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线段》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线段》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可以说它是一节概念性的课,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进一步认识线段,过渡到学习射线进而总结射线的特点,再到认识直线和直线的特点,最后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射线自然过渡到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培养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角的形成教学中,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去画,来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只注重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我只要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从而忽视了一些弱势群体,课堂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一些活跃分子。
4.对学生提问的语言还不够精练。比如:让学生在一分钟内从一点出发画射线。时间到了有的学生只画了十五条,这时老师应该问:如果我还给你时间,你还能继续画吗?能画多少条?对学生提问后,教师还应该用归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比如:直线、射线和角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从有无端点、有无延伸方面进行归纳。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可引导学生从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方面总结。
5.对学生放得不够开,总是怕学生不会说,很快地把答案端出来。问题提出后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多说,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线段》教学反思2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习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习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线段》教学反思3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线段》教学反思4
本节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解而是设计了以下过程:
1、讲解垂直平分线尺规画图的方法开始,然后让学生探究理论依据;
2、练习画垂直平分线,然后动手测量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进而得到性质;
3、还是利用尺规作图,让学生找到画图最关键是保证半径相等,也就是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根据理论依据得到点在线段平分线上的.判定方法。同时解决证明直线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要同时证明两点都在垂直平分线上。
通过做练习来看整体效果较好。
《线段》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线段》教学反思6
《线段、射线、直线》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册平行与垂直知识的基础。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直观形象地引入线段、射线和直线,并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我把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了解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是认识射线和直线,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及表示方法。难点是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建立空间观念。
一、把准起点,促进发展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线,并对线段与直线有一定的认识,虽然四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本课教学的线段、射线、直线都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所以对于三线的教学我从已知的线段入手,再到射线、直线,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学生易于接受。学后进而通过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也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参与实践,加深理解
作为概念教学课,我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通过操作,让学生对自己原先的猜想进行了一次验证,也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还有最后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副图画,这里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更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和培养。
三、直观教学,简洁明了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洁、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本节课中,射线和直线这两个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无限长”的表象。这样,通过交互技术实现数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概念的涵义与区别。
四、充分感知,发挥想象
这部分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想象直线和射线的样子,通过想象来充分理解“无限长”的含义,使学生对射线和直线的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看到的表象上,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二维空间发展。
五、联系生活,寻找原形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虽然射线、直线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它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型”,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等。
六、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经历的想象的过程,但是在教师任务驱使下的想象总显得被动了些。
2、在教学射线这一概念时,关键词找的不够严谨,没有强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的设计中缺少了字母表示法,有待完善。
3、对教材的钻研方面,自己还停留在要教什么这个层面上。仅仅是围绕要教的内容逐个设计教学环节,并未预想其轻重。所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就呈现那种无节奏感的状态,还得努力。
4、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出现分歧时,没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学习,错失了良机。
《线段》教学反思7
线段垂直平分线在几何作图、证明、计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推证线段相等的重要途经,它的逆定理常常用来推证一条直线是一条线段的的垂线或一点是一条线段的中点。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如何导入新课,引出定理以及证明进行了探索。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先让学生做一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在MN上取一点P,让学生量出PA、PB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个人量得的这两个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PA=PB。然后再让学生取一点试一试,这两个长度也相等,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作图、观察、量一量再得出结论。从而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证明性质定理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探索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动脑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果有两点到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点应在什么样的直线上?由条件得出这样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两个定理使学生再进一步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逆定理来证,避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两个定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完成两个例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最后总结点O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线段》教学反思8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线段》教学反思9
回顾那节课,又重新看了一遍课件,我感觉我的设计不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算是成功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留有缺憾!
我觉的最成功的地方是:游戏的引入及结束。新课的引入往往会决定整节课的情绪,新课的引入也是我每次听课的一个关注点,也从老师们那里偷了很多师,这节课我抓住七年级学生求知欲望高和好胜心强、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猜谜游戏,加以动画的渲染,更能马上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这节课的主题以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情绪,重而化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束部分,我从实际出发,采用了“砸金蛋,拿奖品”这么一个比较生活化的一个活动,一方面可以把这节课的气氛推上高潮,另一方面,通过奖品的刺激学生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对砸到的题目的.思考中去,重而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愉快、高效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有利有弊,让我对这个环节中奖品的设置发放以带来的弊端,不得不加以思考。
在教学设计上我觉的还算比较合理的,从猜谜的引入,到学生的画图,从画图的过程中领悟线段,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对三条线的重新认识后,我给出了表示方法的学习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特别是在概念学习后的考一考我觉的这个题对重点的突出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3).线段AO,射线AO和直线AO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表示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再次领悟三线之间的一个联系,但是在处理中由于我的话偏多,耽误了时间以至于,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给与学生太多的思考及回答时间而一笔带过了。之后我又通过一起探究这么个活动引出直线的性质以及应用,在结束了全部知识的传授后,我设置了“砸金蛋,拿奖品”这么个游戏环节在其中六个题目的讲解中完成四类题型的熟悉,1、找三线。2、作图,过点画三线。3、直线性质的应用4、射线的判断,可惜还是时间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作图这个题目没有抽到。
上完了整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有感:就是还存在对学生的不放心,每一个知识点我都想面面俱到,以导致这节课我都感觉在赶时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完了这堂课后,我对于自己的业务素质也有了更清的认识,上好一堂课任重且道远。
《线段》教学反思10
“线段、直线、射线”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
1、重点学习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
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
3、探究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
在教学上,我首先把学习重点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段的教学上,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从而在理解线段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的教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活动中先尝试自己想,和同学说一说,加深理解,然后再做填表格,巩固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整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比较紧,个别地方讲得比较仓促和不到位,一些机动的拓展题目没有呈现。
《线段》教学反思11
《线段》教学反思进行《线段》教学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发现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孩子们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它们,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线段作为几何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如果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于是,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初步认识线段环节,先让学生思考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从而引出从小丁丁家到学校有三条路线,让学生对于三条不同的路线进行选择,了解线段的样子,两条是弯曲的,一条是直的,再出示相对应的图片,让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线段的两个基本特点,即线段有两个端点,中间是一条直的线。通过直观的教学,体会“线段是直的”,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在练习一部分,我运用手势动作作为判断的形式,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练习时,引导同学们根据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判断哪些编号的图形是线段,再次强化线段是直的,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而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动手操作环节,既丰富了同学们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十分有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不同的教授形式,如直接教授线段两旁的两根小竖线叫做端点;部分知识点是直接教授,部分内容则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如通过让学生画线段,量线段的自主练习来巩固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课上,同学们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尤为活跃。但是这堂课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1、语言表述还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说“有两个端点,中间是一条直的线,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线段”。当学生讲出“线段可以度量”这一特点时,我没有准确地回答同学,这是我们之后要讲的内容。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在把握教学重点上有所偏差。
3、完成纸上练习后,可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练习,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应充分运用投影仪。在画线段部分,由于我没有在投影上加以演示,而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线段时,只是我对线段长度进行了检验,这样无法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画线段的方法。听了其他教师课后的总结,我调整为让同学把线段画在练习纸上,然后放置于投影下,以便让同学们和我一起检验所画线段的长度。
5、在强调数学语言“因为······所以······”的表述中,要让同学们了解为什么在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用“因为······所以······”的表述来完整回答问题。我希望通过对这堂课的分析和反思,让自己在下一次进行教授同样内容时,有更大的进步。
《线段》教学反思12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习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平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线段》教学反思13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1)直直的。
(2)有2个端点。
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线段》教学反思14
一、构建崭新的交互环境,师生互动性更强
本节课我采用了电子白板授课,改变了以往PPT课件授课模式,PPT课件的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伴随着一步步的点击,投影出幻灯片,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很受局限。通过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操作课件可以直接在触屏上进行,例如: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避免了在讲台与黑板之间来回走动过程中分散学生注意力。白板教学环境下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师生之间的交流更直接,例如:探究新知2中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方法,而不会出现黑板不够用的状况。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人与课件之间的交流。同时,白板课件每个页面中的素材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
二、建立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进行创设情境中,我没有采用课本上的形式,而是改用七年级学习过的建水电站问题,即将水电站建在何处到在河同一侧的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在学生回忆并解决后将问题变为“建在何处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死板的套入教学内容,不但符合学生的元认知结构,还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且题目设计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形成自我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的主导性
在这一节中,所介绍的定理实际是在七年级曾经探索过的命题,如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当时采用的方法是折纸法,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我们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强化和渗透,例如:归纳法、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创新性的使用教材
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我没有直接采用课本中的方法,而是在教学设计时引入分类思想,从两个方面进行证明:(1)当点P在线段AB 上,即点P与垂足重合时,显然点P是线段的中点,因此有PA=PB;(2)当点P不在线段AB上,同教材中的证明,分两种情况考虑这个定理的证明。还有在逆定理的说理过程中,课本上没有给出证明,我也引入了分类思想,分两种情况证明:(1)如果点P满足PA=PB,且在线段AB上,那么,点P显然是线段AB的中点,而线段的中点自然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如果点P不在线段AB上,且满足PA=PB。让学生探究和展示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五、实际教学效果:
在实现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较好的参与意识 和求知欲望,同时能够跟随着老师的提问而不断的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探究2的方法的多样性上,学生能积极探究 ,在电子白板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成果;在尺规作图上,学生能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通过巩固达标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线段》教学反思15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线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线段教学反思06-08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9-17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04-16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11-01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10-20
线段教学反思15篇01-04
认识线段数学教学反思12-17
《射线、线段、直线》数学教学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