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密度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密度的教学反思1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近几年山西中考试题来看,质量和密度这部分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固体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一般以实验与探究题出现,分值为5-6分,是山西中考必考的内容,考查内容是以测量密度的有关的实验为主。所以本节课对《物质的密度》的复习,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含义等;
2、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基本方法的指导。
3、针对性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均通过相应的练习来使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
4、巩固性提升:针对于中考及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设计了与中考接轨的相应练习题,也是通过学生的'强化训练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做这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
比较满意之处: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中练习题的设计我很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发问、释疑,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掌握得到强化,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练习的学习活动中。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对于九年级中考复习中,复习课要做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来说,本节课的题型设计、学生的练习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
不足之处:
1、为了追求复习课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还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听明白、写下来、想明白、讲出来,仍然还存在着师讲生听的嫌疑。
2、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有些地方还是讲的过多,整个一节课的轻重、练习难易、目标缓急把握的不够到位,以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在“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本来是要给学生总结的,但没有完成。
密度的教学反思2
让学生利用观察和生活体验来理解密度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学生正确得出实验数据,再根据数据用描点法画出坐标系中的图像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因此,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3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密度的教学反思4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习采用了3课时的复习思路。第一课时复习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 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习)。第三节重点复习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习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通过上课我认为复习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习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习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
密度的教学反思5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3、由于各小组所测物质的比值在本大组中是唯一的,所以应当认真、仔细做好实验,以获得比较准确、真实的实验数据,使本大组在此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结论,所以每小组的'同学应有对自己和本大组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自己的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因为有的大组因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差别太大而无法下定论,在第三组发表本看法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态度决定一切。”而引起学生的轻笑,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中国足球队前主教练常说的一句话。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团体的作用,这就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有了正确认识和提高。团队精神也有了初步培养和认识。因为各大组之间的交流中,表现较好的大组同学的表情是兴奋的,而表现较差的同学则较为沉闷。这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收获。
三、促使学生的反思
在让学生对密度的公式、单位进行分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学查密度表的常规教学活动后,我特意布置了这样的题目:某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你能肯定这是什么物质吗?因为煤油、酒精的密度相同,仅凭密度是不能肯定是煤油还是酒精,促使学生对密度这一识别物质方法的反思,即密度识别物质不是万能的,其它的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作用,所以常有用几种识别方法去鉴别一种物质,这是第一层意义。那么能不能有更具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呢?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第二层意义。在本节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探究与交流,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我认为这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带来的。
密度的教学反思6
本节课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怎样使用量筒?
可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和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这里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助于后面浮力部分内容的学习。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2.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该问题一方面是对量筒使用方法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探究怎样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我们选择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为研究对象,具体教学中也可选择其他种类的液体和固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密度。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石块(或其他样品)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注意不要强求一致,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并根据数据得出结果,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本上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并实际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由于有上一节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一实验的基础,因此本节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有能力自主完成的。
教学中建议以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不要定些条条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要求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清楚说明其理由。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和实施,我们看到,学生首先是非常欢迎这样的课型,他们觉得既紧张又轻松。在认真讨论准备的过程中,给了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提高能力、展示特长的机会,开拓了学生自行探究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本课题的研究,也拓展了老师对学生全面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过去只按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现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展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纠错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配合协作意识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合理、更客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密度的教学反思7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一组
七组
二组
八组
三组
九组
四组
十组
五组
十一组
六组
十二组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平,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密度的教学反思8
《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非常重要,我是这样开始新课的:
先让同学们简单的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质量的内容,回忆起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位置、形态、形状、温度等变化而变化。然后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物质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大有用处可以让我们鉴别物质,它就是密度。
然后根据导学案的内容给六大小组分配展示任务,第一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1鉴别三个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金属铁铜铝。第二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2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不同金属的质量。第三组负责展示3.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含义。第四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3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第五组负责展示观察活动4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第六组负责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然后给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然后分组上台展示自己的负责部分。而我只在他们点评错误或漏点评或共性错误问题上加以引导和解释,做到自主课堂上学生的真正自主合作和探究。
经过听课组的前辈的精彩点拨,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这节课所存在的不足。这里我主要反思下存在的.不足:
1、一二组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不能熟练的利用其发放的磁体天平圆柱体等工具。如果学生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他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展示同学所要表达的意思。
2、导学案的展示题目编排顺序观察活动三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应该放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含义之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得出密度的公式。
3、上课语言太平淡缺乏起伏,在讲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提高自己的音调,增加一些肢体语言从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知道你接下来要讲述的是重点内容。
4、密度的含义应该具体到一个例子而不是让学生直接说出密度的含义。
改进办法:
一、在学生展示之前提出展示要求要利用工具和小黑板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二、重新编排导学案。
三、加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
四、先举水的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的例子让学生模仿学习,让学生讲出书本表格中其他物质密度所表示的含义,点出容易错的单位问题。
密度的教学反思9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近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密度的教学反思10
一、本节课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探究课中的要素
1、怎样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首要问题。
2、怎样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并把实验结论与概念联系起来。
二、必须让学生在探究前对密度概念产生初步认知,知道将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科学探究只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这样为进一步探究实验做好铺垫。
三、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以下方面:
1、不理解,或说不清为什么用质量跟体积关系来定义密度。
2、初中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四、针对学生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时容易选择木块的问题,我在提供实验用品时,有意只提供铜块和铝块进行对比,在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分析为什么不选木块:
五、针对实验数据中测量误差的'和实验时无法多次测量的问题,我一般在开始实验时,就要求同学注意测量时误差一般较大,应多测几组实验进行对比,选择有效数据。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可以呈现更多数据,然后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尽管如此,本课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
1、应提供多组实验对象让学生选择,如铁块、铝块、木块、铜块,盐水、酒精、煤油等。
2、应多次测量,选择有效数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信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课下继续探究
密度的教学反思11
在本节课的备课中我对于分组实验的设计很详细,认为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就一定能成功的完成小组实验,但是,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在反思过程中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首先,在实验的理论部分,我没有复习天平测质量的过程,本想已是前面讲过的内容他们应该是能正确使用,结果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正确的使用天平,学生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测量过程中错误很多,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的纠正,导致了后面的实验时间不够用。
其次,我让学生用小石头做的实验,由于我们学校的石头是沙石头,有一定的吸水性,而且每个小组的石头的材质也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同,相差很大,学生就对自己本组的实验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而且,测量小石头体积的方法虽然前面讲过了,但学生还是很生疏,也导致了实验的时间过长。 再次,学生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办法,没有强调保证最小的误差,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倒盐水,误差是越来越大,导致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还要小,或者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很多很多,使很多学生对书中密度表中盐水的密度产生了质疑。
最后,小石头密度表格的'设计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学生有点不太理解,导致了在测盐水的密度时,学生根本不设计表格,测得的数据就随便写在了本上,导致最后小组汇报数据时找不到关键的数据了,耽误了太长的时间。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都要自己先动手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完成,排除试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的准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密度的教学反思12
这个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是从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的安排,记录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实验能力的训练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量筒和量杯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时主要是会认识它们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学生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认清它们的量程和每小格代表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教材是通过几幅图加以说明的。选择石块作为测量对象,是因为从密度表中查不出它的密度值,石块的形状一般都不规则,必须用量筒或量杯才能测出它的体积,学生测量时会更有兴趣些。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
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办法和仪器来测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2)知道量筒的构造,学会判定量筒的最小分度和量程,认识“ml”表示“毫升”,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相平,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在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时,两次的测量应让同组的两个同学各测一次。如果分组仪器全部是量筒,应给 教师 准备一个量杯,让学生看到实物。观察量筒时,可就观察问题提问练习。在视线和凹面相平时, 教师 应做一个示范动作。滴管是学生第一次使用,也应讲清楚如何使用,尤其是要从量筒中取出液体时应怎样做,让学生思考一下,最好找学生示范一下。测出的水的体积不要倒回烧杯中,做下一个实验时用。
3.关于实验的操作
(1)在测固体的体积时,要让学生弄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数据表中,再求出石块的体积和密度。 测固体密度最好用烧锅炉的焦炭,选一些大小形状均合适的(体积最好在20~40cm3之间),事先要蘸上腊,以防吸水。如果用石块,一定要求学生用细线栓牢,否则极易砸坏量筒。要讲清用排液法测体积的做法和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一,这种物质不能溶于这种液体,若溶于这种液体就要换用其他的液体或想其他的解决办法。第二,这种物质不能吸收这种液体,若吸收也需要换成其它的液体。因此排液法不是万能的。
(2)测盐水的密度时,要让学生明白盐水的质量是怎样得到的,需记录哪些数据,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在数据表中,最后求出盐水密度。 测盐水的密度中盐水一定要饱和溶液。如果天平不够精确,系统误差较大,则应考虑换用其他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对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采用一个实验一个实验领着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实验过程容易控制,但不易于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进度会受些影响。对于中等程度以上的班级可采取先做实验1.练习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然后把以下的`实验要求、步骤讲清楚,让各组再进行以下的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 要加强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特别要对实验能力较差的组给予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同学的实验走过场。为此也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实验课前可先培养几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当 教师 的小助手,重点帮助一些实验有困难的同学。
5.实验进度的安排
因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水平不同,所以实验进度就不平衡。对实验进度快的组除了加强检查他们的操作与数据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为此 教师 可事先准备一些蜡块,让进度快的组测一下蜡块的密度。对进度慢的组,可把这一问题作为思考题,把实验过程写在实验报告上。
6.实验报告
关于实验报告,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写。应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包括数量和规格)、实验内容及主要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还应有实验日期和同组人。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统一印制实验报告纸,发给学生使用。实验记录的表格最好让学生参照教材自己设计, 教师 在这方面也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密度的教学反思13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的教学反思14
密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决定打乱教材的体系,从密度的知识生成讲起,用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去发现未知的密度知识。
我给学生一把刻度尺、一个天平,和一个立方体铁块。让学生研究讨论这些东西,然后问:通过这两个测量工具我们能得到与这个铁块相关的物理量有哪些?学生很快交流讨论得出可以知道铁块的质量、体积、面积、棱长等物理量。
我说,我们今天来研测量质量和体积,同学们互相合作。很快,学生都测出了这个铁块的质量为7.9g,这个铁块的体积为1cm3。我接着问,根据你的实验结论,你能知道0.2cm3的铁块的质量吗?学生很快发现是1.58g,那么你能知道15.8g铁块的体积吗?学生马上说出是2cm3,我马上把这个数据列成表格如下: 质量 7.9g 1.58g 15.8g 体积 1cm3 0.2cm3 2cm3 根据这个表格出发,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同学们议论一会儿后说:质量和体积德比值是不变的。
我马上给同学一个1cm3的木块,我说,既然大家发现这个规律,那么我们不用测这个木块的质量,就知道他的质量是7.9g?同学们说错了,我说为什么?因为它是木块。要知道他的质量还是先要测量。我说我们有没有兴趣测量一次?同学们高兴的动起手来。很快他们得到如下数据: 质量 2.6g 0.52g 5.2g 体积 1cm3 0.2cm3 2cm3
比较这两个数据,我们能得到哪些知识呢?讨论一下,我待会找同学回答。
同学们探讨的非常热烈,我巡回寻问一些小组的结果,发现很多同学认识很到位。我说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小组的结果?结果举手的小组不多。我马上作动员工作,因为这届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好,很多同学不愿意和不敢举手。结果举手的同学一下子超过了4/5,我感觉很满意的。
我让一个男同学回答问题,为了提高他的积极性,我说:有请后面的那位小伙子闪亮登场。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没有了紧张。他一下子说出了三点: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德比值不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德比值相同;可以根据质量算出体积。我说有补充的吗?一个女同学很快举手,我点名让她回答,她说我们可以算出任意质量的物体的体积,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知道他是什么物质。我说还能知道什么?同学们有窃窃私语了一会。有一半同学举手,我指一个同学回答:我还能根据体积算出质量。我说这不和刚才同学一样吗?结果很多同学反对我的观点。有同学喊着说:两个相反。我笑着说:相反吗?中间一条河,你能从河对面过来,那么我就能从这边过去。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就相当于在质量和体积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呀。我们可以算出任意质量的某种物质的体积,也可以算出任意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上面铁块比值是7.9g/cm3,木块的是2.6g/cm3,这个数值是什么意义?
几乎全班同学都说出来了,我点名让几个同学回答,都能说出1cm3的铁块的质量是7.9g,1cm3的木块的质量是2.6g。我接着问:这个比值与质量和体积有关吗?同学们开始都说有关。我说想想再说。一部分同学开始改变自己的答案了。我让他们讨论,结果他们说无关。我说你是怎样知道无关的?有个同学说因为铁块的质量无论怎样变,比值没有变,体积怎样变,比值还是不变。我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质呢?同学们一致说因为它还是铁。我说那就是说,这个比值是铁这种材料的性质,而不是某个铁块的个性,是铁这种材料的共性。同学们会心的点头了。这个比值就是质量和体积间的桥梁,我们把每一种物质的这个比值求出来列成表,以后在质量和体积间的运算就简单多了。其实,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密度。
我板书了课题和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并相互交流,感觉效果很好的。接下来的密度的应用,学生基本上是自学,把我也解放了出来。
密度的教学反思15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4、下面是某中学校长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平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密度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密度》教学反思03-28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3-28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08
《物质的密度》教案03-28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01-12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教学反思11-12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