呀!谁再读?(一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好多的羊儿,跑得很快很快。
生:铺满新绿的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在奔跑。
师:是啊,铺满新绿的大草原无边无际,白色的羊群涌出圈门,蹦跳着,奔跑着,多美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
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并把想象中的画面以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四、促想象。
(第三段)
师:小朋友都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你好看到草原上的什么?(师读)
生:我好象看到很多羊在草原上跑。
生:我好象牧羊人在唱歌。
生:我好象看到羊群像一朵朵白云在飘动。
孩子们想象得多好!我的朗读不一定有多声情并茂,但我给了孩子们想像的空间与时间。孩子们建立了一定的语言表象,透过文字,他们看到了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草原》教学反思7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草原》教学反思8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合理、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流畅,紧紧围绕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课后,我对本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草原》教学反思9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本课的总目标是通过听、唱、舞、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带有浓厚草原风格的儿歌,旋律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情绪热烈、欢快;节奏跳跃性强,非常具有舞蹈的律动感,表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我在教这首歌曲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视、讲、听、演四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习歌曲奠定了基础。因为学生对这类乐曲欣赏的机会较少,更不要说去理解、感受了;且学生年龄较小,较为专业的音乐术语更加难以领会。因此,我从让学生去“看”,也就是看关于内蒙古人文的图片、视频,去了解,去感受;然后让老师与学生共同讲讲有关草原英雄小姐们的故事,感受姐妹俩高尚的品德;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听”,听节奏,听风格,听特点;有了两者的结合后,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蒙古族的歌曲了。这时候再将音乐文化加深学习的记忆就是“演”了,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样一来既能把四者进行结合,而且还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加深了对蒙古音乐的记忆。
在教学时,为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使学生尽情的用自己甜美的声音、舒畅愉快心情和赞美的情感,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我觉得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不但唱的好,而且音色很美,富有情感,通过学生的唱、演,看出同学们不但基础好,而且还是很投入的去尽情的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从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乐美、舞美等深深的陶醉。除此,我还准备了好多好听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吉祥三宝》,这两首歌曲都是很好听的,也都是很美的,能够充分的体现大草原的美丽以及牧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整个课堂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热情也很高,特别是在观看课件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极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但是我感觉有几个方面没有做好,
1、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中,对学生的组织没有做好,整个程序的进行有点仓促,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把动作做得再整齐规范一些。
2、没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准备不够充分,课前曾计划把座位摆放得更加合理,更能适合于本节课的分组表演,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3、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表演中,没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积极性,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最后的表演中,把自己作为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观看者。最后的集体表演时,有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大大影响了最后表演的效果。所以在表演前应该把要求细化,分工更明晰一些。自己没有更好的扮演“引导”的角色。
通过这节课,我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它绝不是简单的唱、跳、奏,它就象是一个工程:先要架好一个合理的框架,然后注重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以后争取多给学生观看课件,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草原》教学反思10
本课是写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欢腾,同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通过讲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蓝天白云,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七彩光芒,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艳丽的图画,给读者以美感。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呢?我先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大草原有一种向往。学生有了兴趣,课上起来就顺了。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老师范读课文,自己谈体会,让学生说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就着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分段体会本课优美的词句,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学生只有感受还不行,还得发挥学生的想象,我问学生:“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现了同学们对大草原的热爱。
本科的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课堂教学环节还有欠缺,组织得不够严谨。
《草原》教学反思11
【教学片断】
师: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很美;草原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天空晴朗。
师:你们喜欢吗?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虽说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观其神色,闻其声调,似乎不尽人意。)
师:再轻声读一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因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我最喜欢……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不由陶然而醉,能给我一个机会表现表现好吗?(学生期待着)现在请大家现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新感受,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好吗?
(生读得比先前更投入,更出色。)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饶有兴味地读着,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草原》教学反思12
寒假熟悉新教材的时候,我再一次被《草原》这篇课文吸引住了。它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初次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安排的是两课时,按照作者旅游的顺序学习课文。但是,真正学习时,我花了三课时,对原有教学设计也作了一定的`修改,从风景、蒙古人两方面来感受草原的美,感觉较为理想。
一、我班的孩子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导入。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着白色花朵”等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品读……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收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感受蒙古人们的热情好客时,我先让学生找找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提炼: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然后课件出示: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让学生加到适合的词语前。学生在完成词语搭配的时候,进一步感受到了“热情好客”,因而在学习小组学习时,重点把握较准确,还能从教材想开去。
学完全文后,我觉得有一点还不够到位,那就是学生的个别朗读,情感流露未得到充分体现。
《草原》教学反思13
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学生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和想象后,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愤比较活跃。
2、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儿童诗童年仿写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学反思14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的动机。如我在教学《我是草原小骑手》一课中,我应用多媒体播放草原上美丽的风光以及草原上孩子们生活的欢乐场景,带给了学生无以伦比的视听感受。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了草原人们的豪爽性格,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蒙古族的了解。此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参与演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2、在唱歌教学中注重学生唱歌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演唱方式会让歌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因此我对学生的演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首先要多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唱歌姿势,要求是身体站立,自然放松、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缩,下颏收回。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唱歌和身心正常发育。
3、做好教师的范唱,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一书中说:一书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唱歌中,声音固然很重要,但对中小学生来讲,关键在于培养从内心起歌。教学中,传递歌曲信息的第一使者就是教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歌曲的,也是教师。其中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印象。为了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体验们蒙古族歌曲风格我声情并茂的进行了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当学生在唱歌发生困难时,教师适当的演唱示范使学生掌握了蒙古族衬词的演唱方法。正确的范唱远远大于重复的讲解,达到功倍的效果。
我教这个年级的学生时间很短,以前没有音乐老师,学生没有基础,在唱歌教学中进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及情感的训练,是为了完整地演唱歌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所以,我觉得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很重要。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表现过程中,每个人的自信心也非常重要,而自信心是可以培养的。中小学唱歌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通过教学使唱歌这一音乐活动形式成为学生终生的爱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应采用鼓励、肯定式的教育方式,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作为老师不要吝啬表扬,要大胆地夸奖孩子们。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这样讲道:“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足见鼓励对学生自信心的确立有多么重要。培养学生唱歌,形成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我想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草原》教学反思15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能让学生从整体部分来感受草原的魅力,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美,这其中与包括了草原的景美和情美。景美的.教学在前面一课时就已经让学生有了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课的重点在草原上的人情美。其实这篇课文的层次结构很分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分别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感受景美,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从课文和画面入手以各种景美作为切入点,唤醒孩子们对草原的感情,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孩子们朗读的技巧。
二、围绕情美,分层展开
在设计上,我特意让孩子们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点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进入草原那样一个和汉族风俗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给与孩子们足够多的时间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体会,因为有些感受是老师无法替代和言传的!
三、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过度上,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和思来感受大草原上的风光和人情美,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我原意是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留恋往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4-03
草原教学反思05-22
《草原》教学反思06-13
草原上教学反思02-23
(精)《草原》教学反思07-05
(必备)《草原》教学反思07-05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07-09
(合集)《草原》教学反思05-21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10-21
《草原》教学反思[精]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