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反思1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的多种技法单纯*临摹,出示教师范作,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能积累许多素材。但是,长期以往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儿童画的公式化。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而美育就是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要造就一批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下“独创”的种子。
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我认为首先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许多奇特而有趣的想法。如本课先安排同学分组进行想象,利用5分钟进行知识抢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表现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其次,运用各种学科的优点,融会贯通,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要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利用,那会使你的课完美得多。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运用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恐惧和自卑,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胸,尽情地用夸张变形的涂抹表现心中的思想,这是纯粹心灵的流露,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前提。
《画》教学反思2
本课是色彩系列课,三原色中的红色的画,目标是认识三原色,感受红色带给人的美感,会用红色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本课是造型,表现为主的教学领域,不能上成单纯的色彩知识课,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三原色使画面产生的美感。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感知能力,引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回忆,画面感受,教师示范讲解的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对红色的画进行感受理解,并学习色彩表现,从而提高学生色彩造型的能力,对色彩画产生兴趣。
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在设计时采用了谈话法、观察探究法,课件展示法、演示讲解法等方法。因为技术性比较强,而且学生是初次尝试用水粉来进行绘画创造,所以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演示来与学生探讨色彩的秘密和色彩造型的表现技法。第一次演示为了解决三原色的`定义,并调配出有红色倾向的色阶;第二次演示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即如何画红色的画。这两次演示也为了打消学生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如何调色用色彩明暗反差表现画面层次的难题。从绘画情况看,确实达到了目的。
不足:演示讲授时间稍长,给学生绘画的时间就有些局促,因此在高效上,还需研究教材,设计紧凑而有效地环节,以达到高效。
我启发学生,我们通常在什么样的场面用到红色?为什么呢?红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教材中喜庆的场面使学生瞬间融入到那热烈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红色是中国人传统喜庆的颜色和所蕴含的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的寓意。接着又让学生欣赏感受绘画大师的作品,进一步感受红色的色彩美感,树立生活美术的理念。
《画》教学反思3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画》教学反思4
《我的画》是人教版第一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课,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处在极为幼稚的阶段,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缺陷,如:说话不完整,缺乏条理性,词不达意,带有重复等等。甚至于口语交际课中,有的孩子只管自己说,不去听别人的,有的学生一言不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改变这些现象,让学生真正达到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目标呢?我认为要为低段的孩子架起一座座交际的桥梁,搭好平台。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愿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个学生饶有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
二、指导交际方法,让学生能说
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之所以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说,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参照系,孩子们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先是看对话表演,初步感受交际要求──用“红颜料”来归纳交际时的要点──生生互动在实践中将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有依可行,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应用,并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一步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形成互动氛围,让学生乐说
口语交际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语言上的接触交流,只有形成了互动氛围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尽量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采用多种互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实践于口语交际之中,都力求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全员参加,把"面向全体"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画》教学反思5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们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决定先好好把握教材,相信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只要抓准了教材,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以下几点是我对自己课堂的总结: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无所顾虑地思考问题,是我课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我决定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胡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的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精彩的回答,惟妙惟肖的表演,久举不愿放下的小手和一个个盛满“思考”之水的小脑瓜,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也为整节课堂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这篇课文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因此还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只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理解爸爸说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对爸爸说的这段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感受。朗读、感悟后,链接生活,我说:老师昨天穿的新裙子不小心被钩破了一个洞,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让坏事变好事吗?此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帮我出谋划策。有的说,可以在钩破的地方绣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说可以从不要穿的旧衣服上剪一朵花下来粘在上面;有的说可以在上面绣一只采蜜的蝴蝶。我微笑着点头表示赞许,并对他们的建议表示感谢。这群孩子已经真正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从多角度来考虑问题了,我感到很欣慰。接下来,我又进一步对说话内容进行拓展,问:在平时生活中,你还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孩子们思如泉涌,各抒己见,把教学推向高潮。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受到了局限,无法打开。
《画》教学反思6
用颜料印画小手,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考虑到这是幼儿第一次体验玩色活动,因此我将本次活动在目标的定位为:1.初步了解手印画的技巧,学习印画自己的手。2.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
活动开展的过程跟设计时有一定的出入,活动中的操作环节,我没有请幼儿进行分组操作,而是请幼儿逐一在老师的引导下来尝试印画,通过手把手的逐一指导来巩固印画中卷衣袖、蘸颜料、抖颜料以及印画的技巧。虽然存在着一个幼儿在操作,其余幼儿在观看的现象,也少了幼儿自主探索、发现的乐趣,但是我想对于初次接触此类活动的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操作常规要比单纯的掌握手印画的'技巧来得重要。从活动效果来看,今天的活动中,他们不但掌握了手印画的基本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玩色游戏的规则,这就为以后的玩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活动中我使用的是红、黄、蓝三个基础颜色的纯色颜料,因此在印画小手环节,我又随机引导幼儿说说:“我喜欢**颜色和**颜色。”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不但巩固了对红、黄、蓝这三种颜色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幼儿还合作完成了手印画“大树”,树上每增加一个手印,孩子们便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最后我们一起将大树贴上主题墙,孩子们站在树下,找找“我的手、你的手”,感叹手印画的神奇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当然,活动中还有较多不足,如:当孩子印画出不同形状的手印时,作为老师还可以用语言引导来提示幼儿大胆地进行想象,如:“哇,这个手掌真像一棵大树的树枝!”“这个手掌像什么?”并可尝试根据幼儿的想象进行添画,相信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对于玩色活动的兴趣,能让孩子在艺术活动中获得更多元的发展。
《画》教学反思7
第一次公开课,我紧张万分。从选课开始,我就拿不定主意,也许我没什么特长的缘故吧。最近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只要有笔有纸的地方总能看到宝宝们的作品,虽然很多时候看不懂其中的
第一次公开课,我紧张万分。从选课开始,我就拿不定主意,也许我没什么特长的缘故吧。最近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只要有笔有纸的地方总能看到宝宝们的作品,虽然很多时候看不懂其中的内容,但宝宝们能大胆的画,加上小托班幼儿比较适合画装饰画,所以我选择用蔬菜拓印来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乐于孩子们接受。
我开始我的准备工作,找资料、写教案、改教案、准备教具。忙乱中迎来了开课的那一天,快到时间了,我感觉心都要跳出来。我以谈话方式导入课题,出示贴着笑脸的蔬菜宝宝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地过度到蔬菜有一个画画的本领。再从示范讲解到幼儿作画,各环节紧紧相扣,孩子们也十分配合。我很感谢我的宝贝们。
我还要感谢帮我修改教案、准备资料以及参加听课、评课的老师们。通过这个活动,我知道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整个活动我一直站着说话,在出示蔬菜宝宝的时候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动作不够夸张,缺少点神秘感;在示范讲解的时候语言不够精练,听上去有点杂,还应注意讲课时尽量不要停顿。由于材料准备得较充分,在提到想换种颜料的时候应在抹布上擦一擦,这样有点误导了,因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如果不说效果可能更好点。讲解完后我应该请一个能干的宝宝作一下示范,这样孩子应该更易接受。最后环节我可以直接拿起幼儿的作品供孩子们欣赏,中间敲了一下小铃再去欣赏作品似乎有点乱。
这次活动给孩子们增添了不少乐趣,也让我在不断地反思中找到差距,我要不懈地努力,向各位老师请教,不断优化我的教学策略,提高我活动中的驾驭能力。
《画》教学反思8
口语交际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根据三个维度和《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其中,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能说清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是本次口语交际的重难点。
为了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起来更容易主动参与,积极学习。所以,我充分运用语文书上的彩图,利用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画面很快吸引住学生,体现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采用激励式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即学习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二、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要进行口语交际,首先就要明确要求。但一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是从模仿老师开始进行口语交际的.。所以,我首先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合作者,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画,并随机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这样就让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引导台上台下的孩子进行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我紧接着就请了两位小画家再来介绍自己的画。因为有了老师的示范,他们开始有目的性地进行着口语交际。这时候,我主动站在台上的孩子旁边,有针对性地帮助全体学生继续围绕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有问有答,为下面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激情促说,双向互动
老师的激励,孩子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还想上台介绍。我顺势推出安排的小组内互相讲、互相评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互动起来,要求小朋友们先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内的伙伴们,同时,如果别人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问题,小画家要一一解答。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交际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从而达到本课“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目的。我还请每个小组自行选一名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让每个孩子小组内充分说的基础上,请每组的代表上台来介绍自己的画,同时,他们还要解答班上其他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这样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极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安排学生自由地看看别人的画、评评别人的画,就是鼓励孩子扩大口语交际范围,让他们的自主性更强。
《画》教学反思9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画》这首古诗的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在朗读中感知、感悟与品味,《画》教学反思。下面将我在《画》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读一读,初步感知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教学反思《《画》教学反思》。
2、做一做,感悟诗境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画》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课文,不仅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实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他通过玲玲妙笔生花的画画过程,来告诉我们其实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还是有解决的方法,还是能够把他变好的。他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但是由于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案不够熟悉,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教学不够扎实,知识点没有落实。
1、在进行“玲”字的教学时,字音没有落实。“玲玲”应该读轻声,后鼻音,也没有进行指导,只是一读而过,不够扎实。在进行“玲”字的拓展时,“领、零、铃、岭……”等字是以字的形式出现,而不是词的形式,这对学生来说印象不够深刻。在进行积累读的时候也出现了字音读不准的情况。如果说此时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对学生的印象应该比较深刻,也有利于学生对形近字的积累。
2、在进行词语检查时,对难读字音及多音字落实不够到位。我的词句检查是分两步走的,第一部是词语。但在ppt出示词语时,我给生字全部注上了拼音,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已经没有必要,只需要将重点字音予以指导标注即可,但我只是一带而过,并未重点指出。比如说“催促”两个都是平舌音,学生在读的时候已经出现问题,但我并没有领着全班将其落实,只是稍加纠正,这是不够的。其次是对多音字“脏”的教学,也不够落实,还是PPT的问题,没有以词语的形式出现。而形近字“叭”和“趴”进行比较教学时没有将他们的意思与偏旁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学不够到位,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知识点难以掌握。
二、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1、指导第一小节朗读时,叫了几个学生读,但这几个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将玲玲满意的心情读出来。而我并没有进行示范或指正,只是草草带过,可以说指导不到位。如果在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情况教师进行一下范读,突出重音,学生再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有效果,而不是走过场。语文学习最忌走过场,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教学。
2、除了第一小节朗读指导不到位外,对第四小节、第八小结的朗读指导都是有所欠缺,不够到位的。第四小节因为玲玲的着急、伤心“哇地哭了起来”这种伤心、着急的心情学生没能很好地读出来。第八小节中“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这句话中玲玲失而复得的高兴心情都没能指导到位。其实知道不到位的原因就在于我着急将课文上下去,不肯花时间在学生的朗读指导上。为上课而上课,还是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这是新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不例外。只有真正脱离了教案,做到位学生而上课才能真正地上好课。只有做到认真、扎实才会有进步。不光是我会进步,学生也同样会进步。
三、对学生的点评不够准确,评价语不够恰当。
1、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不到位。朗读不好,不好在哪里没有明确点出来,这样的评价是不利于学生朗读的进步,也会造成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比如说在进行第四小节的朗读评价时,一个学生读得并不好,没有将玲玲伤心着急的心情读出来,我只是说:“你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的点评是不负责任的,不错不错在哪里,如果还有提升的空间,那么又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2、同样如此,在最后的总结,讲故事的环节,我的点评也同样不到。学生在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时,语言不够简洁,出现了读课文的情况。我对他的评价是“讲得不够简洁,能不能再简短点”。但是什么地方应该简短,什么地方说得太多了没有明确指出,这对下一个学生的概括没能起到任何帮助。所以下一个学生在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时,仍然犯了跟第一个学生一样的错误,概括不简洁。这就是我的点评不到位、不准确造成的。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辨别能力、自我感知能力还不强,所以需要老师的点播。如果教师的点播不准确到位,是不利于学生的改进的。
3、点评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太普通,这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仍需锻炼。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通过这些反思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在以后在教学中尽量不出现相同的错误,慢慢进步,上出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画》教学反思11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利用儿歌《插秧》,这个现象对于现在孩子是一个农民伯伯比较遥远的劳动。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上下、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运用镜子照一照,知道水田变成了大镜子。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
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 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画》教学反思12
《蔬菜印画》是一节很特别的美术课,对于幼儿是一种新体验,将单调的图画进化成印画。我将活动的目标定为引导幼儿感知几种常见蔬菜切面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不同,养成良好的印画习惯,感受印画的乐趣。整个活动我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首先,第一个引题环节,我出示事先准备的印画,第一次看见印画的孩子们觉得很漂亮,也觉得很奇怪,因为那些花与画的.一样,可是这个小人物虽然形象,但还是有点不规正的。于是,小朋友们更感兴趣了。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便请幼儿猜猜老师是用什么画的。然后出示各类蔬菜,请幼儿认知菜名。经过一些讲解,幼儿便得知蔬菜还有印画的本领。这个环节可能有点啰嗦,但我发现效果很好。在探索中发现并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想象能力,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第二个讲解示范环节,发现对于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细节考虑不周全。在讲解如何印画时,我强调了拿起蔬菜印章后在盆子的边上靠一靠,让颜料沥干。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却有部分孩子不会做。如果在示范的时候能够引导孩子跟着一起练一练这个动作,说说口令,如:蘸一蘸,靠一靠,再印一印。可能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当然也可能是孩子过于兴奋,急于印画,而忽略了这一步,导致画面滴到了颜料。而对于突发事件,很自然的过度了,正好刚画好的画竖起来时,发现有水往下滴,就提醒孩子们自己操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三个幼儿操作环节,在很多个孩子操作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在材料准备方面欠缺考虑。刚刚升入中班的孩子,对于颜料的特性、运用并不那么熟知,常会出现到处撒的情况,而教师完全可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调好的颜料盒中垫上餐巾纸或者棉花就可以了。
另外,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印画时习惯将图案排成一排,这样对于整幅画的效果是有影响的。孩子对于如何对画面进行布局还不清楚,当然,在发现这一现象后,我也适当提醒他们,找空的地方印,尽量不要让图案排得那么整齐,这也是我在讲解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本来我计划走动式印画,但是考虑到可能会很乱,就进行了合作式作画。但是在印画过程中,发现很多小朋友想用别组的印章来印画。如果按照走动式,也许既不影响他们的合作性,又扩大了他们的想象思维,有更多富有想象的作品。
这次的活动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印画,使他们对用蔬菜印画有了奇特的感受,虽然孩子们对各种材料能创作出的作品效果不是很得心应手,但却激起了孩子们的创作愿望,我相信在下一次此类活动中,孩子们会更加丰富自己的创作,表现出更完美的创造力。
《画》教学反思13
装饰画在生活中用的也不少,可能我们不会注意,更别说学生,所以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丁绍光的'那幅《乐园之梦》换上的女人与实际中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很快发现身体、胳膊、脖子比实际中的长,我接着问:那作者这样画给你什么感觉?一帮住学生了解装饰画夸张、变性和注重装饰性的特点。接着在引导学生分析李永平的《凤》与你见过的“凤”有什么不同?很明显是“简单”。第11页上的学生作品用了哪些对比色?对比色之间有用了什么色?由此让学生了解装饰画的另一个特点:简洁。以及如何让色彩和谐统一。通过欣赏你想以什么题材进行装饰画创作?引导学生创作。
总的来说:我感觉引导的还可以但学生创作是个难点,主要是没有突出装饰性。以后还学探讨教学方法。
《画》教学反思14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
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画》教学反思15
今天讲了第十五课《苏珊的画》,这篇课文讲了苏珊参加比赛的画被弄上了色斑,在爸爸的鼓励下,她把这块色斑画成了一只卧在楼梯上的小狗,第二天的比赛中,她的画得了第一名,从此,苏珊明白了:好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像的那么坏,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这也是本课要让学生们懂得的道理。
因为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过程时不想逐段的讲解,想用一个问题来引领学生感知理解整篇课文,在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觉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把事件的整个经过叙述出来,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答的都是叙述课文,用的话很复杂,这不是我想要的。当听到三四个学生都是这样答的时候,我就知道是自己提的问题出了毛病。我还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内容提示,孩子们学着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按着预想的环节进行回答了。看来,课堂问题的设计是很重要的,设计不当,会把学生带跑,而且会不知所以然的和老师的设想南辕北辙。
在最后延伸的部分,孩子们说不出来,一时想不到自己身边的事,应适当的安排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孩子们有话可说。
【《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教学反思04-21
画的教学反思01-26
画教学反思06-16
(精选)《画》教学反思07-06
橙色的画教学反思04-11
画角教学反思04-21
画垂线教学反思04-08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05-26
我的画教学反思12-21
《画杨桃》教学反思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