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祖父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祖父的教学反思1
在前往深圳学习之后了,今年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改革,于是,仅仅围绕学校提出的“主题阅读”教学,我和其他教师都在一步步改变着原有的教法,一点点地给学生灌输新的课改理念。在得知郑州教研员要来我校调研,并且还要我上一节观摩课的时候,我更是不敢掉一惊心,因为在这节课上,展示得不仅是我们新的课改方向,还会展示出我们学校的教师水平。我虽然不能胜任,但是恭敬不如从命,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接受这次调研。
在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中,我以“以读带讲”的方法尝试了“以文代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充分的进行了预习,并且也已经上了“单元导读”课和“整体识字”课,所以整个课堂流程非常顺畅,其实,也许有老师可能会认为这节课比较假,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平时的课堂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在公开课时纪律比平常会更好些而已。
徐睿老师的点评,是我非常期待的,因为她的评课早已让我耳闻,犀利的语言早已让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当她真正的坐在我面前评课时,她的话语却在一点点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特别是许睿老师提到的`“三实”和“四生”,即扎实、朴实、真实和生活、生动、生本和生成。在许睿老师看来,语文课堂不能丢掉的是字、词、句和学生的自由。不论在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生字的教学一定不能丢掉,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同。虽然“整体识字”课我已经上过了,但是根据徐睿老师的批讲,我脱离的课文的识字,真的和这节课一样,是无效的。
徐睿老师还说了很多,她的话并不像想象中的难以接受,而是一点点地征服了我,控制了我的思想。
我想,我今后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祖父的教学反思2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教学反思3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似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就好像支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
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学时,我紧扣这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动。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完成了填空“这园子是。”后,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如果说第一次学,是打开书本,自由的心灵绽放,那么,第二次学,则是合上书,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一第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茅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四、借助网络,辅助升华,拓展自由的深刻内涵
对于开篇就从呼兰河中的祖父谈起,这一点学生在认识上是很有难度的。在走进园子,体会了萧红与祖父的那段感人的亲情之后,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需要,再去了解萧红的家庭、萧红的童年生活及萧红以后的人生经历,学生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在突破这部分难点时,我借助网络媒体,一改以往课前先了解时代背景的学习策略,我制作了“走近萧红”的站,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更生动的学习环境、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通过上查阅资料,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激活学生身心,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扩散阅读中拓展心空,并与作者进行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顺畅的解决以?夏训恪W娓负妥娓傅脑白邮窍艉煨牧橹形ㄒ晃屡的家园。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这样一种探究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文学观、价值观。
祖父的教学反思4
通过让学生浏览和默读课文,特别是体会“我”在园子的自由时,通过朗读,读出作者的淘气,读出爷爷对其的宠溺。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与祖父母相处的样子。借鉴萧红的写法,仿照着写一写自己的经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其作品逐渐有名家的'风范。
祖父的教学反思5
《祖父的园子》一文就是一副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有树、有花、有菜、有庄家等植物,有蜻蜓、蝴蝶、蚂蚱、小鸟等小动物,还有风、雨等自然界所有的一切,这里的一切都是明晃晃的,都是新鲜漂亮的;这里的一切也是欣欣然,充满了生命气息的;所有在这里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你看“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在那园子里弥漫着的尽是自由的气息。作者用她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地道来。让人无限向往她竟有如此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作者真如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这般自由与快活吗?教学时只是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就可以了吗?如果仅仅这样总有种浅尝辄止之感。
作者萧红曾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在她年幼时,母亲就病逝,父亲对她极为淡漠,从小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后来,因为父亲的逼婚而辍学,又因为唯一疼爱她的祖父的去世而最终逃离令她心寒的封建家庭。离家后的走投无路又唯心和人同居,被抛弃后遇上萧军。虽然感情上得到了慰藉,但是生活仍是穷困潦倒,只能勉强度日。等到了36年两人的生活较为安定之时,两人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为了排遣心中郁闷,萧红又形只影单东渡日本。后来又经历了种种,最终与端木蕻良结婚。1942年因病早逝于香港。她的一生是颠沛流离,苦难而又艰涩的一生。在她的生命历程里充满的是灰暗,难有亮色。所有的这些苦难在她的小说《呼兰河转》中都有描述,整部作品弥漫着的就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如果说祖父园子带给她的是回忆和快乐,还不如说是她一生对这种快乐、自由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祖父的园子是带给她快乐,那是一种被她放大的快乐,是一种被忧伤包围的快乐。所以,在让学生彻底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之时,不妨让学生课外阅读《呼兰河传》,以便从整体上有更深的感悟。
祖父的教学反思6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首先自己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专》有详细的'了解了萧红的生平,对作者以及她的作品有了全面以及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上课期间,不断穿插萧红的生平和她的一些作品,以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祖父的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重难点: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3、预习新课。
板书: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是女作家萧红写的篇优美的散文,文笔挥洒自如。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由于本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
最后,再细细品读课文,对学生的引由浅入深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入,而又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带来负担和痛苦。做到起于学生实际,通过点拨、引导、启发,使学生达到另一高度。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的自由。我首先问,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再问:祖父在劳动,我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引导让紧贴学生的原有水平,再稍加点拨,学生就过去了,没有任何跳跃和生涩的感觉,只是很自然的像泉水一样淙淙流淌着。
祖父的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及相关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的自由与快乐,感悟祖父的慈爱和宽容。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反复的手法),仿写片段。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字词
指名读词,正音
(二)交流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明确学习要求
1.引出阅读提示的问题,引导提炼出中心问题。
2.出示中心问题:“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
3.依据预习,交流感受到的心情。
(设计意图:目标引领,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学得有的放矢。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全课的感情基调。)
二、细读品味,感悟心情
(一)自学感悟——自由快乐之心
1.出示问题:从哪儿感受到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2.引出阅读方法,引导自学,阐述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段,作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自主读文,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事
1.交流作者在祖父园子里做的快乐自由的事。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课件,回顾所有快乐的事。
3.小结,梳理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在充分自由的讨论、交流、感悟中,体会作者在园中自由快乐的心情,了解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交流感悟——自由快乐之物
1.依据交流出示语段“愿意……就……”
2.引读该句式,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想象“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
4.延伸课外用“愿意……就……”句式仿写。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作者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上,聚焦在课文隐含的教学价值上,学生所得就丰厚多了。)
三、研读深思,领悟中心
1.深入质疑:学到这里你脑子里会跳出什么问题?
2.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祖父的句子,自读体会。
3.交流:“作者为什么能这么自由快乐?”领会祖父的慈爱和宽容,是作者自由快乐的源泉。
(设计意图:引导进一步质疑,深入研读,领悟中心,学生能在自读自悟中把握文本的内涵。 )
四、猜测内容,阅读延伸
1.出示《呼兰河传》封面,引导猜测书中内容。
2.出示茅盾对该书评价的话语,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是一部凄婉的歌谣?”。
3.激发阅读原著兴趣,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设计意图:引导质疑,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由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实践中训练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自由
快乐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要有成效必须让孩子在每堂课中学有所的。在我们“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的这样开放自主的课堂中,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为此,每上完一节课,我常常会问自己:这节课我让孩子得到些什么?从语用教学观出发,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写作。纵观这个目标,我们每节语文课必定是学生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实践课堂,进而我会问自己我教会孩子学习语言了吗?教会孩子会应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了吗?同样这节课上下来,我也问了自己这样的问题。庆幸的是我能回答,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说;
一是“方法”,二是“应用”,三是“兴趣”
方法本课教会孩子应用阅读方法、领悟写作方法,学会读书方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依据单元目标,以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让学生学会应用“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自渎自悟为教学重点,相机引导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入情入镜地读书方法。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中体会情感,从而学习怎样表情达意。
应用学会应用是学习终极目标。它包括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语言表达的运用。这篇课文是独立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应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因此这节课,我放手让孩子应用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在祖父园中的自由快乐。不失时机地让训练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并熟练掌握,直至延伸到课外。本课作者语言表达上极富特点,特别是反复手法的应用,这是语言训练的好机会,为此,我让学生仿写文中的排比句式,从文本内容延伸到课外生活,让孩子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会运用语言反复手法的语言表达,学会叙事抒情,写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兴趣整堂课,我尽力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情景,让孩子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参与学习、讨论、交流。整堂课孩子们兴趣盎然,完全沉静在文本的意境里。另外从矛盾的评价入手,引导孩子质疑“为什么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设置悬念,激发孩子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孩子们也悻然接受了课外阅读的任务。
自从我参加我们学校的这个课题研究,把我们研究的教学模式应用实践后,我发现在这样自主开放的堂中课堂孩子们的表现越来越活跃,思维也越来越奇怪,状况不断,往往会搞得你措手不及,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教学机智来应对,而这儿让我常常觉得自己力不从心。另外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中还不够放手,不够相信学生,总想抱着他们走,势必这样他们永远学不会走路,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争取让孩子学得更有成效。
祖父的教学反思9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怀念。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又勾勒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形象。正如著名作家矛盾所说,萧红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风图画”。
课前我已经要求孩子去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呼兰河传》这本书导入,了解作者,让孩子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萧红。意在让孩子学会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然后我出示我搜集的资料,要求学生默读,并提出新课标中的默读要求,每分钟300字,这里有197个字,用时四十秒。这一要求一提,学生立即集中精神进入默读状态。由此,我意识到,在布置孩子任务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要求。
字词教学中,注重字词的积累,比如“种”“溜‘”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利用意思来辨别读音,用不同的读音去组词。”栽“的教学时,我采用了形近字辨析的方式,让孩子自主换偏旁,组词。课文中长句子的检查,请一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一般会答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这时我追问,听出了什么感情?这一追问,让孩子明白在作评价时要有明确的.指向。另外给他们小提示,在评价朗读时,可以从字音,断句,是否通顺流利,情感等方面去评价。
走进课文,享受乐趣时,我以一个问题”你认为哪儿最有趣?读出这份乐趣来,做上批注。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指向不明确。我的意图是让孩子找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但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找到了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通过生机勃勃的园子来体会趣味。这个是我忽略的点。一个孩子站起来将这一段读的有滋有味,而我却忽视了及时表扬这个环节。这是课堂的生成,我没有抓住这个好机会,指导孩子朗读。这段文字虽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很长,这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细细品味,以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体会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拓展环节,我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段落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快乐。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给充足的时间,便径自拿起孩子写的文字读了起来,读完之后,匆忙结束了这节课。课间孩子跑来说,’老师,刚刚许孟宇的故事还没有写完。他写的是,小时候他发现镜子里有一个人,然后他就对着镜子做鬼脸,觉得很有趣。之后,他又一脚踢上去,镜子碎了,他对妈妈大喊道,妈妈,那个人碎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我也不禁笑起来。是的呢,照镜子这件趣事的有趣在后面这部分。而我,却没有耐心等一等,让孩子写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由头,打断了这个趣事。对的呢,平时的教学中,我多半处于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而忘记了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等一等,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等一等“这三个字,是我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极力做好的一件事。
另外,我的教案上写着四个字”不说废话“。作为一个职初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啰嗦,会不停地重复孩子的回答,这是大忌。此外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升,在孩子自主回答的时候,超过预设,我的课堂语言就贫乏了。另外评价语言的积累也是当务之急。
祖父的教学反思10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想让他们观察书中的图片,欣赏课文情境,然后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讨论文章主要描写的情景,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由于课文具有散文化的语言美,适合想静静欣赏而不是分析解剖,因而讲读分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章的欣赏度。如果仅用于欣赏,让学生们体会写法,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于本节课来说由于课前准备不足以及上课时突发情况,使课件不能正常使用甚至课内一些关键问题不能及时出示,造成了授课过程中部分环节进行的不顺利,连接不流畅。对于授课时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值得思考。
祖父的教学反思11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祖父的教学反思12
萧红——一个不幸又幸运的女孩,生命短暂且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苦命女孩却得到了年迈祖父的万般疼爱,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透射出来的令人感动的一种情怀。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适当地补充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关于萧红的资料,由于搜集途径有限,学生的搜集成果非常贫乏。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补充和简单阐述,学生对萧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段落颇多,看似凌乱,实则脉络清晰,尤其是对园子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还没有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所以在分段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同学说:“文章的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都是描写园子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其实,我非常感谢那位同学,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他为我们学习课文,领悟文章内涵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就能完全懂得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找一找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园子),再找出描写小动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园子)。这样一来,学生对园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来,重点学习第二大段(3—12小节),跟着“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孙俩干农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体会出了人物的特点——慈祥的祖父、疼爱下一代的祖父;可爱、淘气、充满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过文字,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在这个园子里,没有责备,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个年迈祖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怜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这个园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通过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一切活动,让这个园子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满了自由,这时候的园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
一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提问的孩子呢?
为了让“自由”得到更充分地展现,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想一想,说一说:小姑娘睡醒后,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事?从课堂内的自由到课堂外的自由,从感性的文字的自由到抽象的思维的自由,这就是一堂课留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祖父的教学反思13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课前谈话时占去了上课的时间,上课中,学生活动时间较长,这都影响了进度,导致课尾的匆匆收场,以至于没有计论好:为什么在17自然段没有一处是写“我”的自由、快乐,却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自由和快乐?这一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同学从感性中理解,但还应让学生有一个理性思维,明白这种“借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学习所得时,提到了“愿意”这个关键词,老师还应让全体抓住它,放大它,通过自由读来体会它的意义。在组织上文的学习汇报时,虽然没有发现学生划出“瞎闹”、“乱闹”等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一自然段中它们最不能少,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这更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所为、大有作为”的地方,略读可以减掉一些,但这里须加强一下,合理运用好时间便能够做到。
在布置学生写“广告语”时,如果引导其力争在写话中运用上“愿意”、“瞎闹”、“乱闹”等词语,不仅深化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还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延伸。教学本该如此,在败笔与遗憾中生长教学智慧!
祖父的教学反思14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亮点”值得回味: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叙述的孩子气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这个乐园,体会那份自由,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另外采用“愿意……就……”句式,来说一说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所在的一切,去引导学生感怀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
祖父的教学反思15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自中国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叙事小说《呼兰河传》。而萧红被鲁迅先生称为“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所以这篇课文可谓是名家名篇。课文作者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祖父种菜的园子里的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我校教研组以“崇简、务本、求实”为教学理念,以文本为教学抓手,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从而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一、用心去研读文本、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刚接到上课课题时,自己思绪比较乱,于是就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发现好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觉得每位名师都上得非常精彩。可自己如果就这样依葫芦画瓢,随意“克隆”大师的教学设计,肯定不利于我的教学。陈校长一再要求我自己去用心读课文,先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要每一篇都要读出自己新的感受。于是,我静下心来,捧起课本细细地读,反复地品、用心地悟,再从网上查找萧红和《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萧红的身世,再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被萧红的文字深深感动。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读,逐字逐句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渐渐地主题清晰起来:因为有了祖父的爱,所以作者童年生活快乐和自由的。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
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除草,洒水,到处疯玩;结尾处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更是个充满爱的园子。而从整篇课文来看,这种快乐自由和爱,不仅洋溢于作者各个生活场景片段里,更多的渗透在作者那平淡、质朴的特色语言里,更多的是流淌于作者那一次次反复句式里,有了这样的顿悟,教学重点也就明确了: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课堂流程也就清晰起来:课堂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我童年生活的“乐趣”,再感悟祖父对我的“爱”。
二、以问题来引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中,全课围绕两个问题来组织教学流程。在第一环节中,我以课后习题的第二题“你觉得作者在哪一自然段写得最有趣?”为引领,组织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有趣的自然段,然后通过交流,指导朗读品“趣”,从而完成第一大环节的教学;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在园子里,我除了拥有了快乐和自由,还拥有什么?”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从而认识到我还更多的拥有祖父的“爱”,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细心阅读文中语句,品味祖父爱的细节,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看插图想象说话、品味祖父的“笑”,更深刻地悟到所有的自由和快乐,都是源自祖父的“爱”。
三、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不是教学生学,而是教学生怎么学,所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其它任何读书的时候,都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有教学的第一环节,指导学生品“趣”的过程中,我相机指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句读书、边读边想象、边读边联想、边读边体会作者感情等各种读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去口味“我”在园子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而在第二环节里,我侧重于教给学生学会品读作者语言、关注作者表达的方式去读书,第十三自然段中把物当着人来写的写法、全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种写法的语句形式,然后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出这种写法的作用,就是在一次次地反复中表达出我快乐、自由和祖父对我的爱。相信如果能长期对学生读书习惯、读书方法上加以指导,学生肯定会在读书的质量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收获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意识,但是由于顾虑过多,还欠缺娴熟的引导技巧。课上设计的几次说话训练,学生有内容说,说得还不够生动。当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没有能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祖父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6-30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15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2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5-22
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04-09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优秀】07-05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实用]07-05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优秀05-12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