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正方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方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正方形教学反思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因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成了本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复旧迎新,搭建桥梁。
学生对面积的概念能否准确建立是解决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新课伊始,我对涉及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唤醒学生记忆:感知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包含面积单位的大小与多少,为新课的探索做准备铺垫。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无任务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三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行,好胜心强,意义记忆得到发展,识记的内容持久性增强,有意注意水平提高,鉴此,在本课我开始刻意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赛的情景,继而引发矛盾,顺势抛出问题,以疑激趣,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变被动输入为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完成初步发现后,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猜想: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的积呢?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
接着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填写等合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的认识,也是猜想长方形公式的最基本的前提。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三、把握知识的生成机遇。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平平无奇的练习: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估测和实际运用并行。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计算还多,估测还能检测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在准确范围内。因此在练习中除了注重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外,我还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估一估,这样也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能力。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习,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足,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因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些过程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我是否忽略了学生的学情,以致于有点一厢情愿的刻意了?这恐怕是我以后授课中要不断反省的事。
正方形教学反思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做的地方:
1、学生动手能力差在摆图形的过程中,由于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小,有的学生是用正方形本纸做的,质地较软,或制作的不是1平方厘米,导致在这一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
2、应该强调乘号的来源;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当表格填完后,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每排摆的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摆的排数又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最后让观察长和宽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之后再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验证。
3、题目中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计算;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算理,因为没有关注计算,所以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口算,导致计算出错。
4、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掌握不牢固;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想到即使课前复习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却仍然分不清。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中有收获也有缺失,今后我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收获实效。
正方形教学反思3
一、教材:
今天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获得。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本节课是珠心算与数学相结合的一节课,我在练习中让学生用珠算来检验算式的结果正不正确,这样就把珠心算与数学结合起来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初步了解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求它的面积来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书上的是不是其他长方形也有这样的规律这一环节我用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一来代替了。在教学中,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再通过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从而引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巩固练习过程中,出示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方形教学反思4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理清概念。从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周长和面积。
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感知规律。通过观察、计算两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三层次是深化练习,发展思维。这一层次的教学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主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中设计了“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提供了蕴涵本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现实客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活动经验。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这就是把蕴涵在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揭示、抽取出来,提高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面积一定时,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周长一定时,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感知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这是学生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深切的体悟必定来自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自然会有深切的体悟,针对学生目前学习的状况,教师在这一层次教学中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例如:“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完长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细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周长都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发现?”少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已经有所感悟、发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抽象思维”这一过程,头脑中不仅有了“摆”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是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智力大挑战,要求帮助爷爷用篱笆围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学生动手设计、比较分析或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围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积最大。
正方形教学反思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正方形教学反思6
一、学生自学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2知道正方形与矩形和菱形之间的关系。
二、学法引导
1、正方形的定义,
2、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
3、矩形、菱形有哪些性质?正方形呢?
三、知识点拔
师:有一个角是直角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等四边形叫正方形,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请同学们在下图中填入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生1:在黑板上完成:最大的圆圈是平行四边形,里面两个小的圆圈分别是矩形和菱形,两个小圆圈交叉处是正方形。
师:为什么这么填?
生:因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既是矩形又属于菱形,所以应该是它们的公共部分。
师:很好,请大家认真思考正方形应该有哪些性质?
生1: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生2: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3: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学期内容。根据正方形的.定义通过比较、分类与讨论归纳并总结了正方形的性质。几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从一般到特殊地进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哪些是一般的,哪些又是特殊的,助于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正方形是角、边都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因而具有平行四边形的边、对角线、角的性质;又因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又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注意选用这些特殊性,来解决正方形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最终发现归纳出正方形的性质,实现了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取知识。正所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正方形教学反思7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书本、魔方玩具,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习材料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让学生自己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正方形教学反思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练习设计力求突出层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简单的重复与模仿。在这里,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通过学生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直接迁移到求正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想到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好的。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一)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1、评价学生参与的状况和品质;2、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3、评价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4、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
(二)评价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评价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时间和数量;2、评价创新学习的策略;3、评价创新学习的效果。
(三)师生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1、评价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状况;2、评价有效的互动还必须关注教师的师生观;3、评价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4、评价教学互动的成果。
(四)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1、教师是否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心灵的感应;2、评价教师的精神状态;3、评价教师是否善于用激情的语言或良好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4、评价教师是否细心观察和运用来自于学生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5、评价教师是否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和人文关怀6、评价教师是否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评价课堂结构的安排与教学手段的使用1、评价课堂结构:课堂引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小结是否简练有效。2、教学手段的使用:据重难点适当选用不束缚想象力
(六)评价教学内容:1、老师想教的内容和他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否一致;2、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七)评价教学风格。评价教学风格要会从课中发现一些共性,在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运用等环节已经烙上了明显的个人观点和个性,区别于他人而成为个人的特色。(如:读写结合,读中感悟;教贵质疑,学贵有疑;欣赏激励,充满关怀;切磋砥砺,功底扎实;语感强,语味浓;为学而教,抓住导学焦点;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
正方形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正方形教学反思10
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过程。本节是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课的开始先让学生估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定印象,然后在通过让学生量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自己想办法求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经历了猜面积验证面积的'探究过程,最后再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再推广到乘边求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正方形教学反思11
上完这堂课我在反问自己通过这一堂课我希望学生掌握什么?如果单纯是学会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做到,但是这样的话,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他今后再学习类似知识仍然需要老师的灌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而现代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既然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关注不是请个别优秀的学生的回答来代替所有的学生,既然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就应当将设计出的内容用透,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
正方形教学反思1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一些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名称,为下一节学习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带着这些思考,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在操作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后,启发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工具,用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方法验证猜想,让每一个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班级里进行交流、讨论,真正地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在练习中巩固新知,体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围一围”、“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估一估”“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围长方形、正方形到拼长方形、正方形,再到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最后自己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正方形教学反思13
1、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教学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会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让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的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测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在创造”过程。
本节课,通过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了“测量面积,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县印度学生测量卡片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几个长方形再试一试去验证,特别是每一组有一个同学是自己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在推广到身边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界说与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竞赛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习中体育估算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具体说,在这揭开中安排了研究面积前的“卡片”面积的估算、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后的数学书面、铅笔盒面等面积的估测与估测丰富的讨论,以及课后延伸的游戏“水的眼力好”等,试图通过这些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估测面积的意识,并在估测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估测的方法和策略。
正方形教学反思14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1.以旧唤新,开好头。
本节课开始师生在交流中,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教学起点,设计描述并比划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开展新教学内容开了一个好头。
2.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本课设计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12个边长 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有关。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3.学会与人分工合作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篮球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在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分割或补充,得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求出图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扬具有无穷的力量,实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物质与口头的表扬,学生会获得无尽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很顺利。而在让学生汇报时,教师说的过多,指导的过细。在孩子说不出或说得不够准确时,教师可另找孩子帮助,实在不能说出时教师可稍加提示。这一点是我应该注意的,应做到该放手时要放手,能不讲时就不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方形教学反思15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
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
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
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