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教学反思1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习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谈教学反思2
xx年xx月30日,在xx小学基地校上了一节课,本来与师父商议的事上第二课时,可是因为一些原因临时调整上了第一课时,对我来说真是措手不及。
两个字概况本节课就是遗憾。首先我的课件没有来得及修改,目标是第二课时的,而我却还是让孩子起来读了,这是最大的失误,一节课的目标在开头就明确错了。其次,因为孩子没有任何的课前预习,在朗读这块给的时间不够充足。第三,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在表述的时候没有很恰当地使用说理性文章语言,第一段是提出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应该是观点,而不能说是道理。第四、在讲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最后应该总结一下意思。第五、在二、三两个故事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这里不应该做太多的讨论,孩子能够表述、会讲故事就可以了。第六、语言训练:礼貌待人,可以(),可以(),还可以()。出示的太早,难度太大,孩子说不出来,应该调整到最后一个故事完结的地方。第七、课堂纪律不太好,不知道该如何去管理别人的课堂。
总之,结束后觉得自己又进步了,多一次锻炼的机会就多一次学习的机会。
谈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告诫人们要积极的、乐观的面对生命。本文无论从语言,还是文章所透露的意义,对学生来讲,都是值得学习的,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语言和文章的`意义两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命像……,他经历…… ,他是这样做得……。”“我喜欢……,(句子或词语)因为它采用了……的写法(修辞),表现……的感情,我从中领悟到了……”这些开发性的问题,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文章。从授课效果来看,学生比较适应这样的形式。
讲完这节课后,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在对文章知识的扩展上,与学生能力的训练上,都是有欠缺的。例如,对冰心散文知识的扩展,语言的能力渗透,都很深入。并且把课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九年级授课与其他年级的不同,也明白了知识的储备对教师的重要,更让我明白了同研一节课的意义。
谈教学反思4
摘要: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学生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社会学;问题;对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不可避免地受高校的运行环境以及内部各种管理制度的影响,因此将其放到高校这个整体的关系网中,以社会学的角度及社会学中的知识理论看待高校的教学管理,我们发现高校的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探讨。
一、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新型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行了多次革新,在管理体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但是教学管理仍旧存在许多的根本性问题,例如管理模式与管理原则受原有管理体制影响较深,并没有做出很大的改变。
1.教学管理内容较为笼统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各专业的管理较为统一与专制,不论是管理的原则还是管理的内涵或是管理模式都存在这一问题,也就是说,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将校内的各专业分别进行管理,而是采用了统一管理的方式。对各专业的区分不够就会出现管理不公平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要知道,不同的专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在管理规则以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并不能足一而论,如果教学管理统一化,就会让各学科的发展失去均衡,失去特色。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统一化问题还是较为严重,例如在一个综合高校的学科管理规划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在教学管理规划中没有为其设置专业化的管理制度,而是仍旧以原有的管理思维与管理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忽视了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性。
2.行政化管理的特色明显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在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其本质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并没有改变,依旧使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对各专业进行管理。行政化管理模式的最大的特点,便是缺少人性化。讲求管理的效率性,这无疑为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的限制,并且容易忽视教学管理体制与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关系,太过注重效率,为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限制,也容易让专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换句话说,行政化的管理会斩去专业的许多枝节,太过注重成长的效率反而会失去其它的许多东西,诸如专业的文化特色以及潜在的文化效应等。此外行政化的管理缺少人性化,不能为各专业以及学生的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空间,具体表现在高等学校的管理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及辅导,在教育管理队伍中也鲜有心理教师,大多数负责管理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并且管理人员自身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效率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管理教师的思维也渐渐的行政化,进而加重了当下教育管理的局限性。
3.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独立化
教育管理工作独立化,即管理本身与管理对象之间相互独立,缺少沟通与交流,缺失互动,这一管理问题表现在多个管理环节中。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以骨干管理队伍为主,管理中涉及到的一些工作,例如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专业与学科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设计与调整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教学内容多是由中心骨干人员协商制定,很少与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协商交流,这样的教学管理颇有专制的意味。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的教学都是由骨干人员确定,限制了专业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在这样的管理程序上,骨干管理队伍对整个教学活动都进行了控制,虽然可以保证管理的效率,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专业发展的不均衡。此外在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环节等内容的的制定过程中,忽视了民主参与的环节,也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会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较低,没有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教学管理目标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也就难以实现。
二、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策略
1.社会学角度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在社会学中,有对“场域”这一概念的分析,并且这一概念也是遍布社会学研究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学术中对“场域”有这样的解释: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是一个构型。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加强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特殊的界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学中对场域的定义以及场域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即场域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的社会网络,可以说场域的本质就是这些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高校的教育管理,我们能分析出高校教学管理的结构关系以及大的管理网络,用社会学中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去分析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可以得出,各专业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特色,有着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逻辑以及特定化的需求,并且各学科、各专业都有着各自的规则,与其他的专业以及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专业的教学与发展的规则以及需求并不适用于艺术专业的教学与发展,当我们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有了上述基本的认识之后,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策略的分析也就更加容易。
2.高校教育管理优化策略
首先,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并且庞大的场域,高校的各项管理之间都存在庞杂的联系,这些错综复杂的网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高校的教育管理也被包含在了其中,而构成这个关系网的因素有很多,学生、教师、管理层、专业,并且这些因素既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系统的网络,但是又相互区分,在区分之间形成多个小的关系网,即场域。在这些分化出的关系网中,也有明确的上下级以及职责之分,他们围绕着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着管理或是被管理,围绕着的教学工作进行着指导或是被指导,可以说秩序井然、脉络清晰的场域是高校开展教育管理的重要前提,因此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在高校教育管理这一关系网中正确找到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均衡点,也就是说,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该将具体的管理环节与长期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保证高校一切教学活动以及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前提,是促进高校长远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一定要有效利用这一促进方式与手段,并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让高校的教育管理更好地为基层教师以及学生做出引导,使其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并且最大程度地适应高校场域中的各项关系结构,例如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专业与整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行政与后勤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只有调整好各种关系,才能让教育管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此外,社会在发展,高校中的许多工作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应该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消减,而是在原有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关系网络也就更加复杂,教育管理工作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也更加地遥远,路径也更加复杂,很容易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失去了管理的目标,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管理更应该理清具体的管理环节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开展个性化的管理。前文已述及,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与发展的规则,有其特定的发展需求,因此优化高校教育管理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开展个性化的教育管理。为此,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分析清楚教学目标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管理计划与管理措施,丰富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确保教育管理的公平化,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与管理环节,为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可以说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政策是高校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的保障,基于此,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根本,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放在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应从多方面着手,除上述优化策略之外,高校教育管理的优化还需要改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变专制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从专业与学生发展的需求入手,为校内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此外,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应该朝着更加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教育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政策时,多与基层的教师交流,开设民主参与通道,倾听学生的建议,让教育管理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好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W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xx(4):183-184.
[2]湛花.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10):37-39.
[3]王英.关于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xx(1):58-59.
[4]苏鹏,王妍,史晨曦.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xx(7):70.
[5]傅瑜慧.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社会学反思: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xx(4):40-43.
[6]孙忠梅.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社会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xx.
[7]高凯.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冲突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xx.
谈教学反思5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这篇课文目的是教会学生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引入课堂时候,我创设情境。我和学生互相问候时,我故意表现无礼的举止,让学生谈谈我的'表现。再次和学生问候,我表现有礼的言行举止,也让学生谈谈我的表现。前后两次不同的问候,这样导入很自然,且让学生初步感知有礼貌的重要。
课文通过古人、普通人、伟人三个故事教会学生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我教学时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方法。第一个故事引导学生精读,通过品析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性格特征,让学生明白礼貌待人的重要。后两个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基础上合作学习。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时渗透写作方法。《谈礼貌》是说理性文章,和四年级所学《说勤奋》表达方法一样,我先让学生复习《说勤奋》表达方法,再让学生知新。本节课还设计了《谈诚信》小练笔作业,教学时渗透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快乐学习。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自由组合表演第一个故事,课文第二个故事相关情节师生共同合作表演。让枯燥无味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轻
松中学到知识。
朗读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在朗读指导时候方式形式多样。齐读、范读、指名读、赛读、分角色读,百花齐放。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方面做得不尽人意:
1、教学过程中举止过于仓促,不够从容,说话速度也快了一点。
2、提出问题的时,有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很快就叫举手的学生回答。而且提问的学生都是举手的学生,没有举手的学生从来不叫他回答。这样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3、分析课文不够细腻。分析课文忽视抓住关键字眼去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例如牛皋、岳飞向老人问路时候,牛皋问路时候是“吼”,称老人为“老头”,称自己为“爷”,岳飞问路时候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失礼”,称老人为“老丈”。分析课文时候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体会牛皋、岳飞的不同的性格、品质特征。
谈教学反思6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最重要的。
读可以分默读和朗读,朗读特别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以前感觉朗读就是念出声来,最多带点感情色彩。实际上过去对朗读功能的理解有点狭隘,过去比较注重对朗读的表现,通过朗读表现某种情感、某种氛围、某种情境,但这仅仅是朗读的部分功能。
经过课改,我悟到了朗读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朗读的理解和感悟,即工具化功能。阅读课上的好多好多问题,都可以靠读这个工具来解决。过去讲“以读带讲,以读带问”就已体现了朗读多方面的功能。不懂吗,不明白吗,体会不到吗?再读一读,读就可以解决问题,读也是重要的语言实践。
课标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正是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换句话说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过去我说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言的.问题,语文的手段最主要是读,语言实践最重要的是读。
曾跟学生开一个玩笑,街上贴那么多标语,有困难找谁?找警察。学习中有困难,找谁?找课本。没错,就是去读,通过读解决问题。
朗读不要把它看成是把书面的实践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也就是把文字读出声来,这是过去简单的认识。
朗读在语文教学占了非常重要的,下面连着识字、识词、识句再联系到写作、交际。是语文诸多目标中的中间环节。这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人心理素质的养成太重要了。大家可以观察,凡是朗读好的学生从性格上肯定是热情、开朗、大方、善于表达自己,性格一定外向、一定聪明活泼,语文能力一定高,因为平常读得多自然增加了语言积累,口语表达强,作文也错不了。在性格上热情、开朗这是更可贵的。老师在外面上课,一般都是璋嗌峡危只要是朗读好的班,课上起来绝对容易,能说、善说、敢说,心理素质好,也有自信心,也有勇气,这都是朗读练出来的。不管你现在接手的是几年级的班,从第一天起就抓朗读,这绝对没问题,个个能读,每个同学都是生动、活泼。假如这个班不会读,不敢读,站起来读没声音,说话听不见。这个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不是很主动,依赖性很强,同时自信心肯定不强?
一个人的自信是做事、做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从哪培养,朗读就是途径之一,朗读非常重要。
谈教学反思7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需要的是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再*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让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此,充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创造的引导者”,如何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创造的潜能呢?下面就多媒体课《恐龙》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师生协作,认真钻研教材。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但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恐龙有个大概的印象呢?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班队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恐龙的知识。
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所反映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领悟情境,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协同电脑老师一块制作了《恐龙》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体现各种恐龙不同特点的.效果,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史前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媒体,营造学习氛围。
(1)录象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各个角落里奔跑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我微笑着念旁白:在6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恐龙就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撩拔起来了。
(2)分类教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借助形象的比喻介绍恐龙是本课的语言特色。由于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设计课件时候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习小组讨论,填写恐龙种类和特点表格,再进行小组归纳,互相补充。
语文课是贯穿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做到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并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从一个句子、一段话,从文中的插图、环境描写入手,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教师只在一旁适时点拨。这正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例如教“雷龙”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问学生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然后在雷龙的鸣声中,庞大的雷龙形象图出现了,边上再配上大象走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由于课前的大量阅读,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各种恐龙的特点,形态、习性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欲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对研究恐龙的兴致愈发浓厚起来。
(3)课尾设疑,留有余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于前面很多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所以当最后一段出现,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时,孩子们表现除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和决心。我便放手让学生谈论研究,通过各种资料的搜集,以你的观点,你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软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各抒已见,让思维有灵活度和自由度。孩子们的各种设想引得周围听课教师哈哈大笑。因为课堂上时间不够,我布置学生课后再去找些资料讨论研究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寻资料的能力,准备来个“恐龙知识竞赛”。这样就能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潜能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课增色不少,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怎样做到恰到好处,化难为易,需要今后的不断实践探索及同行们的集思广益。我坚信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就一定能把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谈教学反思8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小组学习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习要求和任务:1、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习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习。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习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习,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习的诱导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的辅助者、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习,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习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习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共同学习、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习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自主探究的良好平台。
传统的媒体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师的“教”,侧重于辅助教师完成“教”的过程,课堂教学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渴望,阻隔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多媒体网络适合于学习者自主、协作交流的良好特性,专题页逐步被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专题学习页,它如何营造有机的学习探究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设计和运用《莫高窟》专题页的过程中,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和发展其良好个性为本,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刻苦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质和最终目的。笔者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的方便两个原则,所整合的图文信息都紧紧围绕“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文物保护”这几个主要方面,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并不过多地讲究内容的繁多、形式的花哨。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和思想性。
知识是科学的、严谨的、准确的,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小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辨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要带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文章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对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筛选,在体现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并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整合一些图文并茂的信息。针对《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笔者除了有选择地整理有关“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的图文、影音信息外,还着重整理了帝国主义抢夺破坏莫高窟的资料,旧中国人们的愚昧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以及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网络资源的思想性。
(三)、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连贯与迁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网页结构、导航设置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学习导航、学习帮助等栏目,并且所有板块的链接均不超过三层,每一板块具有相类似的结构,信息与信息之间体现了内容的衔接和深度的梯次分布。
(四)、注重情趣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形成刺激系统,培养学生者独立探究和交流的良好行为。在网页信息的呈现上力争做到文字、声音、图片、录像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富有趣味,也满足了思维训练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设计了自我考评等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五)、专题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效果。
总而言之,专题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重视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交流评价平台的多维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学生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由发言、表达交流的空间,需要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平台,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交流模块,如提供论坛。但论坛中的信息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杂,比较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比如学习《莫高窟》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的对彩塑感兴趣,有的偏爱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想探究藏经洞中的宝贝,如果都在大论坛里交流自己阅读的收获,存留的疑问,不易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内容繁多的论坛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发思维反应,这和阅读时间的有限必然引起矛盾,往往看到论坛只起了记录的作用。因此,交流平台的设置应灵活安排。学习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天室、电子白板、在线会议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交流平台既可以设置成专门的交流模块,也可以安插在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中;可以是畅所欲言的大论坛,也可以是供讨论同一研究内容的区域论坛。如上述《莫高窟》的阅读,可在大论坛中设置三个专题区域论坛,为相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场所,促进对某一知识意义的较为完善的建构。
五、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就处理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二)、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新课程 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陈守常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谈教学反思9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做了经典的总结和剖析。其中,有些句子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警句了,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关于读书的`好处,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读的问题,而是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轻松地学习各门功课,就应当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奠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更多倍。”我给课外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比作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在不断地磨刀,使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等于说一把刀被磨得越来越锋利,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书本的时候,书本里的知识很容易就被接受并吸收到了,就像拿锋利的刀去砍柴一样,根本不用费多大劲。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较高的学习能力,那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来砍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而悄然滋生了。
谈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眼前。
从单元编排内容来看,该单元安排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文章。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本课《谈礼貌》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到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后面的议论文学习提供了发展。
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避免“两个位”:
1、错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说理性的课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错位”,常常会把这类课文烙上严重的思想品德课的痕迹。议论文只是一种文体,它仍然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教学目标应当仍然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在教学中,应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让学生盲目表态、凭空许诺:你打算怎么做?(把握“度”)
2、越位:过于强调文体的教学。作为教师,掌握必要的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课堂上不必说出论点、论据、论证,“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这样的术语点到为止,因为初中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50名学生,其中有女同学15人。全部来自于农村。些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的氛围也不够活跃,没有良好的表现能力。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还有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还有5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理解文中的古训、谷、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谈教学反思11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抒情散文,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用名言导入后,推荐课文和作者,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落实字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基础,积累。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各层意思,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三个板块:探究了解,主要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特别是品读不够细腻,不够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不够,学生的交流不够开放,不够精彩。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相应地好起来,这一节课将会更圆满。起死回生教学反思品生教学反思男生女生教学反思
谈教学反思1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举足轻重,对于语文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合适的导入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相当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实习和教学的情况,浅谈一下导入技巧。我认为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巧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沉闷的,我认为引用故事可以化闷为趣,尤其是在一上课的时候就引用故事,也就是说用故事导入,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在实习时讲授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一篇文章时,我用狼孩这个故事导入,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狼孩的故事,讲完以后用“狼孩本来是人类的孩子,但他们由于脱离人类社会,智力得不到发展,便失去了很多属于人的本能。那么是不是说,在生物的世界里,人类在方方面面,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看一下刘易斯托马斯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学生对狼孩的'故事有一些了解但不是很清楚,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我讲故事时,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我一讲完,学生们就兴趣勃勃地看课文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那节课的效果相当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学生的眼睛中,我读到了好奇,读到了满意,读到了快乐。就连平时班上最调皮的那个学生也很认真。课后那个学生跟我说,“老师,你这节课上得很好,从读书到现在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听语文课”。听了他的话,我的心真的像喝了蜜一样,一直甜到心底。那时,我感到了为人师者的快乐,感到了收获的喜悦。我心想尽管备课很累很累,但累得有价值。我疲惫的身心一下子又充满了活力。
在上《谈中国诗》一文时,我用钱钟书名字的来历来导入,引用《红楼梦》中宝玉抓周的典故讲了一下什么是“抓周”,也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那节课上,学生们也一直是兴趣勃勃,热情高涨的。那节课,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中国诗的特点。
用故事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我的实践,一般来说,用故事导入的课堂都是充满笑声的,教学效果都不错。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用故事导入。用做导入的故事一定要和课文的内容有所联系,而且联系越密切越好。否则就适得其反,收到反作用,那就不好了。
二、用录像导入,增强形象性
当今时代,信息高速发展,学生对形形色色的东西特别敏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好奇,接受新东西的能力特别强。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多媒体教学可令学生眼前一亮,而且还可令到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我在上曹雪芹的《宝玉挨打》一文时,在导入时我就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宝玉挨打》这个片段,让学生在学课文之前就对“宝玉为什么要挨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一般来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都喜欢看电视。我给学生播放录像片段跟叫学生们看电视差不多。这样就极其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在看完录像后,对宝玉挨打的原因了解得比较透彻。在上鲁迅的《阿Q正传》时,我也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阿Q正传》这个片段,这样一来就将阿Q的性格特点尽情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看了《阿Q正传》这个片段后,学生已经基本上理解阿Q的那种精神,那种精神胜利是因为他的妄自尊大,他的自轻自贱,他的畏强凌弱。
我认为运用相关的录像片段导入是增强人物形象性的最好方法。
三、朗诵导入,创设意境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诗歌,诗歌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为了上好诗歌这种文体,我尝试用了多种方法。经过实践,我认为用朗诵导入教学诗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用朗诵导入,可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无意中就走进诗歌的国度里,受到诗人的感染。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及李煜的《虞美人》时,我都用朗诵导入,在反复的朗诵中形成了一种相关的意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意境里。这样就便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
有些课文很难用故事、朗诵以及录像导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从而化腐朽为神奇。我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和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时,就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的,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教学效果也不错。
我认为,导入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合适的,巧妙的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认为,教师有必要注意导入的设计,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讨导入技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谈教学反思13
今天早上,上课预备铃响后,我满怀着自信,带着自己精心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走进了五(2)班教室。今天,我要给孩子们上《20.谈礼貌》,这一课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的是讲礼貌的好处,教育学生从小就应该学礼貌讲礼貌。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四年级学过的类似课文《说勤奋》,告诉他们这是一篇议论文,然后问孩子们日常生活都有哪些礼貌用语,学生回答后,让他们打开课文,自己先把课文自读一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交全班解决。接着告诉学生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请孩子们按这三点去默读课文,画出相应的语句。在学生找出论据“牛皋问路”、“小朋友主动道歉”、“周总理理发”三个例子时,相机指导学生练习牛皋等说话的语气,加深学生对礼貌用语的重要性的认识,最后请孩子们到讲台前表演这三个小故事并进行小结。设计看起来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实际操作起来,我才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太差,上课拖沓太多,加上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结果课没讲完下课铃就响了,如果能压缩或除去指导多个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节,课也许能顺利地把它上完。
归纳总结,这节课失败在没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样,设计即使再科学、再完美,也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由此觉得:只有实用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你说是吗?
谈教学反思14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不能不讲秩序,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45分钟要质量,同样离不开课堂秩序。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质量好与差,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课堂秩序的管理要考虑诸多因素:
一、看课型。不同的课型适合不同的课堂气氛,比如:习题课相对沉闷,活动(实验)课相对活跃,评讲课紧松结合等,因此,课堂上,不一定要求学生安静,要看学生是否在思考,是否在配合老师的问题进行学习行为,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静坐恭听教师的讲授。
二、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同相应地要求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说:学习几何图形,要求学生作图、实验、推证较多,而学习代数,心理活动相对多。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新教材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推理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综上所述,课堂秩序因课开型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 堂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课堂秩序的控制得心应手,自然得体。
谈教学反思15
《谈语言》这一课我就上得浑浑噩噩了。单在引导学生归纳论点上我就花掉了很多时间,而学生在归纳的时候也是勉为其难。那一节课我知道学生们觉得很枯燥。现在想来,以后在课堂上一定要自信一些,只有教师自已自信了,才能有激情真正地把课上活。而自信如何而来,只有不断累积经验了!
有时也想要组织一些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又总是遇难而退。
在七年级的两个学期当中,我要求学生每节语文课都要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诗词谚语,可以是文字游戏,可以是对联,也可以是优美的.文章,还可以是优秀的广告语等等。起初我要求每位同学都参加,因为我知道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性。有些同学很不错,找到的材料很新颖,立意也很好,不仅活跃了课堂还积累了素材。可惜还有一大部份同学是硬着头皮上台交流的,在讲台上他们往往是满脸通红,手足无措,憋了半天才开口,开口时声音却又细如蚊,这时一些调皮的学生就起哄了,使得课堂气氛很尴尬!于是后来我就采取自愿的原则,没想到这样一来,连原本较为积极的同学也不愿上台交流了。
这学期我干脆取消了这一交流活动。也许我可以采用卢老师的建议,采取积分奖励的方式,或是给他们命名一些头衔,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谈读书》教学反思01-05
《谈礼貌》教学反思03-31
谈礼貌教学反思04-02
《谈生命》教学反思01-10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04-19
(优秀)《谈礼貌》教学反思02-19
谈生命教学反思(15篇)11-28
《谈礼貌》教学反思 15篇04-05
《谈生命》教学反思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