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8 20:27: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0大学课程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0大学课程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大学课程教学反思范文

  大学课程教学反思1

  高等教育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高校是输送社会人才的重要地方。而高校课堂教学是关乎到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的质量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关注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可是,纵观我国现在高校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发现在大学里,老师大多照本宣科,要不就夸夸其谈、毫无参照,有的甚至干脆放任自流,让学生自行学习。

  究竟怎样才能构建出一个较为合格的高校课堂?一个合格的高校课堂对老师和学生各有什么要求呢?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审思我们的高校课堂教学,并对其进行反思,寻找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可以界定为: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范围内,以教师为主导所进行的讲授、课内练习等活动,其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大多数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可以说,抓住了课堂教学,也就抓住了教和学的根本。然而,如今受到时代的变迁,高校学生构成多样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大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确保教学质量不下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同时也是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

  不同学者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见解。Johnson等人认为其“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Emmer认为其“是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感与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创设教室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戴翠萍认为,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孔兵兵等在文献中指出,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卢晓春的观点是:课堂教学管理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适当的管理方式有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当的管理方式则对教学产生消极作用。因此要确立恰当的管理方式,必须首先搞清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功能,即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课堂教学是造就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是高校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组织。有效、科学、合理的高校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课堂管理仍囿于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课堂管理模式已凸显出它的缺陷。高校的课堂管理虽不如中小学课堂管理那样,过多地要求严格的纪律约束,但如何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既保持高度的兴趣,又能学习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便对大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无可争辩的。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级学校,在这一方面都比较重视,但是到了大学,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降低了。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校课堂表现出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就像有些教师讲的那样,“课堂教学每况愈下,学生不爱听,教师也不爱讲,上课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受罪”。许多关于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接踵而至,对其进行审思有着重要的必要性。

  三、现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关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那是因为有大师所在。大师就是那些在学科知识上有所作为的老师、教育研究者。所以,从这个层面上就要求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修养。这个老师不一定要是那些发表论文很厉害的学科带头人,也不一定是那些什么学术专家,但是我想他一定要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有着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的,有着专业素养的老师。不然,就像是某位教育局领导说的那样,如果老师自己在十分的考卷中只是拿到七分而在教学传授的过程中还往往无法倾囊相授,那么学生岂有及格之理?所以,老师必须具备应有的学术专业修养,才能够引导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毕竟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总能够看得更远更高,不是么?

  可是在大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任课老师其实并不专业。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但是由于开设的科目与自己的`专业并不能完全对接或者是工作任务安排,老师们往往教的都不是自己学习研究的专业领域。因此,他们有时候难免会心里没底,只能准备好课件,或者有些较为懒惰的老师就是直接对着课本,无论是对着课件还是对着课本,我认为这样单一的教学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学。这同时关乎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问题。试问,如何保证教师的授课质量呢?要怎样才能保证不让老师也在混日子呢?我想,这也是属于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吧。

  在上大学专业课期间,遇到了几个较为典型的数学老师。有些迷糊的几何学老师,她是那种没有做好课前备课的老师,在课上只要有学生提出突发问题,肯定会打乱这个老师原有的思路,然后马上变得一团糟,根本理不清自己的思路,所以往往讲着讲着就会说“等等,我好像也乱了,等我理理清思路先。”顿时,台下一片无语。也遇到了一些照本宣科的老头,完完全全的把课本的知识搬到黑板上,进行一片书法展示。没有提问、没有交流,也没有所谓的技能传授。这在我看来,真的纯属的“搬书匠”一个。后来遇到一个更为奇葩的老师,这个老师奇葩在他是十分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的讲授。容易讲的,容易懂的,他讲。那些不容易讲的,难懂的,他不讲但是要考。以致于我们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完全不知道听还是不听的好。不过,很庆幸,在大学期间还是遇到了两个对于数学极为热爱的老师。一个是概率老师,一个是高等代数老师。前者对于关于概率的一切只是几乎是信手拈来,问什么都可以很迅速地回答,而且觉得毫不吃力、费劲,其数学修养让台下的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后者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数学思想的自信的老师,在课上把数学讲得眉飞色舞的,很自信、很骄傲的样子。虽然有时候他讲的那些比喻让我们觉得十分冷场,但是他对于数学的那种敬业以及无限追求的热爱,还是把我们搞得服服帖帖的。现在的他还是十分关于数学方面的研究,还是在不断地学习着。我想,在大家心里大学的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吧?对自己的专业有着一份痴迷,有着教师的威信,让人信服。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遇到了一些让我们感到很痛苦的不愿意听课学习的老师。像是这种老师,往往是课上讲的东西太没营养了。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语气语调过于让人感到困乏,以致于大家后来选择了补眠或者是直接干了自己的事情去了。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看来还是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吸引力。

  (2)学生对于大学课堂的高度期望落差较大

  有时候科目的吸引与否或许也与学生本身的期望值有关吧。记得对于“教育心理学”这门科目,我们大多数都是十分期待的。想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去发现那些教育的问题与现象。结果遇到了一个奇葩的老师。除了让我们看书就是看书,看完了书就抽问,典型的“试卷简答式”课堂。所以,后来在这门课大家学得都不怎么愉快。还有一门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教育研究法”的课程,对于这个课程我们认为是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的。结果,每次上课老师几乎都浪费一半的课程在那里说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感觉完全没有进行备课,不知道每节课学的是什么。说是学理论吧,理论知识又不系统又不完整。说是学实践操作写研究论文吧,又没有指导,没有批评修正。所以,相比于其他班的来说,我们好像又白学了一门课。看到别的班跟着别的老师学完了这门课后写起论文来那种轻松劲真的让我们班的孩子十分羡慕嫉妒恨。

  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呀。不过,或许学生心里对于某些课程有着较高期待,以致于会有所落差,影响其上课积极性。

  (3)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有些老师,选择了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自己作为指导者。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模式是较好的。上了大学后,学校应该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辨别,而不是单纯的接受。但是,这同时要求了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我们的中国教育史的老师就是采取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行地进行学习。然后对于每个学生的展示进行了及时的点评与补充。但是,后来,这样的方式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每个学生都似乎只是在乎了自己所负责的那个版块,在乎怎样马上搜索答案回答课上小老师们的答案。似乎真的是为了分而争夺分了。导致后来大家在乎的是问了什么,问题答案在哪里,而不是这个同学讲的是什么了。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存在着联系。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有所思、有所得的,而不是让学生单纯为了分数而学习,忘记了学习的本质。

  (4)教师教与学生学目的不明确

  大学的课堂对于老师也好,对于学生也好,究竟目的是什么呢?我为什么要一再提及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做一件事情,如果有着明确的目的,那么会干起来也有干劲,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过来,如果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不正确的时候,有时候不仅会事倍功半还甚至白干活、瞎忙活。在大学课堂就有着这样可悲的现象,老师来上课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学生来听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于是,台上老师视若无人地把该念的念完,该放完的课件放完,该写的板书写完,于是就可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学生在上课铃响的时候,人到教室,拿起手机,戴上耳机,玩起游戏,下课铃响了说声“谢谢老师”然后便是去吃饭的节奏了。试问这样的大学课堂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是觉得习以为常、不足为奇还是觉得不太对劲呢?这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上的纪律要不要管?说句不好听的,如果老师的课讲得不好,还要学生一定要听确实是个伟大的折磨。或许,这是双向的管理。教师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课的同时也要做好备课,上好课。不然,苦了学生,也苦了自己的声誉。

  不过这也涉及到高校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一种对待以及学生上大学的目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说“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谁就是傻瓜”,那究竟高校中有多少个教师愿意当一个傻教师呢?或许等到那些教师功成名就的时候吧,把该评的职称都评了,把要完成的教研任务都完成了,把自己该操心的生活大小事都忙活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吧。可是,有多少学生如此幸运能够恰好遇到这样的老师呢?学生们熬过了十二年教育终于踏入了高校大门,是否明确了自己苦苦上大学的目的了呢?

  (5)教学模式单调,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纵观四年的大学生活,发现我们大学课堂不再流行粉笔字,或者是说只会单纯地在“讲授+课件”或者是“讲授+粉笔字”两者之间选择。课本上的那些知识全被复制黏贴到课件上,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并不算是真正的课件。只能算是黏贴板,写字板。在我看来课件要有制作者自己的制作思路,作为其辅助的工具,而不是作为教本,作为读本。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会制作课件,于是黑板上满满的一板又一板的板书,于是学生从上课到下课一直在那里拼了命的抄呀抄。我想不同的课程应该有其不同的教学手段,所以不能够以偏概全说哪一种形式就一定好,哪一种形式才是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那些无论是什么课程都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没有结合现代的教学手段,没有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只是一昧地宣读课本的教学,我相信一定是极其乏味的。

  (6)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教师唱“独角戏”

  有些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直接选择了逃课,有些则是人在心不在。在课堂上聊天、玩手机、吃东西甚至是谈恋爱,反正就是不当做自己正在上课而是毫无顾忌地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一些则是有些心里顾忌,不敢公然对抗,而是自己在那里默默地看着小说,不影响课堂,但是也没有想到要参与课堂。当然,还有些是较为沉默的乖乖的学生。只是坐在那里乖乖地记着笔记,听着老师讲话,不做任何表态。似乎这个课堂就是老师的表演场地,而自己只不过是观众而已。需要表态的地方“哦”“恩”几个单音词便足矣,就像是给予了表演者掌声般证明了自己还在。当然啦,有些还是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积极发言的。不过,这种学生在大学课堂里少之又少,除非老师能够提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学生们都变得冷漠了呢?当然,这也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问题。大学生思想较为复杂成熟,不再像是小孩子那样随便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再像是小孩子那样冲动地表达自我。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除开这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创设一个很好的舆论的氛围,导致学生陷入了课堂的冷漠状态,不想参与课堂。或许,一个良好的课堂舆论气氛,会让学生慢慢地打开自己的话匣子,开始参与的。这样就不用老师自己一个人演着独角戏那么孤单了。

  (7)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态度

  可是课堂管理毕竟是一门技术活,老师们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导致了学生也不愿意听、不愿理、不愿学。有些老师害怕管理不当会招致学生的埋怨、给予低评分,所以不敢管。有些老师想管,但是能力有限,不会如何管理好学生,要不就是大骂点名批评,要不就是要求不恰当,管跟没管一个样。有些老师则是认为上课只是作为他们工作的一个任务,并不愿意过于投入,甚至上得好与坏其实与他们来说并无太大的区别。于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只要不是有太过分的举动,老师都宁愿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意管理。这样的话,作为课堂的主要引导者与管理者,课堂的秩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而学生,同样因为老师的这种“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而变得“不愿听、不愿理、不愿学”。因为老师的不在乎,学生也不想过于在乎,不想理会。

  (8)高校扩招让学生对大学课程缺乏“安全感”

  在大学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还是有很多同学在课上是在看书的,只是在看的往往又不是正在上课的这个科目的书。特别是在大三大四期间,大家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看一些教师招聘或者是考证之类的书。这些就是出于他们对于课程的选择的考虑。他们认为自己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或许会对于自己的就业有着更大的帮助,对于正在上课的内容有着更多的吸引力。于是,在课上看那些计算机考级,看那些普通话培训书籍,看那些会计书籍等等的不在少数。其实,或许这也是出于一个原因就是“不安全感”。大学生在现在这个普及教育的时代已经不再吃香,说句难听的,或许正在扫大街的那个都是大学本科学生。所以,仅仅一个大学文凭并不能够向学生们保证些什么东西,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学生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为自己增加竞争的筹码,证书无疑就是最为大家关注的一种战术装备。无论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只要觉得自己是有把握能够拿到这个证书的,只要自己付得起那个报名费、有时间去参加考试都愿意去试试,那几个额外证书回来作为备用。本来在规定的学习科目、学习时间里,就不一定能够把要学的东西学好学懂学透,还额外的去考取那些证书,无疑就是在干着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大家又都一直坚持干着这样的事情呢?因为大学的考核制度的问题。因为大家对于大学学习制度的了解。知道大学的考试无疑就是在考前花上那么一两个星期便可以应付了事,平时就是人在心不在也无所谓。认为读大学就是来这个撑着要个文凭的,上课的额外的,参与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正道。试问,这样的心态下,课程的开设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么?我想,没有人会给予一个肯定的答案吧。

  (9)学业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湛江师范学院的学习体系存在的不足在于不够开放,不够严格。似乎这样看来有点矛盾。如何在开放自由的同时让同学们严格地要求自己呢?这或许要从我们的学分制入手进行调整。在我看来,其实我觉得湛师的学分制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对于教师的评价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首先是对学生的,我觉得对于学生,除了设定那些我们必修的科目外,应该给予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去进行其它的科目的选修,让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而且应该在学校设置一个课程表,把全校的课程安排进行张贴,欢迎学生进行相关的旁听。在我上大学之前,我总以为在大学期间我可以十分自由地到各个课室进行旁听与学习的。结果因为无法查询到相关的课程安排以致于无法好好地安排去听课的事情。当然,有的人会说如果你真的是想要去听课,就算是问同学也能够把课程表给借回来。当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我想还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全都依赖于学生的主动的学校学习氛围怕不是一个名校应该有的好的学习的氛围吧?所以,或许学校可以改变一下其学习氛围。随时的旁听也可以让那些上课的老师有所紧张,而不是觉得就算照本宣科班里的人也不敢拿我怎样,以为他们拿我怎样或许我就会拿他们怎样,还边想边奸笑几声。好吧,我承认我有点多想了。但是我真的出于这种想法,从来不敢给老师们打出自己真实想打的分数,即使是对于我刚刚说的那些奇葩老师。

  (10)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

  在大学里遇到了一个较为潇洒的老师,他不在乎有多少人来听课,他在乎的只是听课的质量。所以,对于他的课他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不你不来,来了你就得好好听。这样的老师不得不说是极其潇洒与自信的。我想一般老师都不敢如此大胆吧?不过,我一直都有坚持去听这个老师的课。我觉得能够让我一直坚持去听这个老师的课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老师会结合事实来讲课,可不是脱离课本的进行乱谈。而且,他会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同样的,在他的课上也会实行评分制,但是这种交流式的评分没有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疯狂,所以似乎让我体会到了我想象中的大学课堂的感觉。唯一可惜的是,能够一直坚持来上课的人也不多。以致于我开始疑惑,讲得好的课同学们不愿意来,讲得不好的课同学们也不愿意来,那么同学们究竟愿意听的是什么课?难道真的只有用学分来压制同学们,同学们才能够自觉地学习么?从这一个层面看来,高校学生的学习确实缺乏了一定的自觉性。

  (11)师生之间缺乏人文关怀

  不知道别的同学有没有同样的想法,我上了大学后有个极其不习惯的就是找不到老师求助。当然,这个求助指的是学习上的。大学的老师似乎真的是学生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过客。上课铃响了,进来,讲课。下课铃下了,出去,离开。中间或许只有十余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可是这个时候老师往往也会到自己的教师休息间而不是留在课室。如果,有些老师课上还不给予学生交流、提问的时间,那么就真的是单方向的传授了。试问,这样的教学你会喜欢么?学得懂还好,学不懂的时候,或者是有别的意见与想法想要和老师进行探讨交流的时候,那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种力打到棉花上上,有去无回的感觉。我想,或许老师们可以不要这样着急地离开。当然,我知道老师也是十分忙碌的。为了两者都兼顾,又回到了课堂管理的问题了。我想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应该要预留部分时间给予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提问与交流。或许这样一不耽误老师下课的时间,增加老师工作量,二又方便学生进行疑问解答,进行思考。

  大学课程教学反思2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与否涉及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顺利地进行“人才强国”,因此无可厚非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我国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这绝不是由于单一的因素所能造成的。教师也好、学生也罢,还有学校这个整体环境以及社会这个大背景,这些因素所涉及到的要素数不胜数,几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进行该问题的论述以及思考似乎都不能够全面与详尽。只能说希望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能够发现的、能够改变的领域而认真地进行相应改革,打造出一个合格的高校课堂。

  1、课程安排要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大一期间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那些较为形式化的课程也趁着我们还比较乖巧的时候进行开展,我相信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的。然后在大二期间,开展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展一些关于技能训练的课程,让大家开始进行专业的教师技能的训练。在大三期间,就开始结合教师招聘的相关的知识理论进行模拟与训练,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当然,这里也绝不倡导照本宣科的理论讲解。因为我相信无论是出于哪一个阶段的学生都不会喜欢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师,不会喜欢这样的科目。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现实中的那些教学教育实践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教育实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我相信会让人感兴趣的。到了大四期间,更多关注的是关于应聘应试相关的东西,所以不妨在大四上学期这个开设一些模拟招聘的课程,关于如何进行合同签约,关于职场礼仪,关于简历制作等等相关的指导。至于大四下半学期,就请各位领导放过我们这些要处于论文与招聘水深火热的毕业生吧,不要再开设什么课程了,不然无止境地请假既浪费了请假条,又让那些请了假的孩子不安心担心学分呀。这样说来,课程的安排十分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程度。

  2、实行目标管理,把关教师上课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最基本职能,教学是大学的工作重心所在,是大学教师的根本任务。然而,目前部分大学专业课教师并不重视教学工作,而是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在拉课题、找项目、搞科研攻关。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教师将精力主要放在教学工作上。对于教师上课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想在这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参照国外大学的目标管理。

  在国外大学的教学管理侧重目标管理。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主要采取目标管理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每个学期由系主任、资深教授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但主要以学生评教的方法为主。评价方式上是让学生在每门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之前填写“教学效果评价表”,任课教师在批改完试卷并公布考试成绩后,才能调阅评价表。评价内容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评价,设定若干个评价项目,每个项目分为各个不同的评价等级供学生选择;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就所列出的一些方面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论。学生的评价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定论鉴定和教师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视,学生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3、采取多样化评价,优化学生学业考核

  大学生的学业情况,主要由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兴趣、动机、情感、方法等个性品质的培养三部分组成。针对不同的学科,评价方式应该体现出多样性,比如:文史类倾向于使用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而理工类则采用实验等操作性方式来评价学生。因此,要科学的对大学生进行学业评价,首先应该明确: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同,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更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方式能够通用于任何情况,必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具体情况,釆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学业评价。

  4、“双评”相结合,实行教学评价的改革

  评价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两个部分。第一,自评是一种自省和反思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总结,可以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框架,发现学习不足之处。第二,师生互评。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打分,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激励,这部分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最终成绩的一个部分。学生也可以给学生进行评分,作为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参考。虽然,这个“师生互评”已经在不少高校有实行,但是往往得不到最真实的效果。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与老师们都较为担心真实的评价会影响到自身的成绩。为了达到公正的评价,我认为可以采取一个匿名评价与闲时评价。学生在平时对教师进行一个评价,及时反馈。教师也要公开其评价标准。

  5、师生互相监督,实行双向管理

  高校课堂的管理更多注重的不是教师单方向的管理与制约,而是双向的`交流与成长学习,真正地体现教学相长。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其思考力、学习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擦出真理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得到相互的学习与尊重。有些老师还是固守在以前“以师为大”的思想模式,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绝对的服从,不能够有所异议,甚至是回答问题的模式与答案也必须与自己所要求的一模一样。我想,在大学,学生们要学习的、要争取的不再是分数,要成为的也不是答案工具。有些事还是可以自由点,让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当然,对于一些严谨的学科,对于那些不存在着任何异议的客观题目,我想有着标准答案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学生那些不算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与思考还是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谁能够预料未来会发生点什么呢?谁能够断言一个人的未来一定是什么样子的呢?所以,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太死。准确地来说就是老师要有人文情怀,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发言,积极参与到自己的课堂。不要企图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的拓展。

  6、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树立正确“教师教学观”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教师中普遍存在,这是现行大学教师评价机制产生的弊端。因此,进行一定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有着其必要性。近年来,国内陆续有不少高校在尝试建立以重视教学为主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如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设立“教学关键岗”,武汉理工大学设立“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岗位,大连理工大学设立“教授教学岗”等。此外,江西理工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祖文曾公开声明,“过去学校在评定职称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承担了比较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但由于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兼顾好科研工作,他们一直被科研的硬指标卡住。学校每年拿出一定的指标设立“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岗位就是要鼓励他们不断地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气这些举措都以重视教学的中心地位为出发点,从制度上约束和引导大学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对改善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重要作用。浙江师范大学的刘亮教授也曾呼吁:“真正的教学‘优先于科研’理念,则是要在制度安排上,让教授的职责回归教学本位”。可见,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改进大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大学教师重视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7、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很多学生很容易在懵懂中度过大学二分之一甚至是更多的时间,那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读大学是为了什么,该干些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因此,做好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学开初之前,可由职业规划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大致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的目标。结合大学的相关课程与活动逐步完成其规划。不致于让自己每天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学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程教学反思08-06

课程教学反思05-23

新课程教学反思05-21

课程教学反思优秀12-12

实践课程教学反思09-02

课程教学反思(精选20篇)08-21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9-06

英语新课程教学反思05-26

地理课程教学反思09-19

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