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借助音律入情,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并且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古诗语句本身就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冲淡诗句的灵性,失去诗的神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想象意境,悟情入情”,去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充分明确文章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审美能力。让我们把把琅琅的读书声还给了课堂吧!
【《乞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10-13
乞巧说课稿10-23
乞巧说课208-16
《乞巧》教案设计03-16
《日记》教学反思日记教学的反思09-24
教学反思语言教学反思10-03
教学教学反思10-15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0
教学反思09-13
比的教学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