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5 17:15:08 思颖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1

  本周是必修三最后一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感觉这一章的内容不好讲,一是因为深浅不好把握,不知道同学们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二是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果教室可以联网的话,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操作,让学生们进行直观的感受,直接感受技术的力量,但是在实际讲课的过程中,只能让他们看一下谷歌地球启动时电脑缓存的一些内容,这在同学们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都说看地图有了看美国大片时的激动。

  在讲第三节课全球定位系统的时候,我给他们播放了一个视频《世纪最强告白》,讲的是日本一男子带着GPS定位仪,花费一年的时间徒步环绕日本一圈,将所走路线最后在地图上绘制出了MERRYME的字样,同学们都很惊讶,趁着这股惊讶劲,我说:“这就是地理,这就是技术的进步。”接着就开始讲,其实GPS和RS都是收集地理信息的一种手段,收集完信息之后便使用GIS来处理信息,制作地图。所以在最后地图的绘制过程中GIS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3S技术的巧妙结合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在讲授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研究的手段,不应该仅仅存在于专门讲授地理信息技术的这一两个单元之中,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也应该运用大量的技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这一章通常是被忽略的一章,许多老师也是一带而过。但是,如果条件真的允许,教师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用3S技术来讲课,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GIS中的叠加功能,可以将土地、水源、市场、交通等多个因素叠加起来,选出最优的地方,即最终工业选址的'区位。此外,实际上在整个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当中,遥感图片的应用是非常非常广泛的,它涉及到自然、人文、区域都是非常多的,在讲述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时,具体地讲到荒漠化、湿地资源、农业类型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运用某一地区不同年份的遥感图像来观察该地区近些年来土地利用情况的改变,形象又直观,而且还能够观察出变化的方向和路径等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提高了我们教师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在我看来,地理学能够在今天焕发生机很大程度上与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分不开,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理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一章重点向同学们讲述,即使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是在生活中作为常识也必须要求同学们理解,我们可能做的就是向学生做一次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普讲座。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2

  一、学情反思:

  对于学习第二节知识,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知识不足。学生对全球定位系统(GPS)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这一全新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的认识是陌生的。不仅与初中地理中没有涉及相关知识有关,而且与前面已学的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跨越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处理得不当,会让一部分兴趣不高的学生因难而退,失去学习的兴趣。

  2、从能力上看,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全球定位系统知识十分有限。再加上受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发挥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的能力。体现在对“阅读”理解,“活动”的实施以及对GPS各应用领域情况掌握等方面。

  鉴于以上的学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收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和图片,加强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由于GPS的技术含量高,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3、困难和生成性问题预估

  (1)学生在参与本课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应该主要集中在地理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信息收集、分析、加工的能力训练。

  (2)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对全球定位系统组成中的空间星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反思

  在必修3的学习中区域的信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各种各样区域图中获取,切忌老师把结论端给学生,新的案例学生要能分析才是学生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讲授3S技术时,我们向学生展示家乡不同时期的遥感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城市的变化,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在Googleearth上找到家乡、找到学校,找到相关的信息,上传手中的资料,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有用的知识的获取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理解地理学习对生活的有用性,有了发展的动力,形成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的大智慧。课堂教学的效果,着眼点并不仅仅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新的课程给有创新意识、用心的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3

  在教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这要求教学不仅要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更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成功之处: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引入实际地理信息项目案例,如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技术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软件实操训练:安排了充足的实验室时间,让学生亲自操作ArcGIS、ENVI、QGIS等主流GIS软件,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如数据导入、地图制作、空间分析等,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反思与改进:

  理论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追求实践应用的同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影响了对高级功能的理解和运用。未来应增加理论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并通过阶段性测试巩固知识点。

  个性化教学需求:学生之间的技术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计划引入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跨学科合作: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应加强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的合作,共同开发综合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 4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获了不少启示。

  亮点与创新:

  创新项目设计:鼓励学生基于兴趣和社会热点,自行设计并实施地理信息创新项目。如利用GIS技术进行社区绿地分布优化、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等,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研讨会与分享会:定期组织项目研讨会和成果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和心得。这种互动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不足与改进:

  创新思维的'引导:虽然鼓励学生创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项目选题和方案设计上缺乏新颖性和深度。未来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培训和引导,如引入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工具。

  跨学科知识融合:创新项目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目前,学生在跨学科知识整合方面还存在不足。计划通过邀请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讲座、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评价体系优化:现有的评价体系更多关注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而对创新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相对不足。未来应调整评价体系,增加对创新项目创新性、实用性、社会价值的评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上述反思,我认识到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反思04-05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反思06-12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4-17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0-17

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04-20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3-06

应用教学反思02-09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7-06

地理教学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