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时间:2021-11-25 19:32: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

  课前播放《泉水叮咚》歌曲后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说说歌中唱的什么?

  生:泉水。

  师:请看一个字。(师书写繁写的“听”字)

  师:这是听的繁体字,古人在造字时想提醒我们什么?

  生:听要认真。

  生:用心听,下面是心字底。

  师:下边有个耳字,用心去听。平时你们喜欢听什么?

  生:长笛。

  生:钢琴。

  师:除了乐器,还有喜欢听其他的吗?

  生:水流。

  生:乐器。

  师:老师带来几段音乐,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用耳用心去听。

  师先后播放小提琴、大提琴、二胡、钢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乐段,学生猜。

  一、导入,激发兴趣

  生齐读课题,师点拨“鼎”是后鼻韵母,生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二、初读,理清脉络

  师:大家已预习课文,文中哪些部分是具体描写听泉的呢?

  生:第二段。

  生:第四段。

  师:浏览2——4段,想想他们听泉的地点、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2段是写白天听泉,第4段是写晚上听泉。

  师:快速朗读1、3、5自然段,看看描写的是什么?

  生读课文。

  生:写听泉旁边的景色。

  师:具体说说1、3、5自然段写的什么?

  生:第1段写鼎湖山的位置,游览时的天气,第3段写庆云寺的风光,第5段写作者游览的感受。

  三、细读,感悟美景

  师: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配乐播放鼎湖山风光,师解说。)

  师:美不美?

  生齐:美。

  (一)学习第二段:

  师:作者用怎样的妙笔把这种美呈现出来的?请你们读第2段,用笔圈画出描写泉水的词语。看看哪些词语具体描写泉水的声音?哪些词语具体描写泉水的样子?

  生自学后全班交流。

  师:(投影该段)指名说圈出的词语。

  生:我圈画了“淙淙、清亮、不绝于耳、欢快”。

  师:还有吗?

  生:我圈了“时隐时现……“

  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泉水的,如果给这些词分类的话,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分2类,描写声音的和描写样子的。

  师:(出示分成2类后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清亮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师:第一类词是作者听到的,称之为入耳;第二类是作者看到的,称之为入目。(师板书入耳、入目)

  师:谁来读一读写声音的词,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师正音“清纯悦耳”。

  师:你从这些些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泉声好听。

  师:有一个词就是讲好听的,“悦耳”;好看称为“悦目”。想起成语“赏心悦目”,一起带着赏心悦目的心情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下面这些词看出泉水的'样子有什么特点?

  生:泉水清、多。

  生:泉水四处流淌。

  师:泉水是那么清澈丰盈。师引读第二段,生补词。

  师: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揉合在一起写的。让我们一起边听边赏。

  师生齐读第2段。

  (二)学习第四段:

  师:就这样听着泉水,踏着钟声,我们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师配乐范读第4段,课件出示第4段内容。

  师(板书“聆听”):聆听是怎样的听?

  生:用心听。

  生:静静地听。

  生:仔细地听。

  师:让我们也来用心地、仔细地、静静地听听泉水的声音吧!

  (播放泉声,学生闭眼静听。)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一定辨识了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美美地说给同桌听,说说你们都听到些什么?

  (同桌互说。)

  师:把你听到的美妙的声音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听到瀑布的声音,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叮咚叮咚的声音。

  生:我听到小溪的声音,有交错流泻的感觉。

  生:我听到小河的声音,他忽快忽慢,忽急忽缓。

  生:闭上眼睛听泉声,感觉很舒服,想起第二段的一个词语“清纯悦耳”。

  课件出示第四段中的3、4句。师引读前半句,生接读后半句。

  师:读了这句话,请你用一个字说感受。

  生:美。

  师:赶快读一读这四个句子,去发现发现美感受感受美。

  师:谁最先发现了美。

  生:那象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是那样柔和。

  师:想到柔美。课前听到的小提琴声仿佛又回到我们的耳旁。(放小提琴曲)

  师:这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柔美。

  生:优美。

  师:伴着这柔美的声音读读课文。

  指名配乐读,师起头生齐读。

  师:还有那种泉声回荡在你耳旁?

  生:像琵琶样的声音很清脆。

  师:你的声音很清脆,用你的声音读一读。

  师:还有那种泉声你想读读看?

  生:大提琴的声音好听,我想读一读。(生读。)

  生:那象铜管的声音很好听。

  师: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就是飞瀑流入深潭的景象。用词形容一下。

  生:壮观。

  师生齐读。师小结板书“品味”。

  师:看来同学们都品出了泉水的美。课文的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美的,读读四句话,一块读读看。

  生读四个排比句。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写出泉声?

  生:把泉声写细,写成乐器的声音。

  师:具体说一说。

  生:第一种把泉声比作小提琴。

  师:这是在打比方。其他的三种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泉声写细了。还有什么方法?

  生:排比句式。

  师:排比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都是相似的。

  生:每一句都有相同的地方。

  师:排列的句式一样的。排列得很整齐,读起来感觉更好。

  (分男女声读排比句,女生读那象,男生接后半句。)

  师:用朗读读出各种声音的特点。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看。(师指名读)

  师:读得多流利啊!大家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生:我建议小提琴的声音读得更轻更柔一些。

  生:琵琶的声音读得更清脆一点。

  指名读后全班分角色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全班读。

  师:鼎湖山就像一只神奇的手,调弄出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课件出示第4句),请你读一读,然后写一写你的感受。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仿佛在联欢,在唱一支美妙的歌。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美丽而宁静。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就是一群欢快活泼的孩子。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音乐的指挥官,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一幅美丽的画。

  四、小结,交代任务

  师:下一课我们将进一步研讨泉水与水、树的关系。我用作家谢大光的话结束本课。(师深情吟诵片断,课件同步出示。)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2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师: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听完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听到了______的声音,多像______啊!)

  [评: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句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回味课文,为学生背诵课文作下伏笔。]

  师: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师:(指名读)

  (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评:小语“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生充分读之后,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效果颇佳。]

  师:文中还写到了哪些泉水?

  生: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泉水……

  师:作者在这儿用到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作者通过“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把泉水当作人来写。

  生:赋予了泉水生命,泉水就像顽皮的小孩。显得非常可爱。

  师:默读第四段后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鼎湖山的'泉水描写的这么美?这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作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仅是用耳,更是用心在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生:我们也应该用心去聆听、辨识、品味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

  ……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段落,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评析:

  (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四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同学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2)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3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二课时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三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三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我在第三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设计教学时,我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又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我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我想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只是语文课上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4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境由心造”,《鼎湖山听泉》所描绘的泉声之美是自然之美,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则是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之美。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这一堂课,我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的。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掌握分段的技巧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课的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鼎湖山听泉”后,质疑,学生都说:我最想了解鼎湖山有哪些泉声?那儿的泉声是怎样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后,我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去好好地感受泉声,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把它作为引入课文的一块垫脚石。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也不能掉以轻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第一课时么,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嘛!其实不然,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在第一课时为学生解决?哪些适合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复杂思维的产物,也应该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5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著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作家的笔触看到的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群山远去,绿树郁郁。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本文集诸多美的因素于一体,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品味的游记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因此我把“体验、学习、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倾诉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让少年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涌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者上出意境,上出美感,在环节的设计上,课堂气氛的调动上,语言的表达上都要做精心准备才可能成功。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发现美。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在加上相继出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感悟美。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在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那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对作者谢大光先生非常敬佩。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悟表达和作者的体悟表达得以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在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悟时,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你看,有的同学读“小提琴般的泉音”时,语调是那样优美,而有的同学读时优美中又带点悲伤,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感受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学生朗朗读书的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就从课本上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仿文写意,倾诉美。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倾诉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需说了,老师就可像渔翁似的等着饥饿的鸬鹚跳入水中收获而来了。为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

  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

  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设计中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教者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是合理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才能有如此个性鲜明、精彩纷呈的精妙语句。

  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再加上成功地利用电教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享受,课堂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6

  《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鼎湖山听泉,将听到的泉声用美仑美奂的笔调倾诉出来,记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受,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由5个自然段组成,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第2自然段为第2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第3、4、5自然段为第3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在这3个部分中,第3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而第4自然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作者把泉声的'美妙传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字时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设计理念】

  教学这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重视文本朗读,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受美、细心寻找美、深入感悟美、不禁诵读美。首先从课题入手,并在整体感知上,让学生在交流中理清课文的脉络,在理清后重点从白天听泉和夜晚听泉两部分入手,通过学生自读勾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泉声的美、大,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为学习重点段落“晚上听泉”作好铺垫,重点品读夜晚听泉,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意境在读中感悟体会泉声的美妙,然后再让学生回归到文字中朗读品味培养语感。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以美感教育为主,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关注学生最后一节课的状态,调整设问,设置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以听促读,以读促学,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注意。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4、不足之处:(1)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析得过多,指导学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朗读感悟体会的少。应从意境中回到课文,在多样朗读的训练中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品味泉声的美妙。

  (2)整个授课时间上前松后紧,虽然学生最后一节课注意难以集中,但在处理课文上,前面过于繁琐、细致,以至于第4自然段的处理很仓促,没有注重朗读的指导,没有留给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使得课文只是停留在斟酌词句上体会意境没有回到文字上好好品味朗读。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7

  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二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在第二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学生自由的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8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运用方法分析此类文章)。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一、自己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感作者所感。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

  (1)听感。教学开始,我抓住“听”字,从繁体的“听”字入手,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古人造字的意思: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通过上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贝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我分别播放这些器乐的乐声,既让这些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得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文字对泉声特点的准确把握。

  (2)读感。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三、对比感。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把这段的内容简化为:那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泉声的。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泉声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课堂上一片乐声。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之后学生运用写景文章的方法学习《黄果树听瀑》,从而体会出写法。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但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让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1-26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1-15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5篇12-26

《鼎湖山听泉》教案04-04

《鼎湖山听泉》教案03-19

鼎湖山听泉教案03-06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12-31

精选《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10-28

《鼎湖山听泉》教案6篇10-18

《鼎湖山听泉》教案(精选20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