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5 06:22: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好处”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能够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理解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到达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搞笑的探索资料,能够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能够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能够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能够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明白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明白什么就能够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归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探究新知前,我设计了复习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然后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这时学生可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 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量"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我又问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其周长的,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并在此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里未显示有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甩不同绳长的小球让学生观察、猜想。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感

  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在验证结论时,我又让学生自主选择验证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论。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猜想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教材安排了例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索并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根据对上述活动的理解,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考虑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将该实践活动作为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的。我没有作任何的提示,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遇到困难去自主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二天的课前访问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实践操作的事情,并有了初步的结论,同时也有了疑问。全班有5人没有完成操作任务,和以前的执行力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们告诉我:喜欢用线绕一周的测量方法,因为比较精确;不滚动一周测量周长,因为长度误差比较大。

  还有学生告诉我:我找圆柱形罐子测量的,在盖子上量出直径,用线绕圆柱形罐子一周得到周长的。

  还有学生告诉我:计算圆周率的.时候,用计算器计算的。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圆周率的值为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一问,先交流学生得到的数据,确认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然后通过圆内接正六边形和正方形内接圆来理解,说明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直观的比较,学生们易于接受、认可。

  第二问,我借助“你知道吗”来释疑的,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倍,得到圆周率会各不相同,而边数可以无限多的,所以得到的圆周率的精确值也是无限多,只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了。

  “先学后教”的方法不在新鲜,担心小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担心小学生知道了结果没有探究“先学后教”味,往往不采用该方法。其实不然,“先学后教”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也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盲点,比如:圆上、圆内的概念等。

  “先学后教”后,回过头来计算例题呈现的生活中常见的三种规格的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多的学生不但认识到: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还关注到课本已经将英寸转换成厘米了,如22英寸≈56厘米等,也许老师也没有在意。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

  教学知识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出新知识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可以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我先进行了演示,后马上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游泳池,我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形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滚怎么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二、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任何一节教学内容,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如何指导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指的就是这一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我在这节课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在师生共同得出应该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圆形的周长后,我还进行了提问:你们估计圆形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出直径后又问:那么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简简单单的一句提问,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积极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并摸索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在探索规律中设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在探究知识时是离不开老师引导的。我在新授内容的探索规律部分巧设疑问,点拨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更快地发现规律,完整地概括出科学的结论。

  为了确切地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每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思维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结合教学实际,恰到好处地设问,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尽量使每节课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第四课时的资料。“圆的周长”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所以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资料。

  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我在教学时首先经过小动物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观察、比较进行猜想,再具体描述圆的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学生根据对测量圆周长活动过程的理解,经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等操作活动,进一步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然后让学生应用刚刚掌握的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知识

  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是进行圆的周长概念教学的认知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由正方形周长的概念类比推出圆周长的概念,较好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中,圆的周长的测量用了几种不一样的方法,共同之处是化曲为直,有意识地渗透了化归思想,

  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本事的培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在经过例5两次比较,正方形和圆周长的大小,以及圆和正六边形周长的大小,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多少倍,有的学生猜3.4,3.5.有3倍多一些,有的学生根据上头的推理得出圆的周长比圆直径圆的直径3倍多些,比圆直径的4倍少一些,使学生明确自我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明确要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再计算,看结果是多少?如果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想到了绕绳发,滚动法,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明白自我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学生经过实验、计算、比较,归纳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C=πd或C=2πr。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构成的过程。教师始终把猜想与验证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提高了观察、比较、推理的本事。

  3、渗透数学文化,注重学生情感教育。

  介绍圆周率的时候,经过结合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钢琴曲把数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之美。

  一节课有收获,也有要改善的地方,由于上课前准备时间仓促,导入圆周长的概念时学具圆没有准备好,课结束时的小结部分,还能够多叫几名学生说说收获,上课的语言不够精炼。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6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本节课学生学圆的周长时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

  一、重视实践操作,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给予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轻松生动的教师课堂语言可以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语言,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严谨数学推理,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同学们,昨天秋游玩的开心吗?现在老师继续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圆的周长就是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在“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圆的'周长是不是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内容。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可以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可以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会更充裕一点可以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式的导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我备课时备到的环节由于时间紧在上课时忘了,我觉得使这节课有点缺陷。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7

  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本着改变原来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过于单一、被动的现象,注重加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多种感知觉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快。下面是我一次尝试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用“问题解决”思想教学 “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学具圆,动手操作,大胆实践,看看测量圆有哪几种方法?

  师:(学生测量完后)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纸条绕圆的一周,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生3:把圆环截断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师:这些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过后,班里的要大多数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我们还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于是,我接着提问: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一个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一个“虚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学生愣住了,都摇摇头)

  师:(启发联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请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两根都系有小球的长度明显不同的绳子,一起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哪个圆周长大?为什么?

  生:外面的圆周长大,因为绳子长。

  师: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生: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

  师:现在谁知道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师:说的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究竟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是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获得的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 “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该教学片段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选择创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总会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 问题?”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了,老师们能真的放心吗?我想未必!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我们同样希望他们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产生新的问题进入下节课的探讨。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向“让学生课前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有问题的延伸”发展,不要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流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因此,我们的课堂结尾,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我们在进行课堂总结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中。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多更好地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使我们的课堂学有所“问”更精彩!

  在准备吨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请张金河老师给我指导,认真学习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实施了这节课。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建立起了一吨的概念。回顾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优点:

  一、思想教育恰到好处:

  本节课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捕捉痕迹的思想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针对课间时,有的学生总爱在楼道里蹦蹦跳跳、追逐打闹,教师创设了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产生强烈震动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体验1吨的同时,认识到以后课间休息时大家要轻声漫步,不能追逐打闹了。

  如学校浪费水的'现象较严重,教师出示了本校1天用22吨水,够西部1人用上34年这一信息。号召学生从现在做起,加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中来。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使学生认识到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一些数学知识,而且要考虑全面。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情境中去体验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教师又不能像“千克”和“克”的教学那样,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通过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来建立质量观念。然而“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经过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

  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课前让学生搬一搬5千克1箱的牛奶;25千克的1袋大米,课上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互相背一背,使同学们初步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感受一吨物品的实际质量

  教师带领学生推算出1000千克的实际物品数量,如200箱牛奶、25袋大米、37位小学生,使学生头脑中数量与实物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从数量上去感受1吨,比较具体形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200箱牛奶、25袋大米、33位小学生的概念又是缺乏形象认识的,因此课上教师又巧妙地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一箱一箱的搬运200箱牛奶,需要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从早上六点要搬到下午四点;25袋大米一袋一袋摞起来约有2层楼高;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会产生强烈震动。从学生熟悉的时间、空间、亲身感到的震动入手,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1吨,建立了1吨的概念。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将“吨”的知识与交通工具、矿藏资源、生活资料等进行广泛的沟通,使学生感悟到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丰富了“吨”的表象。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篇学生日记,通过读、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对“吨”、“千克”、“克”三个质量单位进行综合应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个课堂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我在课的实施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组织教学上,我还不能够完全将学生的课堂把握在手里,例如学生在亲身实践过后,不能及时将学生的情绪收回来,让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还沉浸在刚刚的实践游戏中,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是后面的练习时间紧张。我想,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在课堂上保证孩子的有效学习,我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也很重要,这节课,我在赞许孩子的时候,语言略显简单,在维持课堂纪律的时候,语言更显得乏味和单一,这还需多长期的积累。

  像这样,在上课之前,与骨干教师学习,准备充分之后,再自己去课堂实施,实施过后,先自己找不足,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使我成长了不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设计上的方法,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成长中,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经验实在是宝贵。每个年级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老师和学生。鲜有机会任教高年级,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很多。而高年级办公室的老师们长期执教高年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于是,在办公室中,我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他们的经验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是受益匪浅。

  又是一次期中考,一道道题目,一个个问题,学生做得不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和一位老师的交流:

  一节空课,我看着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练习题,发起牢骚:这些题也太简单了,都五年级了怎么还出这样的题呀?一位经验丰富的高年级教师听到了我的话,随口说道:“每道题目的背后都有其考查的目的,不要只在乎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注重的是练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练习题指导,多数只是关注到学生写出的答案,并未真正认认真真分析过题目考查的目的,采取什么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学生做错的原因,大多归结于学生身上:不是马虎,抑或是太笨,很少想到自身指导上存在的不足。而学生对于练习题只是机械地做着,不爱动脑思考,语文能力并未得到真正地扎扎实实地训练。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专家的观点来说就是:训练内容的繁琐,导致各种“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偏离了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预感的特点,无谓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训练形式的僵化,导致活生生的课文被一一肢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训练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只能成为练习的奴隶,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训练结果的唯一,导致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扭曲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改革迫在眉睫。课上,我改变了以往指导练习题时对对答案就过了的方式,深入挖掘每个题目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努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又有助于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的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第一题“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时,按照以往,只是根据题目表面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就行了。这次,我不仅要求学生读准确每个字的读音,还让他们把词语抄写下来,把带点字的音节写出来。这样一来,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使那些善说不善写的学生露出狐狸尾巴,不再滥竽充数,能够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同时也练习了这些词语的字形。这不,这次期中考试中按原文填空的第一小题,虽然不是要求的默写段,但也有很多学生能正确写出来,就源于这次扎实的练习,因为需要填写的词语有几个出现在了练习题中。

  再如,指导语文实践活动2中的第四题“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时,指导之前我读了几遍,发现这次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顿号和提示语在中间的掌握情况。顿号学生用起来不爱出错,可是对于提示语在中间时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学生就容易混淆了。因此在详细讲解书上的题目之后,又根据短文的内容出了几道与此相关的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没有提示语的练习题,使学生真正扎实掌握不同情况怎样正确使用标点。经过了这番指导学生的错误率明显降低了。

  瞧,看似简单的练习题指导,竟有着这么多的学问,而对于这些奥秘的挖掘需要年轻的我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讨教,深入研究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8

  通过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好处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必须的认识,明白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透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透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好处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透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本节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资料,导致有一个组没有透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 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9

  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

  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0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目标展示环节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一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

  在第二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第三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

  第四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一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潜力和图形周长推理潜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应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状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务必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务必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必须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透过超多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就应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能够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透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好处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争在本节课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标准》很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于是,我设计了“栗老师就在公园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园的圆形花坛跑步10圈,你能算出栗老师每天跑了多少米吗?”这一情景,利用这一数学问题导入新课。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圆的周长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概括出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哪部分有关系?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意识,更为后面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笔,很自然的进入探究环节。探究环节就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共同找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再通过测量、观察、分析、计算、找规律、验证等操作活动,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真正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相信同学们在获取圆周长公式的一刹那,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

  这一环节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因为对于“圆周率”这一名词学生很陌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也就成为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测量圆周长和圆的直径,然后计算出倍数关系,实际上就是对圆周率意义的体验过程。教师只要在学生得到圆周率的时候,再去追问:圆周率是怎么来的?学生自然会想到:“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的'向学生讲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难点也就在此一点一点的突破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教会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3

  《圆的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十一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的资料。本节课透过引导学生对圆周率的探求,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我分成四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1)在具体情境中,研究不同的状况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一些实物中的圆的周长,如用“绕、滚”的方法来测量。但对于象黑板上画的圆,当学生发现测这个圆的周长不能用“绕、滚”的方法来测量,务必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2)在推导计算圆周长的公式时,先启发学生透过对不同大小的圆进行观察,思考它们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3)分小组进行,研究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将数据填到书上,进行观察思考,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结论”,理解圆周率π的好处。

  (4)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实际运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透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概括潜力及逻辑思维潜力。

  教学反思

  1、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本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身边圆形物体入手,让学生指出看到的圆形并摸一摸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让学生大胆实践,重视了学生的测量方法的培养。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也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想出根据不同的实际状况,选取测量圆的周长的办法,在圆的周长测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测量技能和思维的灵活性。

  3、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调潜力。

  在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长度及计算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产生了需要合作的需要,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及合作潜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的机会。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小黑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这样的比赛公平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小黄狗所走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板书)正方形的周长我们会求,那么圆的周长该怎样求呢?利用问题设下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认为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2、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拿出教具圆片,让学生指一指圆的周长,感知围成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圆的周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圆的周长概念。接着学生用绕线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最后学生同桌合作用两种方法量出圆片的周长,充分认识圆周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学生的层次不同,并要求学生配备直尺、绳等学具,让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绳测法、滚动法测量周长,依所测数据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倍数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三个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交互运用,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实际操作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测量计算)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时间过于仓促。

  2、对于学生的回答有重复现象,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很少。课堂上的语言还应多锤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掉自己的不足多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5-25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5-22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优秀05-1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优秀03-27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4-10

关于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4-18

(精华)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7-06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推荐)07-06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5篇11-19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经典]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