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思

时间:2022-03-01 12:58: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什么是反思

  今天讨论的词汇是“反思”,这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

什么是反思

  今天讨论的词汇是“反思”,这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原意指光的反射,引申为间接认识,或反省。“反思”旨在自省,而最重要的,我们还可以从“反思”之处,感知到什么是当下缺失的,什么是被人期待与渴望的。

  有关阅读的反思

  日前,印度工程师孟莎美一篇名为《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在微博走红,文章说,他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人读书。孟莎美感慨,一个有着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现在的国民却难以坐下来看书。

  其实,孟莎美的'“发现”,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早在几年前,我们中国人自己已经发现国人阅读贫乏的状况。

  说来有趣,中国传统本来是很尊重文字和书本的。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与图书,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载道之器。但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文字中有关“道”的神圣性逐渐隐遁了,沦为一种简单的记录和沟通的“工具”,而“读书”也渐渐被视为获得职业之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过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的作用,其实如春华秋实,如春风化雨,重在一生,而非一时。有学者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该自问:我是“不阅读的中国人”吗?

  有关“良知”的反思

  没有煽情、没有戏谑,只有语重心长的叮咛。日前,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学校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本节讲义的主题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

  这是一次对于“良知”的反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近些年来,有关知识分子“集体堕落”的`说法不在少数,身边有知识有才智之人越来越多,但却也有越来越多的高知蜕变成“知道分子”,一些教授忙着当“老板”,一些专家忙着“走穴”……知识分子身上应坚守的激情与操守已渐行渐远。

  是的,“高知坏人”危害极大,如果知识被权力淫威,如果沦为牟利的手段和工具,良知便会被埋没,甚至走向反面。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修为不及格,那么知识就会变成累赘,甚至祸害,那样,还不如做个纯真的“笨小孩”。

  “坚守良知”是现代文明的期待。基督教创始人对他的门徒的嘱咐到现在依然适用于这个时代:“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当然,“坚守良知”知易行难,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向,更要时刻做到保持独立思考。在这个时代,你做到了吗?

  有关“名望”的反思

  最近,《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国女作家J·K·罗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有关名望的反思。她将新作、一本450页的侦探小说《杜鹃在呼唤》故意化名出版,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名字和内容到底哪个好卖。

  现实给了罗琳沉重的打击,这本书上市3个月,只卖出1500册,而就在这时,媒体披露了作者就是罗琳的消息,结果该书的销量顿时猛增,在亚马逊销售排行榜上一跃为首位。事实的惨烈让罗琳深刻意识到,“罗琳”显然比罗琳的书更好卖。

  其实,罗琳完全不用太过遗憾,在当今文坛,名家的名字确实很值钱。有媒体报道,日前,余华新作《第七天》上市前,内容一字未泄,书商仅凭“余华”之名,就预订出60万册新书。还有出版商放言,以目前郭敬明的“火爆”程度,一本书哪怕全是白页,只在封面上印上“郭敬明著”,销几十万册也不成问题。

  如此现状,不难折射出当代阅读者非理性的心态,读的是作家的名字,而非书的内容。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浩瀚的`书海中,作家的名字正如一盏明灯,牵引着读者的眼光和文化的方向。而正因如此,作家们就更需要珍惜羽翼,呵护自己的名誉,否则就会助长“卖名要趁早”的坏风气。而这股风气,说小了,会坏了读者的胃口,说大点儿,会败坏出版市场的风气,愧对“文化”二字的神圣。

【什么是反思】相关文章: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04-07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04-14

地理教学反思是记什么04-30

自信是什么教学反思05-06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12-02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8-23

我们吃什么教学反思12-19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2-10

《长大了做什么》教学反思03-07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