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3 11:28: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

  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

  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1、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

  2、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

  3、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

  4、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

  5、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的用力的长。”通过教学,我收获颇丰,分享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我为文本创设了应有的教学情境。本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紧密,而且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吸引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学时我积极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的渴望会更强烈。

  2.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这种情感被称之为个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我会及时分析引导,既保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3.我通过把握重点的方式,让学生们齐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们通过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学生们通过读这些浅显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谚语——因为之前教学中充分理解了谚语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体会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列举的几种事物和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最终使学生明白因为文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对于课文的分析比较多,课堂气氛活跃,但我觉得还有一个不足是没有进行拓展。对于本课的诗的题材,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上升到新的层面。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最后设计一个环节:拓展写诗的环节,给学生列出大概的要求,仿照文本,让学生自己练习写诗,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上课开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想“看到题目,你猜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说:“看到题目,我想课文可能写的是昆虫的翅膀,或者是写鸟的翅膀之类的内容。”“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怎样的高尚品德?”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充分读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从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一句中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中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有的孩子从“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中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整堂课中,由于总是怕学生不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走,结果,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始很高,后来慢慢减弱。在以后备课中,我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收获者是学生,也是老师。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两小儿辩日》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方法: 1、注重朗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 2、注重学法指导。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以例句引路,引导学生逐字精读,师适时点拨渗透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太阳的话》是诗人艾青写的一首诗。诗人在诗中歌颂了太阳的美、太阳的善和太阳的真,让我们认识了太阳的重要,表达诗人对光明的热爱与追求。因此我在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教学。孩子主要是以直观学习为主,因此我在教学时借助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重朗读,背诵作为学习诗歌的主要手段。诗歌的内容理解有时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在课上,我请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用心的去读,去品,去悟。师生在共同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读中品味诗歌的情,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注重学生的自学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反复读诗,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对于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知道大概就可以了,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太阳这一诗歌形象的感受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急切地想进到我们的房间来,她是想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呢?当你们的心里撒满了花束、香气、亮光、温暖和露水,你们有话对太阳说吗?通过这样的层层引导,让学生理解太阳带来的是光明,是温暖,是幸福和快乐。

  四、注重写。语文学习要以听说读写为主。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挖掘诗歌的读写训练点,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当学习到“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芬芳,我带着亮光和温暖,快乐地向你走来”时,我让学生想象“金黄的花束”、“林间的芬芳”是怎样的。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太阳还会带着什么向我们走来?”,请用“我带着( ),快乐地向你走来。”的句式练习写一写句子,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太阳带给我们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小男孩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传奇故事。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那么,在寓言和童话故事里,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的狐狸又与人类发生了什么的故事?于是,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角色并且找出角色之间的.关系。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班学生的弱项,但是这种关系链式的板书却大大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的难度,学生回答的比较到位。另外,学生也能够从文章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狐狸一家浓浓的亲情以及正太郎与狐狸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好。

  不足之处:个别同学不理解的课文内容不会质疑。

  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质疑。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问题:本次公开课教学流程基本符合了本来的设计方向,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首先,导入设计本来想以历史背景导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作为绝句,应该注意体裁,要把握住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特点要求,但是我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在论语讲解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思考、表达,对于简单的论语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感知,以后要注意改进。

  课外的`一些思考:公开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为什么这些问题静下来的时候,自己都能找出来,而在讲课之前却没能及时纠正呢?在找周校长评课时,周校长问我,“你觉得自己的课讲得怎么样”,我说“感觉不痛不痒,平淡”,问“为什么?”我反复思考“是外出招生,没时间试教?是写六一串词没时间改稿?是自己身体不舒服,没发挥出来?”我没有说话,低下了头。因为当我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都不是理由,认真备课,抓紧一切时间,尽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硬道理,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公开课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我在诗歌教学中试图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精细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视学生的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写了一个片段练习,将自己听到喜讯时的情景描写出来。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所写片段,以写促读,为读杜甫这首诗作了一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自己去写,自己去体验,以达到和杜甫情感的连通,产生情感共鸣。

  对杜甫诗歌的阅读也难以起到辅助作用,学生读了杜甫的诗歌以后,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诗歌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写的和杜甫写的没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的胜利喜讯,极度兴奋中写下这首生平第一快诗的`,有感而发。

  学生是教师为教学所需要而应命的应景之作,缺乏真情实感。最后我让学生把杜甫的诗歌改为白话诗,由于教师也给了一个模式,什么的消息一传来,我不禁怎样多想怎样多想怎样,怎样的游子啊,你怎样,学生改写效果比较好。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物寄相思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时光匆匆,转眼间,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拿着孩子们的语文成绩,我感慨颇多。经过逐题分析孩子们的试卷,综观答题情况,将我的分析及教学反思如下: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本次试卷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本次试卷虽稍有难度,但并未脱离对学生字、词、句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第一大部分(基础部分)分别从字、词、句、课文内容、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检测。

  2.体现题型的多元性与多样性。

  这份试题,其内容涵盖了“识、写、读、背、作”,并且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

  3.关注了学生课内外阅读水平。

  4.作文命题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

  本次是半命题作文《做一个的自己》,注重了作文的生活性和时代性,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把养成教育中所做、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

  (二)答题情况分析

  1.本班学生成绩分析:

  本班参考人数为60人,人平分84.69分,优秀人数45人,优秀率75%,及格人数60人,及格率100%;优秀指数偏低,90分以上的只有17个,与以往相比为数较少,80分以下的本班人数陡然增多,部分学生下降幅度大,整体情况不令人满意。

  2.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优点: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总体上较好,学得比较扎实。如看拼音写词语、写同音字、填成语,课内古诗积累等题目,绝大多数同学错误较少。

  缺点:但有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太差。如:看拼音写词语。这一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由于个别学生的平时懒惰,字词没过关,导致不会拼写词语而失分。

  3.句型题的分析、理解准确度太低。对于多数学生来讲,句型训练是一道很难跨越的关卡,简单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应付,但题稍微复杂一点,能做对的同学就少之又少。

  4.课外阅读失分大。课内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题是平时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失分不多。本次课外阅读部分稍有难度,大部分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体会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几道题时,体会不准确,对句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甚至浅层意思就没有理解清楚,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理解能力之差,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5.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不够。这次试卷的口语交际:上网打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提炼一个观点就表述不清。习作中也明显可以看出语言积累极其贫乏。表现在:语言表述不清、说半截话、词语搭配不当、错别字多、语言苍白无力等;有的同学积累的东西不少,能灵活运用的却不多,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6.个别学生汉字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凌乱不堪。

  二、教学反思

  1.了解学生,强化积累

  这一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对整个年级的'学生我比较了解:孩子们贪玩好耍,部分家长一味强调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作业稍多一点到处提意见。一直以来我们语数老师一个顶两个班,有关作业的问题也是一减再减。导致大多数孩子基础较差,语文方面字词掌握不牢固,错别字多;句子练习常讲常错;语言积累太过贫乏,写作文无话可说;阅读理解失分多……诸多问题,需从每天的预习、晨读、作业中指导学生在有所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一些优美的语段、古诗名句、名言警句等。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升孩子们语文素养非一朝一夕之所能,这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急是不会奏效的。

  2.重思想引领,注入正能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所以作为语文老师需要身兼数职,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平时在班上多表扬、多鼓励,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被赏识的欣喜,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点燃,如果这星星之火能成燎原之势增长,并长期保持,就会形成取之不竭的学习动力,有了动力,成绩的提高就有保障了。

  其次要懂得关爱、理解学生。爱是人世间最具能量的情感,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灵动向和需求,当好学生的心里医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学生好玩的天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3.句型训练常抓不懈

  我认为解决句型题,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仿写修辞手法的句子在于学生课外多积累;扩句、缩句可采用让学生对句子提问的方法进行,例如缩句:让学生在读句子时,先问问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是人是物还是景,这些人、物、景是什么或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这样学生可能会更易于掌握缩句的方法;病句的修改,一定要让学生找准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除教给学生改句子的方法外,最重要的还得是多训练,训练的题型不宜多,每天一种类型,2句就行。这样学生做起来轻松,学起来也较有积极性。

  4.指导阅读方法和作答技巧

  我觉得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以课内促课外的方式瞄准两个方向:整体的把握与深入的理解。整体的把握,就是从整体上读懂文章,让学生掌握并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写人、写事、写景的文章分别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概括。弄懂文章主要内容后,就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得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来深入领会文章作者的意思、意图、感情、言外之意等。其次要让学生弄懂题目与文章的关系。我们在强调读懂文章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读懂题目,指导学生抓住两者间的关系,问什么,答什么。教学生能恰当用词,准确表述。

  5.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我们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读写结合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续写或者拓写。

  仿写可以仿句子、仿写段落、篇章。在仿写方法上,我们可以仿结构,仿描写方法。如课文中有的有心理活动的描写、有的有动作描写、有的动静结合的场面描写等,课后让学生仿一仿。

  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续写。有的文中留有空白,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补白。只要老师善于动脑,找准读写结合点,让方法去引领学生写作。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点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继续以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着眼点,让孩子们能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较轻松的学习,希望他们在下一次月考中取得较优异的成绩。

  20xx/10/21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今天教学了我国著名诗人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使学生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我也深有体会,教学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突破重难点的:

  一、丰富课前感知,激发学生情感

  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总理的生活与工作知道的不多,对周总理的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周总理的书籍资料、图片等,并为学生提供周总理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方面展开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找出文中描写“劳苦”和“简朴”的语句,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旁边做好批注,然后在小组里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谈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三、创设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出示周总理身患癌症时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满脸憔悴,夜以继日工作的总理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着周总理说说心理话,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周总理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表达,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

  生共鸣,因而在最后两段的朗读时学生激情饱满,发自内心的呐喊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以《周总理,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小练笔。从学生写的内容看,感情真挚,充分抒发了对总理的敬仰与爱戴。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一、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优生的发展,忽略了学困生的训练。提问的面太窄,没有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二、在学生面对总理说心理话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没有创新精神,题材限制较死。

  三、最后两段的朗读由于时间关系指导的也不太到位,今后,还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

  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采用“读”、“说”结合。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写作很有特色,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但是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太难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的特点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抓住句子“身体爱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去体会作者的风趣幽默,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形容,不但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使文章显得活泼。学习“例如拉胡琴,总是其他四指按弦……却轮不上他。”这个句子,学生知道了这是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大拇指的用处,而且这里还用了排比的'修辞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写的淋漓尽致。总之,我觉得虽然是略读课文,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有效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接着,孩子们把学习写大拇指这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课文的写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学生分成小组自学,并在书上进行批注。课文本身有趣,学生的学习趣味也就浓。孩子们的自学讨论热烈而有效。

  然后我让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孩子们基本都众口一词“团结就是力量”。这时我在想为什么的感悟惊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没有认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阅读链接里的小诗《手》,谈谈收获和体会,并有感情地诵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相比,六年级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六年级是一个过渡期,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如六年级识字不是重点,但生字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说又有困难,故必须占用一定教学时间,无法轻视;拼音知识在一年级就该完全掌握,而本班学生却有声母混淆、韵母不会的现象,还得再来一次拼音教学;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写作练习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想等,但新教材中跨度太大,学生对作文深感头疼······面对新教材的这些问题,我在在实践中反思,摸索中前进。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在对教材、教参深入学习、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如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的了解后,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如教材着重培养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教材中的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从而不至于挖得过深,学得困难,让他们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真正实际,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科学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生成有效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案,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限,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使课堂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起成长,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果只掌握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作文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讲要求,读读例文,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拓宽课堂领域,最近我又在思考,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得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将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已到了及时充电的时候了!多读些教育理论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由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以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体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就能实现教学目标。整课堂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课上成科普、生物、思品课不可取。不管你在课上扩充的事,什么材料,采用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

  5、课文不能丢。不能拿新课标中提倡的“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为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去追求所谓的“创新”“创意”。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用心灵去倾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感受人间真情”,旨在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感受人间真情,学习如何通过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等来抒发美好情感。

  本文讲述“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的交往过程,从幼时初识苏珊,一直写到苏珊离开人世,其中重点写了四次打电话:小时候“我”手指砸伤了,金丝雀死了,长大后再相约,最后一次闻遗言。他们素未谋面,是通过电话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是苏珊的“用心灵去倾听”,形成了彼此间情同母子的美好感情。感情因语言交流而起,情感借语言描写传递,因此文本中的语言描写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在课堂上,我问学生:苏珊用心灵倾听了“我”几次?可能是我的表述有问题,可能是学生听不懂这个问题,无一人回答。后来我又问:“我”给问讯处打了几次电话?分别是因为什么事情?这时候,学生们才开始仔细寻找相关语句。在概括回答时,也能很轻易地回答出来。

  关注言语内容,体会人物品质:我让学生读一读苏珊对“我”说的话,问: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知道:她很有爱心,是在慎 重、认真地“想了想”之后,用“去另一个世界歌 唱”来抚慰孩子,用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我”,让“我”不再伤心。

  对于苏珊的品质,学生都能很容易地读出来,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容易,一读就懂。

  聚焦照应手法,体会美好感情:这是我在课堂上没有提及的,改正如下:

  长大后“我”试着联系苏珊,听到苏珊熟悉的声音,我说:“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她沉默了一会,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生活中,我们和多年没联系的朋友通常会怎么说话?应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模拟,然后让他们对比文中的对话,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合常理。课文中的一问一答都极不合理——问得怪:长大后已经工作的“我”难道还不知道“修理”怎么拼写吗?干吗要这样问呢?答得怪:苏珊完全是答非所问,不说“修理”的拼写方法,却言手指的伤。

  这是怎么回事呢?联系上文,发现了言语背后的秘密——照应手法。一问一答,问非真问,答非所问,却都和前文照应,说明多年前的交往一直记在彼此的心中,尽管时隔多年,默契依然,感情依然,读来倍感亲切、动人,而且行文前后照应,更显结构严谨。发现了这一点,学生就能很快就找到文中还有多处照应,比如上例中的“去另一个世界歌唱”等。

  品读概述语言,迁移学习语用:课堂上没有提及,改进如下:

  出示文本:

  我对她讲了这些年来我的情况,并告诉她,她为儿时的我所做的一切有多么重要。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提问:对比前面的对话,你发现它们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后明确:前文是直接引用人物语言,表达时有提示语,人物语言放在双引号中。后文是简要概括人物语言的主要内容,属于间接概述,不用双引号。

  教师继续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作者这里要采用间接概述的`人物语言描写方法呢?

  接着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安排一个语境中的迁移运用,学习间接概述的写法——文章最后六个自然段写当汤米再一次回到故乡小镇,拨通“问讯处”时,接电话的不再是苏珊,是另一个女人,文章用三个自然段直接引用了她的语言。你能将它们转换成间接概述吗?写一写。

  学生完成概述练习,然后交流、评议,重点关注称呼以及标点符号的变化,并再次体会表达的不同效果。至此,学生完成了从“认识——实践——迁移”的流程,学会了概述描写。

  一篇略读课文,不单单是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大意,了解人物品质,还要学会方法,迁移运用。这堂课我只上了25分钟,很多语用的东西都没有,现在重新设计教学板块,认为在以上的三个板块的教学中,学生既能关注内容,又聚焦表达,既感受人物品质,也能发现表达形式的秘密。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8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反思04-21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06-05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15

六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11-21

语文猫教学反思11-12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07-09

语文写作教学反思06-17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10-21

语文《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