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贝壳》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30 14:43: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拾贝壳》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拾贝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拾贝壳》教学反思

《拾贝壳》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记叙了孩子们在金山卫海滩上拾到许多形状各异、色彩美丽的贝壳,表达了他们拾贝壳的欢快心情。课文文笔活泼,富有感染力,特别在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制定了一个教学难点是: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教学难点得到最简单又最有效的落实呢?

  最初,我根据难点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让学生比较第三和第四小结,让学生发现这两小节都是第一句把贝壳比作什么,第二句是写这样东西是派什么作用的。接着,利用练习“一只( ),像( ),真( )!”进行训练。最后,过渡到练习“一只( ),像( ),真( )!说不定是()!”并用书面形式写下来,完成仿写过程。

  我发现这样的仿写并没有实在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依样画瓢”,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是能对贝壳做介绍了,但是估计是同样的一个模式,有了形形色色的贝壳外形,却没有了千姿百态的学生。

  于是,我把教学环节改成了这样:

  先由学生独立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填空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介绍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展开朗读比赛,并要求学生背诵,使学生将课文的描写熟记于心,尽可能地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这两小节,你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自我的总结。许多学生都说:知道了贝壳的外形,还知道贝壳很可爱,还知道了贝壳是大海留给我们的礼物……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及时的做好小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贝壳的样子、小作者根据贝壳的样子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开始说话,这时候如果让学生开始练习说话,无意刚才的归纳是对学生的一个心理暗示:你介绍贝壳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来介绍。这样很可能就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发挥。

  于是,我在这时给学生看各类贝壳,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来介绍贝壳,你还会介绍贝壳的什么呢?这时,学生积极发言,对刚才看到的贝壳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发表观点,有的说想写贝壳的颜色、有的说想写贝壳摸上去的感觉等。

  最后,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让学生说,这时学生不但自己要说的贝壳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对广集了要说的内容。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说话提纲,真正地让学生练习了说话,而不是用课文的内容进行模仿说话。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性训练,又是创造性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性的统一。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时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依照文本、学习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但是要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才是教师要寻找的教学手段。

《拾贝壳》教学反思2

  《拾贝壳》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我们小朋友对大海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对“贝壳”做过多的介绍。这篇文章,我把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以课文为抓手,加强朗读能力

  我们的孩子朗读能力比较差,必须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加以训练和提高。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很适合孩子们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你从文中哪里看出孩子们在海边拾贝壳很快乐呢?”孩子找到第一节“退潮了!退潮了!”这句话,我引导孩子通过两个“退潮了”,两个“!”可以读出快乐高兴的心情。通过一遍一遍的诵读、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从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中读出快乐的感觉。

  二、说话能力的锻炼

  在学习了第4、5节后,先让学生明白“扇贝的壳”和“细长的螺蛳壳”的特点后,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先是通过课文的内容让孩子熟悉,比如,看,一个扇贝的壳,象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之后让孩子用这一句式逐步进行训练,瞧,____________,象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_!这两句的锻炼是课文中的内容,由“扇贝的壳”到“螺蛳壳”,这个难度并不大。然后,我通过图片的出示,找出两个相似的.物体,用“瞧,____________,象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_!”让孩子说一说。在层层递进中,孩子渐渐掌握了这一句式的运用,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不足的是,我用文中介绍贝壳的句式用填空的形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回答仅仅围绕在这一句型上,压制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拾贝壳》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在描述贝壳的语句上有特别之处,我让孩子们模仿四、五小节,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喜欢或见到的贝壳,个别学生说的`很起劲,大部分学生都在那里听别人讲,思路不够宽。师也没能及时地引导,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性训练,又是创造性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性的统一。可以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时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依照文本、学习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但是要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才是教师要寻找的教学手段。所以,今后我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改进。

《拾贝壳》教学反思4

  新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拾贝壳》是新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愿意学乐学。本节课中“我以让小朋友们找喜欢贝壳的句子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因而,整堂课中学生都处于找的角色中,他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读读课文、想想贝壳、找找理由。

  二、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如: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准备好贝壳给它们起上相关的名字。想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就得读书,而且还要认真地读,得读出文中是如何给贝壳起名字的。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而后,又让他们谈谈给贝壳取了怎样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呢?当学生汇报了自己满意的名字后,为了“自圆其说”必须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个合适的理由。此时,他们又进入了朗读、体会的过程。因为只有再读书,从书中找句子、找词语,并读读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语言表达出来。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学生却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要片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如:讲到第二段孩子们喊着,跑着,跳着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孩子们的表现,抓住“来到海边”一词让学生想象:他们怎样来到海边的。又如:讲到我把贝壳带回家,让学生想象还可以把海边的什么带回家。

  四、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进

  1、想象说话用比喻句。学生思路不够宽。师也没能及时地引导,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而未能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强调,导致以后这种错误频繁地出现,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以后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信息,注意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摈弃“教师心中有教案而无学生”的错误思想。

  一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

《拾贝壳》教学反思5

  《拾贝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3册第13课有关热爱大自然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来到海边,看到了许多可爱的贝壳,并把它们带回了家。整篇课文语句优美,内容生动,极富情趣。老师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课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既练习了学生的说话,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自主积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联系生活、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对贝壳产生喜爱、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合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对蓝蓝的大海、五彩的贝壳、金色的沙滩是相当的陌生,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在教学开始利用逼真的波涛声把学生带进神秘的大海情境中。课件展现了孩子们向往的大海,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中,耳边还响起老师富有激情的旁白:“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件漂亮的礼物……”“退潮了我们可以去海滩干什么?”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探求。学生由此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为愉快的“课堂之旅”做了丰厚的铺垫。

  二、朗读感悟中积累运用词语。

  课堂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拾贝壳》一文语言优美又浅显易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老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填空:“( ),小朋友们( )地在海滩边拾到了( )的贝壳”,让学生用贴切的词语表达对课文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建立感受的依据来源于课文中的词、句,这里就要求学生边读文完成填空,边从文中找到使自己产生这样感受的词或句,这样学生找到的必然是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和句子。先填空,后说原因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出现学生为了找老师要找的而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时学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认真地在文中开始了“咬文嚼字”的工作,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知道了对课文的“感受”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从文中的句、词、甚至是字中悟出来的。围绕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关键问题,如:退潮了,小朋友在海边干什么?他们的心情如何?课文中介绍的两种贝壳是什么样子的?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饱含的喜悦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同身受,将自己想象成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课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变得有声有色起来。《拾贝壳》这篇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课文内佳词佳句的理解和运用。课文内有许多值得积累的词语,如“银光闪闪”、“许许多多”、“逗人喜爱”,还有精彩的比喻句“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骨扇”、“一个细长的螺蛳壳,像一个张着嘴的小喇叭”,对此老师特地设计了有效的课堂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并灵活运用好词好句。具体设计如下:

  1、海滩上,银光闪闪。那里有( )的卵石和( )的贝壳。

  2、一个扇贝的壳( )。

  3、一个细长的螺丝壳( )。

  4、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我们( ),口袋( ),手帕( ),还是( )。

  老师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写话的能力,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掌握了本篇课文内的好词好句。不仅积累的语段,还活用了语段。在说话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富有激情的讲课也激发带动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跳出了“小语文”的习惯思维,扩充了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融入课文情景后,了解了拟人句之后,完成句式练习:“现在你们就是海滩上那些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当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的时候,教师又适时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老师给出的贝壳图片,练习模仿课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

  四、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课中我们可以听到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海滩上许多许多的贝壳不但形状各异、千姿百态,而且颜色也是五颜六色,难怪小朋友拾不完啊,拣不够!原来退潮了,大海妈妈给大家留下了那么多可爱的宝贝。”“贝壳传递着海滩上美丽的故事。虽然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去过海边拾贝壳,但今天这些美丽的贝壳却把我们带到了海边,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五、在具体语境中教学难点生字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识字教学,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让学生不孤立地识字,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读课文边识字。把识字与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结合起来。如老师在教学“拾”字时,引导学生利用动作理解词义后,“拾”这个动作换一个词,还能怎么说?当学习“扇”这个多音字时,利用课件展示读音及组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生字,激发了学生学生字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

  六、提两点小建议。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性训练,又是创造性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性的统一。在引导学生练习说比喻句时,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这时如果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我认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拾贝壳》教学反思6

  《拾贝壳》是语文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美的课文,如何借助这篇优美的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积累词语、句子,同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喜爱贝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呢?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深刻的方向发展。

  一、让学生在读中激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通过多种形式、有梯度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齐读、比赛读、男女生读、范读,抓住“光滑、银光闪闪”等重点词和重点段—第4、5自然段边读边理解,边读边感悟,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目的,每一遍读都有一定层次的提高,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多种方法帮助词语理解。

  低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多音字“扇”的不同音和义,我让学生借助扇子表演,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说出表演的内容:我用扇子扇风。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弘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理解了“扇”的读音和意义。学习“弯腰”一词时,我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学生很容易理解。

  理解“光滑”一词时,我先出示一个光滑的卵石,让学生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再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给你光滑的'感觉,用“光滑”练习说话。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还帮学生积累了词语。这样的创设舞台,使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让学生乐于参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每个人都有机会说,每个人都能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的发展。

  三、学生在合作中交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创造一种和谐的积极讨论的气氛。在学完生字后,我让学生同桌两人你指我认互相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带来的贝壳拿出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贝壳向大家介绍,并一起讨论:你准备介绍哪种贝壳?从哪几个方面去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仍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除了巩固听、说、读、写的习惯外,我还注重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评价的习惯、与人合作交往的习惯、积累的习惯等等。我相信,有了好的习惯,每个孩子都将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才。

【《拾贝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诗海拾贝》教学反思04-15

诗海拾贝教学反思03-12

贝壳说课稿01-07

以贝壳为话题作文12-16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4-15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2-07

教学教学反思11-12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4-22

比的教学反思01-30

精选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