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1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我参加青年教师每日一课活动所讲的课,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在这节课上,我由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直接导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们利用我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这一性质。同学们对实验充满着兴趣,所以思考的都很快,不一会就拟定了实验方案,进行汇报,然后展开小组实验,最后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的很成功,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学生们开心的告诉我,老师气球鼓起来了。这个也是我预料到的,因为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在教材上所让准备的应该是锥形瓶。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用锥形瓶做这个实验没有塑料瓶效果明显,于是我就搜集了一大堆塑料瓶来代替锥形瓶,这样的实验效果能使学生们观察的更仔细,并且对科学实验的喜欢上升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们在小组实验时,还需要客服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时需要刚烧开的热水。所以在实验时,我准备了两个水壶,并且在实验前进行加热,为实验做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我们突出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游戏,一部分学生扮演气球,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当微粒加快运动时,扮演气球的学生手拉手围的圈也变大,当空气受冷减慢运动时,空气收缩,气球变小。通过游戏,学生们对于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用微粒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就更容易了。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拓展,是让学生们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踩瘪的乒乓球。学生们想到用热水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又加热了一下已经凉下来的水,当一名同学将这个很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现象时,学生们都露出了很惊讶的表情。这就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之所在。虽然学生们都知道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做实验的话,学生们没亲眼看见,也是半信半疑的。当亲眼看到乒乓球又变圆了。学生们是开心的,也更加确信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最后的部分是做练习,通过课上做练习题,也能了解到学生们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我认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组实验时间分配的过长,练习时间稍段,另外就是本人语言上有些不够严谨,再有就是书写板书时,不够同步。仍需要不断改进。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2
《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精心备课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课有一下几点反思:
这节课的我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来引入,观察气体的热涨冷缩需要的实验装置,利用锥形瓶封口一个气球,分别水浴加热和受冷,通过观察气球的体积变化得出热涨冷缩的实验结论。这个环节应该利用好书本的导入图圆底烧瓶装置,上节课液体的热涨冷缩就是利用这个装置,然后把液体倒掉,问问同学们现在装置里面装的是什么?同学们能够顺利的说出是空气,然后老师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这样的`导入即自然又沟通了两节课之间的联系。接着就是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加入用圆底烧瓶来做实验,我们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热涨或者冷缩了呢?同学们会发现,气体是无色无味的,用这个装置不能够很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就产生了想要改进实验装置的想法,自然就会想到锥形瓶上封口气球容易观察。
在建立气体微粒运动建立模型的阶段,我没有让同学去围一个圈现场体验,改用小组实验记录单,把微粒运动画出来的方式想要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微粒的运动,但是忽略了气体微粒受热以后运动加速是以什么方式?是匀速还是非匀速,还需要查阅资料。
在比较液体和气体热涨冷缩的运用以及他们的利弊两面性在生活中的运用阶段,可以采用作业单,先让同学们完成,然后在上去汇报这样就能够兼顾的全班同学,全班同学都得到了联系。
回顾这节课,我对自己的设计还算满意,我将会对这节课重新进行改进以后,再次上课。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前者观察的对象是“液体”,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空气”,只要将实验瓶里的“水”换成“空气”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4
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发现有两个环节考虑不周。
1、三个提示的出现时机。
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提示。学生在交流设计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示的问题。但回 答的质量不够高,深度也不够。反之,如果把这一环节调整到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讨论一下,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学生的回答会更到位。
2、建模解释环节。
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
当然在课堂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够理想,恳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01-25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7篇01-25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7篇)01-25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5篇01-27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范文05-06
《空气》教学反思04-22
教学反思《空气的性质》02-25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精选11篇)10-17
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