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拾贝壳》课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拾贝壳》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拾贝壳》课程教学反思篇1
新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拾贝壳》是新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故事,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愿意学乐学。本节课中“我以让小朋友们找喜欢贝壳的句子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因而,整堂课中学生都处于找的角色中,他们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读读课文、想想贝壳、找找理由。
二、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朗读、探究。如: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准备好贝壳给它们起上相关的名字。想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就得读书,而且还要认真地读,得读出文中是如何给贝壳起名字的。这样无须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就自然地在朗读中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体会、感悟中。而后,又让他们谈谈给贝壳取了怎样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呢?当学生汇报了自己满意的名字后,为了“自圆其说”必须为自己所取的名字找个合适的理由。此时,他们又进入了朗读、体会的过程。因为只有再读书,从书中找句子、找词语,并读读想想。才能把自己的理由用语言表达出来。少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学生却学得更自主、更投入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
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像。我在本节课的设计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要片段让学生展开想像。如:讲到第二段孩子们喊着,跑着,跳着时,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孩子们的表现,抓住“来到海边”一词让学生想像:他们怎样来到海边的。又如:讲到我把贝壳带回家,让学生想像还可以把海边的什么带回家。
四、存在的不足和方法的改进
1、想像说话用比喻句。学生思路不够宽。师也没能及时地引导,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时地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而未能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强调,导致以后这种错误频繁地出现,为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以后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有意识地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信息,注意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摈弃“教师心中有教案而无学生”的错误思想。
一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非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学习,是我努力的方向。
《拾贝壳》课程教学反思篇2
《拾贝壳》一文语言生动形像,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我们小朋友对大海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对“贝壳”做过多的介绍。这篇文章,我把朗读训练和说话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
一、以课文为抓手,加强朗读能力
我们的孩子朗读能力比较差,必须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加以训练和提高。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很适合孩子们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你从文中哪里看出孩子们在海边拾贝壳很快乐呢?”孩子找到第一节“退潮了!退潮了!”这句话,我引导孩子通过两个“退潮了”,两个“!”可以读出快乐高兴的心情。通过一遍一遍的诵读、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从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中读出快乐的感觉。
二、说话能力的锻炼
在学习了第4、5节后,先让学生明白“扇贝的壳”和“细长的螺蛳壳”的特点后,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先是通过课文的内容让孩子熟悉,比如,看,一个扇贝的壳,像xx,真xx!之后让孩子用这一句式逐步进行训练,瞧,xx,像xx,真xx!这两句的锻炼是课文中的内容,由“扇贝的壳”到“螺蛳壳”,这个难度并不大。然后,我通过图片的出示,找出两个相似的物体,用“瞧,xx,像xx,真xx!”让孩子说一说。在层层递进中,孩子渐渐掌握了这一句式的运用,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不足的是,我用文中介绍贝壳的句式用填空的形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回答仅仅围绕在这一句型上,压制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拾贝壳》课程教学反思篇3
这篇课文记叙了孩子们在金山卫海滩上拾到许多形状各异、色彩美丽的贝壳,表达了他们拾贝壳的欢快心情。课文文笔活泼,富有感染力,特别在遣词造句上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制定了一个教学难点是: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课文的第4、5小节,并学着用1~2句话试着介绍自己喜欢的贝壳。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教学难点得到最简单又最有效的落实呢?
最初,我根据难点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让学生比较第三和第四小结,让学生发现这两小节都是第一句把贝壳比作什么,第二句是写这样东西是派什么作用的。接着,利用练习“一只xx,像xx,真xx!”进行训练。最后,过渡到练习“一只xx,像xx,真xx!说不定是xx!”并用书面形式写下来,完成仿写过程。
我发现这样的仿写并没有实在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依样画瓢”,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是能对贝壳做介绍了,但是估计是同样的一个模式,有了形形色色的贝壳外形,却没有了千姿百态的学生。
于是,我把教学环节改成了这样:
先由学生独立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填空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介绍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展开朗读比赛,并要求学生背诵,使学生将课文的描写熟记于心,尽可能地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这两小节,你对这二种贝壳有了哪些了解?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自我的总结。许多学生都说:知道了贝壳的外形,还知道贝壳很可爱,还知道了贝壳是大海留给我们的'礼物……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及时的做好小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贝壳的样子、小作者根据贝壳的样子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开始说话,这时候如果让学生开始练习说话,无意刚才的归纳是对学生的一个心理暗示:你介绍贝壳的时候,就应该这样来介绍。这样很可能就抹杀了许多学生的个性发挥。
于是,我在这时给学生看各类贝壳,然后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来介绍贝壳,你还会介绍贝壳的什么呢?这时,学生积极发言,对刚才看到的贝壳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发表观点,有的说想写贝壳的颜色、有的说想写贝壳摸上去的感觉等。
最后,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让学生说,这时学生不但自己要说的贝壳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对广集了要说的内容。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说话提纲,真正地让学生练习了说话,而不是用课文的内容进行模仿说话。
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既是模仿性训练,又是创造性训练,应该是模仿与创造性的统一。借用文本规范优美的语言材料,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时提供更多的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依照文本、学习文本,模仿文本的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教会学生画瓢的方法,但是要能让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瓢”,才是教师要寻找的教学手段。
【《拾贝壳》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拾贝壳》教学反思07-22
课程教学反思05-23
课程教学反思08-06
《拾贝壳》语文教案05-22
新课程教学反思05-21
实践课程教学反思09-02
《倒影》课程教学反思07-22
课程教学反思优秀12-12
新课程数学教学反思10-08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