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03 18:11: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数学教学反思1

  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要解决这节课的问题有几个关键一是首先是口诀的问题;二是竖式的书写问题;还有试商的问题。

  学生虽然在二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口诀,但学生经常想不起来乘法口诀,这就导致笔算的速度减慢或者错误。在课前我做了些复习,但在教学中效果不是太明显,不是练一道题两道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计算能力要在慢慢的'练习中习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笔算除法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竖式的书写问题列竖式步骤的问题。很多学生对42÷2口算就能算出结果,也有一些学生在假期学了一点竖式除法,也会列竖式解决,但是由于不理解算理,竖式书写的格式不正确,十位和个位的数一起除,不落下来,商的位置不会写。有的干脆写完除号把口算算出的商再写出来就算完了。

  针对这种现象,我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除法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要让学生说清楚,如2写在了哪一位上?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4又是从哪得来的,它表示什么?使学生理解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2个20是40所以4也写在了十位上末尾的0可以省略。十位上的数除完再除个位,不能放在一起,这节课的内容可以放在一起,如果要再难些就不可以了,所以十位上的数一层楼房,个位上的数一层楼房,用孩子喜欢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十位除完个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而不是一起除,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另外,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一是怕耽误时间,二是怕转移注意力,我觉得学生现在对数的理解完全可以脱离小棒这个形象具体的工具,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虽没有让学生亲手摆,但我通过了课件展示分小棒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算理,算是间接的完成了数形结合吧。

  通过课后作业反应,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竖式除法的算理,能用正确的格式来书写。

  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重在培养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进行了《数据的分段整理》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因此,我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话题——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在此以前,学生不知道如何分段整理。但借助这一情景,学生感受到了分段的必要,并尝试分段,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来。让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数据。在课中,我让学生在读一读、分一分、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还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如你能一眼看出污染指数最高的.是多少?最少呢?按照这个标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怎样知道统计的对不对等等。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想办法,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办法是学生自己想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针对学生的意见适时加以引导,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丰富统计的内容,强化统计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统计知识、方法和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给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教师的教学状态不佳;教师对学生整理的方法示范不到位;课堂上的评价激励语言不够;新知告知的较多,引和导不够,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少。

  数学教学反思3

  在一段时期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几点问题:

  1、很多问题都要靠我讲他们听,我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同学们不善于挤时间,独立动手能力比较差,稍微变个题型就不知所措,问其原因,回答不会,做题没思路,一没思路就不想往下做。平时做题少,很多题型没有见过,以致于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做起题来有困难。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有些该记忆的公式没有记住、该理解的概念没有理解,尤其是立体几何基本问题的求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等,导致做题时不知该用哪个公式,还得去翻书。

  3、上课听课的效果不好。大部分同学都说,课堂上我讲的`东西极大部分能听懂,但一到自已做题就不会。其实这部分同学听懂的只是对某一道题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质的东西,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没有融入到其大脑中,不会举一反三,没有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思维没有得到升华,课下又不巩固复习,导致讲过的题型仍然不会做。

  4、现在有少数学生比较懒,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问题他知道思路后,就只知道说不动手,数学课桌子上不准备草稿纸,以致于每次考试都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得不了高分。

  数学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数学教学反思5

  在我们班有一名女生长得很可爱,平时也很活泼,在老师讲课时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对于本节课所学的新知也能理解,可是在练习时她总是东张西望。每次上数学课做题她都不能当堂完成,最多能完成5道题。所以每次做题时我总是要批评她,慢慢地我发现她在做题时不再东张西望,只是看着题发呆。这时我开始反醒自己。以一堂数学课,在做题前我对她说:“你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这节课一定能完成任务。”下课时她虽然只做完了一半的题,但我并没有批评她而是对她提出了表扬。就这样我开始以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她……。慢慢地她改掉了思想不集中的'坏习惯,当堂课的任务也能当堂完成了。

  这件事我懂得了对待学生要多些表扬、多些鼓励、多些微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坚信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充满爱意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

  数学教学反思6

  研究多年中考数学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考数学试题不会超纲、同时意味着中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最好的资料是课本。

  全面复习,打好基础,应真正回到课本中去,回到基础中去,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构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网络,其次在复习中必须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做到:搞清课本上的每一个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公理、定理、弄懂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会做课本上的每一个习题、学会对课本上题目进行演变。如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改变题目的问法。看看会得出什么结果、

  在第一轮复习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体现在重点不准,详略不当,难度偏低,对大纲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习不扎实,漏洞多,体现在:

  1)高档题,难度太大,扔掉了大块的基础知识。

  2)复习速度过快,学生心中无底。

  3)要求过松,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大量的复习资料,只布置不批改;无作业。

  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表现在:

  1)以题论题,不是以题论法,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

  2)题目无序,没有循序渐进。

  3)题目重复过多,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第一轮复习中的几点建议:

  教师必须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对中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总复习能否取得较佳的效果,j是要看教师对《大纲》、《考试说明》、《考题》理解是否深透,研究是否深入,把握是否到位,要求教师们研究大纲,吃透新大纲的精神,对于删去的内容就不要再花时间复习了,对于调整的内容按调整后的要求进行复习;k是课堂容量问题,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内容得用时间,非重点内容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少做无用功,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l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问题,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拔要害;m是看练习检测与中考是否对路,要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宜,效果良好;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n是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做综合练习题及中考模拟题,而应以课本的编排体系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这样抓纲靠本,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打歼灭战,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循序渐进地打好基础,使学生自然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

  另外,代数部分的一元二次分程,函数及其图象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几何部分的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是初中几何的主要内容,要求按大纲进行复习,适当提高,讲深讲透,讲练到位。

  数学教学反思7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看学校派发的基础教育读本时,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品味经典名著了;他们通过旅游来学习历史,通过亲子的动手实践去接触科学……”或许这样的学科课程自编进行教学我们无法开展,像常丽华老师这样的尝试在我们身边也无法看到第二个。课程的限制,五六十人的大班额,许多不需要的任务非得应付等等,我们很无奈。

  但是雷夫老师叙述的“加加看”的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却让我心中一激,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的有智慧。且我等普通者,我等在普通的数学课程里,在普通的大班额数学课堂中,都可以自然地运用,只要你用上一点心。

  书中雷夫描述道:“很遗憾,我见过太多小学老师是这样上数学课的:各位同学,请打开课本,翻到142页,上面有500道乘法,算完那以后翻到书本的最后一页,上面有500道乘法,请大家安静做题目。”现在的学生为了准备考试而忙得不可开交,对数字往往没有切实的理解。因为标准化测验对于各校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所以学生就反复练习着数学的解题方法。老师们还教学生解题“技巧”,导致学生虽然会算正确答案,却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这样,惟一的成果就是:他们的测验成绩很好,大家都很高兴。”雷夫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了当下有些老师不注重效率而花费学生大量时间的事实。他认为数学课其实是有更有效的教法的,遵循的原则是重质不重量。雷夫老师分提出:如果你是这么做的老师,你一定爱死这些孩子了,因为他们都会乖乖照做,一句抱怨都没有。但是我有个问题:如果小孩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他做500题?如果他连10题都不会算,那么要他做500题的意义在哪里?这种反复练到兴致索然的惟一真实目的,是让老师落得轻松。我就发现数学课其实有更有效的教法。无论我教的是什么技巧,我都以重质不重量的原则,出较少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因为我没把整堂课的时间拿来做基础运算,所以有时间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

  他认为教数学的第一要务是教会学生对数字的理解,要了解数字,并借此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在计算的同时,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而不仅仅是运算出正确的答案。这一点,与我们提出的关注数学学习过程,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等数学课程标准很是统一。看来真的,数学的教与学是没有国界的。只是,在我们繁忙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常常告诉学生知识怎样获得,却很少花时间教给孩子如何获得知识。雷夫老师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从学生的心中、生活中开始学习”,这样有助于理解。

  雷夫老师在教数学的过程中用了一种很有趣的方法:Buzz游戏。类同于我们常说的口语游戏:碰到我们禁止说出的某个词语或者数字或者与之相关联的词语或者数字时就说Buzz。“孩子们和我都喜欢玩Buzz,这是个10分钟长的数学练习,可以有各种变化,我每个礼拜都会和学生玩上好几次。全班起立,我随便选一个数字——假设是3好了,他们不可以把我选的数字大声说出来,在游戏过程中只要出现3,就要用Buzz这个词来代替。接着全班开始数到100,学生要依序念出下一个数字。例如,如果选3当Buzz,第一个学生会说“1”,第二个学生说“2”,第三个学生说“Buzz”,下一个学生则说“4”。下一个说数字的人是由我来指定,而不是按照顺序。这么一来,玩游戏的时候每个人都要专心注意下一个数字。以数到100为例,遇到23和73的时候都要说Buzz,因为这两个数字里面都有3。答错的.学生就坐下来,看看数到100的时候还有谁站着。这个游戏到了“30”时就变得特别刺激,因为接下来的10个数字都要用Buzz回答。”

  这种方法让我读了之后为之一震,很平常很容易的游戏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中常常使用呢?雷夫老师甚至提出了可以在各个班级里、家里的餐桌上,或是开车接送孩子们的途中进行。使用了,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乐趣和兴趣于是。呵呵,我等就没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思考“如何让孩子们爱上数学”。

  雷夫的56号教室里的数学课还例举了 “数字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卡片”。用这个来做与Buzz类似的游戏很方便又很节省时间。 “任务卡”,里面有10个数字卡片,,使用时的原则是10个数字不能重复,还用于类似于数字选择题的游戏等等。这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使思维更敏捷更迅速,真可谓让我大开眼界。

  而“心算暖身”又是雷夫老师别出心裁的一招。数字块(类似于我们低年级数学课经常运用的数学卡片)上面分别印着数字1到9,每当语法课结束时,雷夫老师就让学生把作业收起来。在他们收作业的同时,他宣布一个心算题,这么做很能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们一边听问题,一边安静地把语法作业收起来,并且把数字砖拿出来放在桌上,心算热身题的优点是让全班一同参与。解出答案时,每个学生都会选出他认为对的数字砖,高高举起。老师不提问任何人回答问题,所以没有人必须站在聚光灯下,也不会有伴随尴尬而来的恐惧。

  花的时间不多,玩起来简单,且这些个简单的小游戏帮孩子们热身,让他们开心又充满活力,学数学乐在其中。带来的欢笑、兴奋感受和思维敏捷度的训练,都是题海战所无法达到的。

  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想办法上,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让孩子们爱上。读着,想着,有些感动,“素质教育,减负提质……”在56号教室,在雷夫老师的课堂,不正体现着吗。其实这些真的不是用文件、用制度、用口号就能实现的,还是需要用心地走进“生本课堂”,实施“生本教学”。

  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在认识各国国旗的基础上,从中选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复习和巩固了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新授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所在的位置;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沿着折痕用点划线画一画图形的对称轴;

  第三个层次:给出一个长方形,不能折,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来画一画它的对称轴。通过一层一层地递进式的教学,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熟练掌握如何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今天的复习巩固环节中,我只让学生初步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特征方面的知识,而疏忽了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对称轴”这个概念知识,虽然这对后续的教学过程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为了完善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知结构,还是应该复习一下这个知识。在让学生沿着折痕用点划线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板书演示,指导如何画点划线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自己画的过程中碰壁的情况。

  数学教学反思9

  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事物息息相关,都是有联系的。知识是人类已经认识的世界,知识与世界“互映”。形象地说,知识也像一张大网,所有的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次学习的新知识只是网上的几个“结”,它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也就是不仅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源头在哪里?还要清楚这些知识会流向哪里。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上也有过这么一段观点:“源”,就是知识的源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的位置;“流”就是这一知识有哪些应用,将来要“流”向哪里。

  众所周知,教师需要一方面对知识的“源”与“流”进行梳理,即所谓的备教材;另一方面,更要清楚在学生脑海中这些知识的“源”与“流”会呈现怎样的精彩,即所谓的备学生。这是每个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需要做的功课。

  那么,学生呢?学生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做些什么呢?他们是不是也需要进行对知识“源”与“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猜想与质疑呢?下面笔者就自己这几年的实践研究,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近三年,我在“协同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小学数学绿树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其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准备学习(后面谓之备学)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既然大家都认为学生不是如一张白纸来到我们的课堂,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已有经验、个性色彩站立在课堂里的。那么,我认为,不仅教师需要备课,学生也需要备学。在我实验的初期,经常有老师问我一些问题,比如,备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提前学习?备学需要做些什么呢?

  新知识是网上的一小部分,那么学生完全有能力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系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这些都是脑中的已有的信息,完全可以在课前搜集,哪些知识与新知学习是相关的,新知中的哪些问题是感到疑惑的。搜集已知,捕捉问题,看似简单的两个步骤,其实正是学生为新知的学习进行着“网游”,这种主动的行为就是一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仅积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教师的备学生了解学情提供了极大的的支撑。

  举一个实例吧!五年级下册第一章节学习《方程》,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备学:

  1、搜集天平的知识(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2、阅读书P1—2,有哪些知识是你已经学过的?一一列举出来。

  3、阅读书本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一一列举出来。

  4、阅读范老师博客上的《关于方程的资料(1)》。

  备学中,孩子们的真实思考最可贵,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1、孩子们认为自己懂的地方有:

  陆瑶:方程这一单元,里面有一个等式是我学过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未知数。

  天奕:把一个没有余数的算式,加、减、乘、除都可以,把一个数变成“x”,这就是方程。

  李好:我发现用x表示一个未知数,是我们低年级下学期学过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可那学期学的字母是求不出来的,可这里的字母却是求出来的。

  小睿:像2+1=3、3-1=2这样的式子叫等式,其实我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认识了等式。

  萱萱:我知道有一些数量关系式可以让我们求出未知数: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积÷乘数=乘数、乘数×乘数=积、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小立:比如8+○=19,那么求○是多少,只需要用19减8,○是11,在这里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换成了x。

  我无法想象我独立备课或与其他老师集体备课是否会有这么具体生动的教学资源,反正在我课前浏览的那么多教育网站中,没有搜索到这些鲜活的内容。这些来自孩子真实的“最近学习工作区”的声音,不正是课堂教学之“源”吗!

  2、孩子们认为不懂的地方有:

  秦秦:如果x+3<100,那x是多少?

  戴戴:方程为什么含有未知数?

  小雯:x可以表示未知数,那么abc可以表示未知数吗?

  干干:方程一定要有等式才可以成立吗?范老师,我妈妈有时看到我一些难题不会,就写什么x的,我终于知道了方程。

  小雨:方程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面积问题,数量关系……

  我很欣赏小雨的问题,这正是知识之“流”呀!因为它道出了学习方程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学习它,到底用它来解决哪类问题?小雨的问题,提醒我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一定要让孩子们学完这个知识后,拥有这样的判断力,思考力。

  清儿:等式和方程有什么不同,那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炜炜:不明白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区别。

  不少孩子问这个问题,说明对于式子、等式和方程的逻辑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

  晓哲:怎样才能算出未知数?

  呵呵,小家伙们总是思维敏捷,总是透过窗户,看到更远的风景。

  小楠:方程可以有大于号、小于号吗?

  课上交流以后,相信孩子们会有正确的认识。

  小叠:有没有乘法方程式?

  通过翻阅孩子们的备学,我发现,不仅老师需要知道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学生也有能力发现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回想,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同时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备学以后的讨论更有意思:

  小璜益:方程不是一个完整的等式,因为有一个数是多少还不知道。

  萱萱:我爸爸在教我做一些课外题时,他用的就是方程。

  小叠:方程里用x来替代数字。

  孩子们聊到兴头上的时候,有个孩子问,怎么才能知道方程里的未知数是多少?我说,你们随便考考我,我都知道。

  小岩:x+100>120。

  小欣:这个不是方程,方程必须是等式,这个不是等式。

  小恺:x+110=210。

  小欣把110听成了120,就说,x等于90。

  孩子们一片疾呼:x等于100呀!!!

  还有几个孩子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解释x等于100的原因。

  呵呵,意外的`听错数字,却让我看到了孩子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还没有教,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这些现象,又将成为下一场备学的起点。

  每节课的开始,找到一些结点,让孩子们动起身心,铺一些知识小路,老师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引导他们创造,探究,发现,总结,体会数学的简洁与抽象,发展自己思考的能力,那样的学习交流,是我所追逐的样子。

  听听孩子们对备学的感性体会:

  小欣:备学就像是吃饭前的开胃菜,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吃饭,吸收菜里的营养;备学就像是砍柴前磨了的刀,使砍柴更加轻而易举,更方便;备学就像是活动前的热身,使活动更加安全、快乐。备学给了我们一篇倾诉的天地,备学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爱备学。

  小涵:我觉得备学就像一颗知识的种子,当我们开始新一学期的备学旅途,就是在给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它快快长大。当我们结束了一学期的备学后,这颗种子就长大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树上的果实非常多,各有千秋。这些果实,就是我们每天记下的备学,备学后的与同伴交流所得的收获,就是我们努力后的回报。

  奕奕:对我来说,备学就像是老师的备课,为了明天的课程而做准备,就像海棠花,冬天积蓄力量,到春天抽出枝条,绽放美丽。

  备学,点击着孩子数学世界的“源”与“流”,更点击了一份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乐趣,孩子们享受备学,享受数学。

  数学教学反思10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所以本节课我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课始,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然后通过摸球的游戏,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哪种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而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简单推理。如果带着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上课,就是再多的活动,再有趣的游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动改成一次比赛。把全班分成两个组,一组要摸黄球,一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黄球多还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组在不知道两种球的个数的情况下,学生对比赛结果产生了质疑,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赢的一队一定是黄球放得多,但这也仅仅是猜测,因为必竟谁也不知道这个袋子里究竟有几个白球和几个黄球。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学生走入了下一个探索环节,让探索活动有了思考的内容,这次活动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动得出的结论,去解释比赛输赢的原因,解开袋子里球的秘密。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但是在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两个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理想,需在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数学教学反思11

  本人在上学期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上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在学生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 及时的反馈。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使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今后我会更努加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

  数学教学反思12

  在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爱听、“假”听、不会听后,我开始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把那些不爱听、“假”听、不会听的学生吸引到数学课堂中来。经过几天的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把我的经验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精简教师的讲解内容,加入趣味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学生不爱听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课,可能是因为老师的语言太琐碎,没有情趣。那么,首先教师要反省自己,精简课堂语言,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学生在尝试中,精力集中,并且有收获,同时也能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慢慢喜欢上数学课,也就喜欢听数学,喜欢做数学。其次,在数学课堂中还要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比如:讲个数学故事,唱一首数学儿歌,来个数学比赛……这些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那些不爱听的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第二、多提问,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讲。

  有些学生课堂上老老实实,循规守矩,但是作业却一塌糊涂。仔细观察会发现,课堂上的他们实际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是“假”听,什么也没有听到。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想应该多关注他们。首先,在课堂上,尽量多让他们来回答问题,在他们回答对问题时,要让表扬他,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有让老师欣赏的地方。其次,别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让他们来复述。让他们感觉的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们。再次,课堂上比较简单的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喋喋不休的讲解,完全可以放手,让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来讲解。这样,首先可以让这些讲解的学生获得自信,体验成功。再次还可以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还可以调动其他学生的表现欲望,吸引他们也来讲解。

  第三、课堂上讲到重点、难点时,要做提示。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重、难点,这些是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者易出错的地方。在讲到这些地方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例题45+37时,我让学生独立列好竖式,这对于学生太简单了,我根本不讲解。而在开始计算时,我却提醒学生注意,特别是个位5+7=12,要在个位写2,向十位进1,进的1写在十位3的右下角,接下了用4加3,再加1等于8,结果就是82。讲完之后还要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加进位的1。在课堂结束时,还要让学生总结一下,计算的要点,来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

  通过以上尝试后,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我也从繁重的讲课中解脱出来了,学生的作业也有明显的进步。

  数学教学反思13

  今天在教学《分数的大小》中,同学的表现又让我再一次欣喜。同学想法的多样化,解决策略的多样性,让我和学生一样很有成就感。

  为了让学生在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完成新知的探究,从而轻松的掌握知识,我在《分数的大小》这一课里,并没有更多的创设情境,而是直奔主题: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这里有一张若干年后重新规划的学校平面图,我们来观察一下。于是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请学生寻找图中的信息“教学楼占校园面积的,操场占校园面积的”,并提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楼和操场那一个的占地面积大?“谁的占地面积大,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折纸、画图或猜想来比较。”于是拉开了本节课新知探究的序幕。

  学生先独立活动再小组交流。反馈中想法真是多样。其中有的同学通过画线段图或画表格直观发现〈;有的同学用折纸:取出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9份取2份,一张平均分成4份取1份,然后把得到的和重叠在一起,发现〈;有的同学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和,发现〈;有的`同学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发现〈……在这一环节本只想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直观的方式来比较,可没想到连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来比较的方法也都探究出来了,而且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好解释为什么,使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不攻而破,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看到学生能真正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我真的非常开心。因此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候进行探究,因此探究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比较好;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三是能让学生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并表达出来,即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及概括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四是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等良好品质的养成,同时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共同完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反思14

  一、在教学新课前,复习旧知的设计还是较好的。在复习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唤醒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回忆,并重温了前一天所学的小数化成分数的知识,为学习新课扫清了障碍。

  二、以问题引入新课,揭开一节课探究的`序幕。如我在引入新课前问学生:小数能化成分数,反过来分数能化成小数吗?你能把这两个分数(十分之九、一百分之四十三)化成小数吗?请试一试!这样的问话,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努力去掌握要学的新知识,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主,通过猜测、观察、验证、归纳,最后生成结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

  三、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过渡自然。我先让学生化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然后过渡到分母是10,100,1000……的因素的分数,如二十五分之七怎样化成小数。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并且让他们在稿纸上算一算,化一化,学生发现这样的分数有多种化法,既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适合所有的分数化成小数,也就是一般方法结论的形成。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也有以下几处不足。

  一、教材的深度钻研不够。作为教师,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是我在五年级二班进行教学时,未将例题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未让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狭窄起来。作为老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法。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说多感悟。

  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应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本节课在教学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一环节时,以本为本地要求学生保留了两位小数,并未深究“根据需要”这一词眼,框定了书本内容,也框定了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知识内涵。

  数学教学反思15

  中班末期,为了巩固幼儿对10以内数的认读、点数、书写以及数的比较,我设计了一节名为《动物乐园》的多媒体数学综合课。 根据教学意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流程:

  首先,在背景幻灯,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以及老师的语言引导下,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然后进入教学主题阶段——逐步出示动物由少到多的牧场(每张幻灯片至少两种动物)幻灯片,每张幻灯片教学模式——幼儿认识小动物,说出小动物名称,然后幻灯出示小动物名称;幼儿点数小动物数量,大家一起点数,幼儿在本子上写数字,幻灯出示数字,表扬数对、写对的幼儿。比较画面两种小动物的多少,体会数字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模仿《我爱我的小动物》创编歌曲,如: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有几只,有1只,有2只,小猫有2只。最后,幼儿念数字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结束活动。 进入课堂,初始如我所愿,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双边活动很活跃,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活动已经进行了25分钟左右,所有幼儿虽然兴趣很浓,但我发现课堂纪律已有些难以掌控,而我的幻灯教学内容安排还有近一半没有实施。我知道,我不得不临时减少教学内容和活动程序,结果,这堂我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的多媒体活动课以我的不尽人意而结束。

  中班幼儿活动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节课不算是一节完整、成功的课。而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难以取舍和经验缺失。 根据我的目的,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到好友的qq牧场去追踪、挑选图片(没有幼崽、背景漂亮、成年动物、有排列队形等),动物名称、数量全部编辑成动画方案展示。主体部分我弄了16张幻灯片,上面的动物各不相同,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我也曾怀疑内容的过多,但面对每一张精心挑选、制作的图片,真的舍不得去掉那一张,测试了几次,觉得差不多能完成。而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的确很浓,但由于幻灯片的过多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失败。如果幻灯片在8个左右,只要全面覆盖1-10数字的教学,个别数稍有侧重,完全能按意图进行,那一定是一节完美的多媒体尝试课。

  初次尝试多媒体教学课,虽然失败了,但我收获的却很多,尤其是:取舍是一种智慧,善于取舍,才会成功。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9-08

数学的教学反思10-25

数学教学的反思01-0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7

数学教学反思【热门】02-11

【荐】数学教学反思02-12

【热门】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荐】02-12

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