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 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 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
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3.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我想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习。这堂课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写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氛围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拓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得不够开。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是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是这节课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总之,看图学文中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师生对话中寻求和谐的秩序,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寻求对策,努力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我认为我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何去激活它,更好地让它体现出来呢?在课堂上我们及时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春的消息》一文时,书中有一段:当第一只蝴蝶飞过时,我捕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了。学生在理解了“爱怜”一词后,并知道作者捕捉住它,为什么又爱怜地放了。这一段话正好适合让学生去想象,于是我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当我看到这只蝴蝶时,心情怎样,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去捕捉它,捕捉后心情怎样,又是怎样想的,如何放掉的?根据这个内容去想象一个画面。我先让学生说了说,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对学生说:“老师这儿也有一个画面,你们想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到处姹紫嫣红。哇,一只蝴蝶!你看它,这儿嗅嗅,那儿闻闻,突然在一朵花上停住不动了。‘呀,好美的蝴蝶啊!我要抓住它。’于是我悄悄地、悄悄地*近它,近了近了,我举起手,正要捉住它时,蝴蝶飞走了。我生气极了,跟着蝴蝶追逐着,终于看它停稳了,我又一次走上前去,趁其不备,抓住了它。‘啊,终于抓住了!’我禁不住欢呼雀跃。可才一会工夫,那种高兴感就没有了,我想:蝴蝶不就是春天的使者,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吗?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我依依不舍地放走了这只蝴蝶,看着它渐渐飞远的身影。心中默默念道:‘还有更多的人等着你的消息呢,快去吧!’”学生完全沉浸在了老师的画面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效仿老师描绘出自己的画面,内容更加精彩了。看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发现也生活很多美的境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老师是引路人,真正精彩是前奏曲的后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生命桥》讲述了一个让人心颤的故事,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一遍读下来,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时所表现出来的合作和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故事中让人感动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备课时,我想到如此多的感动我的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我决定把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找、体会、感悟。
在执教后,根据新课标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我问自己以下几点在课堂中是否得以体现。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首先问自己是否转变了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在读的训练上,比较到位。以读促悟,朗读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朗读,有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还有配乐朗读。接着是重点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边读边自己体会,然后指名朗读,谈自己感受。
2、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使学生感悟、体验、实践和建构的过程。
这节课我通过“听读想象画面——自读感悟精神——品读升华情感”这些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文字变成画面”例如所设计的想象训练:
A、假如让那“几分钟”延长,再多些时间让这些羚羊话别,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
B、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这等于又把“画面还原成文字”。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对重点句进行品读,对学生的体验也十分尊重。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加深自己的体验,我总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自己的观点,并充分挖掘他们的个性感受。
3、是否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语文的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本节课我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和课本中,而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虽然,现在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获取信息,但事实上,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还是有限,课前我从网上找了其他动物及人物的资料,例20xx年《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之一位李剑英,介绍其事迹,《生命桥》的原文《斑羚飞渡》中有关作者心理的描写。这样用课外资料补充教材,引导学生延伸阅读,一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参与阅读;二来满足水平不等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悲壮的生命之歌继续唱响。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生命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课堂孩子们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因此在一些时候不够严肃,这时候如果我能创设情境,以情感染孩子,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我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捕捉和放大学生的有效生成。执教中,为了预设好的教学环节,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总是在学生说出了自己想听到的、或者听到了自己意想中的回答,我就已经满足了,学生意犹未尽的表述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教师要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感受学生精彩的发言。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练习设计: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1) 我看他有点打蔫(nān yān)儿。
(2)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ènɡ)住了。
(3)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4) 时间艰涩(sè 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 来日 长 按 索骥 忐忑不
3.用“假如”写一句话。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3)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快乐的足球赛》是一首反映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诗歌。它描述了放学后一群小学生在草地上比赛足球的情景。
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要求抓住重点段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就抓住课题中“快乐”这个重点词,通过这个词让学生找一找最能反映快乐的一节诗句来读一读。学生读完那节诗句以后,让他们自己说一说为什么这节带给你快乐,这样的话,比教师讲要来的好得多。还有一点,读,首先是让他们找到后读一读,可以说是初读,第一位学生找到的那一节是全文中最能体现快乐的一节,这位学生第一次读了以后,让她自己说快乐在哪,也可以让他们看看这个画面,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既然那么快乐,接着就让她再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读,这样学生比第一次要读的好,这样就层层深入,达到读的目的了,学生也真正体会快乐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生命。本文针对“生命是什么”而发出质疑,从飞蛾生命的脆弱、从小瓜苗生命的顽强,从自己的心律跳动,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如下方面收获较大。
一、注重朗读,在共鸣中积累。
“书读万遍,其义自见。”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注重的是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反复品读重点的语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如何珍惜生命,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学生品读如何向珍惜生命而做出成绩的人学习,学习他们坚强不屈的'品质,从而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己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及身边的人事的感悟进行深入学习。
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学生各自交流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理解,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三、适当运用资料,加以拓展。
由于学生在课前搜索并整理了资料,让他们通过名人故事(如文中的杏林子,外国的保尔、海伦凯勒,还有国内的张海迪,亚残会中的人物等)感受珍惜生命就会活出光彩;让他们通过自己整理并背诵的名人名言(如关于时间、理想的、读书的等名言)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真谛。
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表达、引用,培养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学生的写作也就会收到好的效果,从他们对课后小练笔情况看,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这首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在作者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些富有童真童趣的诗句,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由总到分,再从分到总的方法。开始我主要通过反复朗读,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主要写秋天的哪些景物,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板书:
秋风秋阳秋实求香秋色
再让学生在文中具体找出这些句子朗读,概括出各自的特点。让后把重点放在最后两段上,特别理解“汗珠”的意思和珍藏树叶,等词语再总结出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很快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在回答补充习题上的作业时也能游刃有余。如:为什么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好?我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
课后,我还让孩子到校园里,到公园里,村子里寻找秋天的足迹。这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一、开头的微型小说特点部分谈得有点多,虽然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微型小说这种问题,应该让他们对微型小说的特点有所了解,但是,从认识的规律性上来讲还是应当遵守“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规律的,在课堂一开始就谈微型小说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很难消化”。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准确。如:“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们知道,朗读时的重点应该落在读上,很难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再思考问题。再如,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非常详尽,教师的'评价却是“过于详细”,这其实是教师语言不够准确所引起的误会,“复述”与“概述”是不尽相同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祁黄羊》这篇课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私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次为国举荐贤才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简单,人物的形象鲜明。全文紧紧围绕“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句话展开的。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公正的人。
课文中“祁黄羊举荐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正是紧紧围绕“举荐人才”展开。在学生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之后,重点创设了情境对话,来加深对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听到祈黄羊举荐他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祈黄羊的亲朋好友及嫉恨祁黄羊的人又会怎样想?在站在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之后,再写一写,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就十分容易了。
另外,祁黄羊的人物形象除了从祁黄羊的举荐理由中可以感受到,还从他的神态中也有所领悟。例如: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两个“想了想”“郑重”,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是唯才是举的。
预设是完整的,但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中,存在了许多的遗憾:1.为了体现课堂的真实,导学案没有前置,再加上这节课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较多,孩子们在课堂上去书写,造成了时间安排的不当,导致拖堂。2.在孩子们书写的过程中,情感、气氛突然降至冰点,语文课缺乏了语文味,好像做阅读题似的。
如果再上此课,首先要将导学案前置,然后随着课堂的需要来灵活使用,不能硬套四个环节;要让学生理解清楚“一心为公”的意思,怎样爱国,要量力而行,可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三爱三节”是爱国的表现,好好学习是爱国的表现,爱护、保护环境也是爱国的表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浮于表面。比如,很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学生缺少潜心阅读课文的机会,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肤浅。
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找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教师担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其次,教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引导。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当前教师应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对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学会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做到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平时注重一般性指导,学习某一篇课文时注重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还要做到全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和自主学习之后面向全班进行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要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那种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众多的网络教学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我也曾以此为教路指导过学生亲触文本。但学生对此学习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对文本所呈现的自然之象难以形成链条。因此,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儿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如预期的精彩。但在教学之后,与一名师交流,交谈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这是叙事性哲理故事,要让学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试想,我的这种教学看起来教路清晰,其实有点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实的阅读分析,与当前的课改理念相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太阳的话》是一首抒情散文诗,诗歌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的急切心情。 于是,我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课前,请学生听录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基调,使学生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
为激发了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落实“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的教学目标。以朗读,背诵作为学习诗歌的主要手段。诗歌的.内容理解有时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因此,读就成为里最好的体会交流方式。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阅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情,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选择喜欢的部分,自由放松的读”的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使他们在自由阅读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独立个性的施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最后读写相结合的环节,更深一层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主旨。对于喜欢诗歌的同学来说还意犹未尽,因此,我设计了仿写诗歌的环节。我带着___________,我带着___________,我带着____________。快_________,快___________,快____________ ,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美好的事物?启发学生自由仿写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即兴创作。不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一次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