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
《盘古开天地》是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
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我采用谈话方式导入新课,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给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我一看这情形,立刻出手神话故事的图片,让大家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的兴趣立刻调动起来,于是我板书课题,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有个学生说“盘古为什么开天地?”
学生很会思考,问题提得好,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本篇课文我尝试学生自己学习,动笔写批准,因为有上节课《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的训练,学生初步会在读书中进行批准。本篇课文我叫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动笔写出来。在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时,我又进行适当的提示:概括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可以用简单的话概括,抓重点的'写,例如:第一自然段写什么,我们可以用这段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谁能找到?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随机板书,理解这个词语,用食物演示学生明白了意思,同时知道怎样抓每段的内容。
这节课很多知识没有处理好,但老师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概括的语言罗嗦,他们已经具有读书就要动笔的意识。相信在今后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2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了几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是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三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分组读、男女生读、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那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应该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3
我和张祖庆老师虽未谋面,但已多次聆听了他的课堂。驻足在他的课堂里,那娓娓道来的神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舒服悦耳的声音、激情机智的点拨、井然有序的组织会让你觉得——听课是一种莫大享受。
这次,听了他的《盘古开天地》,除享受之外,还得到了新思考。
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发展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意向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这样一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便成了“水中月”、“雾中花”了,成为了一种幻影。
其实,老师们的教学意向肯定是有,并且一般也是很明确的,因为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中都赫然摆着。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那么在教学旅途中,面对学生的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可能就会尴尬不知所措的地步,甚至找不着南北了。
看来,当教参、周围的优秀教师等“权威”给你设定了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向时,如果你只是将它当成一个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自己理性反思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可能成为庸俗的“教书匠”了。因此,那样的教学绝对不能算作真正的教学,因为“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而这“自身认同”,就拿面对“给定”的教学目标来说,需要进行“这教学目标有怎样的价值”的追问,当自己内心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算是初步的“自身认同”。
张老师制定了四条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血液、滋润、浊”等生字词语,部分词语能结合语境,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读懂“总起——分述”的段落,并能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句式练习说话。
这四条教学目标,从他自己的“反思”中,可以知道一定是经过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追问的。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本课教学目标大都是这样定的: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以上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张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字词掌握,还标出部分词语结合语境在复述中运用;不仅强调“总-分”结构的感知,而且还追求仿说;不仅要求复述,而且教给“抓要点”的方法;不仅要求朗读,而且要求想像、品位语言;不仅要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而且要感受神话故事的体裁魅力并产生兴趣。
对比之后,我们仿佛能瞧见张老师的教学目标背后,张老师内心十分认同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应该遵循“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李海林)这一规律。而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价值追问后的所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理念,才会有这样的目标设定,也正是为目标与思想都是经由他内心反思并认同的,所以教学目标充满着一种理性色彩。
语言的有效性形成交往的理性
教学的完成需要通过语言交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语言素养,那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然而,老师的语言除了感情投入之外,更需要理性的介入。如果一个老师光是充满激情地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而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与“教育性”这些标准,那么通过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肯定不会高。
不过,我欣喜地发现,张老师通过语言和学生交往时做到了。
我们随意撷取张老师教学“创造”一词时所用的语言: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拿起书。
从后面“读成连环画”那个环节中学生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围绕“创造”这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的意义,的确非常有效。比“你从课文的哪里读出了盘古的伟大”这样的教学语言要有效得多。张老师的教学语言由于是清晰、简明和可理解的,比如“创为什么要用“立刀旁”,所以是“可领会”的;由于关于创用立刀旁与造用走之底的知识陈述是已经得到文字学的验证的,而不是张教师信口说出的,所以是“真实”的;由于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由偏旁思意义之后,一语道破理解“创造”一词的真正意图,即理解盘古是怎样去创造美丽宇宙的,因此老师的教学语言在道德上是具有“真诚性”的;由于张老师在交往中选择了这样的.语言——“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这样的语言很好地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方向,并且引发了学生好奇心,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界。因此,老师的用语具有“正确性”,同时这句话又具有“教育性”。由此看来,张老师的交往用语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老师的交往都能够这样有意识地以这五个标准作为思想前提,那么老师的交往语言将为孩子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意向的达成
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传递、呈现就至关重要了。
张老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成四“读”——读成一句话、读成连环画、读出真感受、读出真问题。
先来看“读成连环画”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投影显示的句式略),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时,老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这样说——
生1: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5:他的脚指头,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迟疑地)大大的山洞。
生7: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个指头,变成了珍贵的民族饰品。
生9: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10:他的牙齿变成了美丽的星座。
孩子们在这个句式指导下的想像性言说中,他们言说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结晶”说明他们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这种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这不是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吗?
本课张老师又在想像朗读、对盘古诉说心理话、抓要点复述等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教好地实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看来,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合适的、合理的“工具”,并且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种“工具”充分地展现了理性。
教育的欢愉在于“儿童就是目的”
张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魅力,同时也足以说明这次教学有多成功。他的教学已经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价值理想接近了。
人生的价值理想是多样的,上面的这一价值不是核心理想,而自由才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自由是实现人生其他价值的基础,不能为了实现发展儿童语文素养这一价值,就牺牲儿童的自由。
自由是德性的基础。牺牲自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不符合教学的伦理性。因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伦理性的标准。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的。如果我们已经确立好了思考的终点,比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如果我们已经给出了言说的模式,比如“他的(),变成了()的()”;如果我们的交流态度只能是唯一的,比如生读“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时,读得没有感动人时,老师便指出: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那么,此情此境中学生能算比较自由吗?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意味着在教学目的上,儿童作为人的位置最高,而不是发展语文素养的为最高位置。其实,发展语文素养是为了儿童,假如为了发展语文素养,就不顾儿童的生存状态,不以儿童为指归,那么发展出来的语文素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伦理性、德性、自由,常常没有教学的意向性、交往性等特征被那样受重视,自然,它也就会成为不容易被理解和实现的一个特征了。正是因为这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实现教学的伦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假若你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就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4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 “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5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的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生动,富有想象力。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3、4两个重点段落,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朗读、想象及表达的过程中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在导入课文时,我用了几张图片,都是学生熟悉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有:孙悟空、小哪吒、葫芦兄弟、嫦娥奔月,它们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找出中心句,培养概括能力
由于课文脉络清晰,内容层次分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最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是怎样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
三、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为了使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我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以此来让学生想象、体会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引到学生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四、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教学第4自然段,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其他部位变成了什么?
五、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如: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去感悟盘古开天地的艰辛和无私的.献身精神。
六、在不足中成长
这节课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完善,如在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想象盘古的身体还有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写后,没有给更多孩子展示的机会;在引导学生说:学习了课文,你想对盘古说什么?应该让他们写下来,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有进一步的提高。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6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一)播放动画短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5.初步理解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创造”的意思,指导书写“创造”。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围绕“创造”质疑。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有思考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梳理,板书于黑板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去解决;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解答。
三、顺学而导,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一)解决“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的问题。
1.提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混沌”的意思。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解释。
(二)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按学生找到的顺序,依次教学相关的段落。
2.读中品词析句,感受盘古的精神与表达的精妙。
(1)学生汇报交流,相机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拎”与“抡”的不同,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开天辟地)
(3)引导学生在读懂第三段的基础上,也用成语概括段意。(板书:顶天立地)
3.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感受神奇和美丽。
(1)学生自读,找到自然段的中心句,体会中心句的作用。
(2)边读边画出盘古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变化的神奇。
(3)指导朗读,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画面,感受宇宙的美丽。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飘动的云”“奔流不息的江河”等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美丽。
(4)拓展想象,丰富美丽。
①师:盘古的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
盘古的(),变成了()的()。
学情预设与教学策略: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想象要合理、丰富。
(5)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盘古创造的宇宙的美丽。
三、回归整体,升化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盘古是怎样创造的,明晰“创造”的含义。
(二)朗读、品味中心句。
(三)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把这个神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对每一次挫折,永不放弃。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7
比如说“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课文中没交代有多长时间,一般学生也并不能从这里体会他的辛苦和坚持。为了体会盘古的力量,我在这个环节是引导那个读书的学生,“此刻,你头顶的是整个天空啊!脚下分开的是整片大地啊!”学生立刻领会了,再读时明显强调了力量。盘古顶天立地的漫长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反问学生:盘古顶天立地有多长时间?100年?10000年?100万年?学生这么一问,反应过来了——不知过了多少年。用后文中的证据反驳了我的假设,自己体会到时间的漫长和艰难。再进行读句,果然是效果出色。
另外一个设计当时也存在争议,因为我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盘古的高度。我当时是这样设计的:在盘古的顶天立地之下,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1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10000天过去?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升高多少丈?地下沉多少丈?学生回答的是:100丈。10000丈。不知有多少丈。很多人都被这时的高度推进弄得莫名其妙。马上,我问学生:当盘古就在眼前,仰望盘古,看得清全貌吗?学生达到:太高了,看不到。再追问他受得了这漫长的'辛苦吗?前面的种种铺垫在这一刻迎刃而解。用高度推进让学生明白这是太过于艰巨的任务,身为神的盘古也有支撑不住的时候,所以他积劳成疾的倒下了。
通过这次备课,我充分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节课的轻松表象背后,包含了整个年级的多少思考、探索、劳动与付出。很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和未展现的方面都有我们整个集体的智慧与劳动,这是一节锤炼出来的课。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8
课文《盘古开天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早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没学课文之前已经偷偷读这个神话故事了。瞧瞧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生学了些什么吧。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身万物”这一段后,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头发变成了( ),骨骼变成了( ),牙齿变成了( )。”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二、整合教材,合理学习
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八个成语一起调上来一并上了,结果显示,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练习四的八个成语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劈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我又有进一步发现,其实将这八个成语连起来讲一段话,就是课文《开天辟地》的主要内容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这八个成语,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挖掘文本,回归语文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课非常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目标。
《盘古开天地》一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上完本课,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有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充分感悟到盘古造福人类的无私、伟大。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9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事一次汇报课,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在讲这一节课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些其他优秀教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我从中选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这也是一种学习,毕竟我才刚刚开始从事这个职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可是上完这节课,觉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课后我向其他老师询问我上课的一些情况,上课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普通话很烂,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常常给我纠正一些字的读音,可是不知怎么的,说着说着一些方言就出来的,可能是习惯问题吧,但是我会慢慢改正的,毕竟作为一名老师,普通话还是比较重要的。
上课过程中在提问题的时候,语言的衔接有很大问题,在突然之间就把问题提出来,给学生有一种跳跃感。而且上课提问的方式有点啰嗦,一个问题总是会问很多遍,这个问题许老师曾对我说过,我今后会改正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这节课的'重点把握的还不是很好,对于《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重点主要在盘古倒下后,其身体的那些变化,可是由于前面的时间花的相对多一点,后面的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去带领学生去感悟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神奇变化,最后只能草草了事。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其他的缺点,,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但我认为我在上面讲的几个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向其他老师学习的。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
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时,我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有的`说;“盘古的手指指甲变成了雪花。”有的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从高处往下流的瀑布。……等等。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看着画面复述课文,还让他们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我还建议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话故事,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这节课,我觉得也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如课件作用、教师范读等,但可能我朗读基调把握得不够好,学生朗读还不够精彩。神奇的感觉读得不够。还有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对句式“盘古的身体部分变成了怎么样的什么?“渗透不够,且前后事物的联系渗透不够,后面学生的想象虽然不错,但是有些同学只说出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什么,有些同学想象就不够合理。下次教学我就要注意到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1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我用的是几首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兄弟》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创造性地使用动画片音乐,起到引起共鸣、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太阳。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柔软苍翠的柳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随风飘舞的柳枝。
生4: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
师:神奇的想象,生动的表达!
生5:他的牙齿,变成了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黑漆漆的大山洞。
生7: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8:他的肌肤,变成了广阔无边的草原。
生9:盘古的耳朵变成了起伏的山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密的丛林…..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
生齐说:讲不完。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同桌接读、师生接读、男女接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将身体的部位、以及变成什么鲜明呈现出来。而且这一部分有许多偏正结构的短语。如:飘动的云 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 ,以次方式朗读还可以突出要积累的好词佳句。
五、在遗憾中成长
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方法,比如范读,男女赛读,抽读,但是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朗读,个人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对有些环节的处理还欠考虑,如“盘古的身体化作宇宙万物”一段,我将男女师三者合作起来读,效果不太理想,不如紧接前面的同桌互相练习,直接进行男女生对读,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获了这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2
《盘古开天地》是鲁人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这一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品读第四部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一物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也是有法可循的,应该是合理的。为下面学生的练笔——想象“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做了一个铺垫,暗示了想象的思路。从学生后来的'发言来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这一设计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想象既大胆又合理,而且情感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谈对盘古精神的体会时,我没想到学生会谈的那样动情,那样到位,那样美!看的出来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复述是中年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语文技能。对于初次接触复述的学生,如何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本篇课文的复述呢?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是下了功夫。应该说我所设计的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为最后的复述做铺垫的,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对重点词语的关注;对最能展现学生自由精神的模仿想象等,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结果表明:学生在第一轮“对照板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中就很好的完成了复述任务,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课前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只布置学生把课文读两遍,我就是想做个实验:看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到底怎样,看我这样设计效果如何。最后,我把板书的内容擦掉,学生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对照图片,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应该说,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实现了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我觉的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本节课不尽人意之处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照图片联系复述课文。怎么说呢?我原来的设计意图是在这一环节配上音乐,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可是由于时间仓促,前一天也没接到讲课的通知,所以没有音乐,只有5个学生干巴巴的复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一直集中,显的统筹不够合理。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3
《盘古开天地》一文,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升华中心,总结延伸”这一部分,说实话花了好些心思。敢于挑战、勇于牺牲、勤于创造的'盘古形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更何况是对孩子?这样好的人文教材,怎样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试图将这些人文精神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之中,是点滴渗透而不是集中轰炸。最后,孩子们对于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体会,但自我感觉还是老师的主导略显强势,“润物细无声”我向往那么一种境界。关于这一环节的处理,自认为理念要坚持,方式需斟酌。资料的补充几乎没有展示,甚至还极不民主地霸占了孩子们的下课时间,无论是从生本理念的角度看,还是抛除一切理念,单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来看,都是失败的。通过资料的补充,一方面能让孩子们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自我消化总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为孩子们的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们跳出课本,看到更为开阔的世界。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4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抓住“抡”“劈”这两个动词,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学学这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四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我让学生猜想天地分开之前的模样;让学生想象轻而清、重而浊的`会是些什么东西。
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我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也都说得比较生动。最后说说自已对盘古的印象,有的学生说他很伟大,很善良,为了宇宙牺牲了自已,还有的同学说他很勇敢能支起天,学生边说我边指导,并分别读了相关的段落,复述是中年级很重要的一个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这篇课文比较适合训练学生复述,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课后我组织部分学生讲了自已知道的神话故事,没想到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分别讲了《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弈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特别强,要让学生感受到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只有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给孩子们朗读消化课文的时间太少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首先请了一个同学来朗读,让学生听并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接着讲解顶天蹬地的动作时,我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虽然教学流畅,但有点流于形式同学们有种被赶着走的感觉。整段课文没有齐读。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只采用了全班齐读一种朗读方式,这一段有许多优美的词组,应该要多读而且读的方式要多样,通过美读感受才会深刻。
整节课虽有设计朗读,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5-23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优秀01-16
[荐]《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7-07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经典】05-29
小学课件《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04-07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03-17
语文教学反思《盘古开天地》03-19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03-06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15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