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佳路径》听后反思
按教研室计划,这学期打算召开全县乡镇小学课改培训与业务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经验交流现场会。小教组的几位教研员商量后,打算把地点定在成团中心校,于是,3月23日那天,我们全组人员来到成团中心校,除了商量现场会的有关事宜外,我们几个教研员还进课堂里各自听了一节课。
去学校之前我是打算听1至3年级的一节语文课的,但因为是推门课,事先没有安排,教导主任带着我沿1至3年级的教室一路走去,结果老师们不是测验,就是临时互相换了课,走到四年级教室门外,正好,四年级有一节语文课,我便跟上课老师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就坐在教室后头,听起课来。
上课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课后跟她聊,才知道她有个美丽动听的名字——雪媛,上学期刚从村小调入中心校。
这一节课的课题是《最佳路径》,从一开始老师的解题,质疑可以看出,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上完课,雪媛老师微笑着向我走来,虚心地请我给她的课提意见。于是,我们站在教室门外聊了起来。
雪媛的这节课思路是不错的。首先,在初读中从题目入手,结合“解题”理解词语:“什么是最佳?”“路径”是什么意思?课题在一篇文章中就像人的额头和眼睛,它或者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点出全文的中心,或者制造悬念,逗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学生初读课文,如要让他们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的内容,“解题”这一环节是不可不抓的。而要让学生理解课题,又必须首先理解课题中关键性的字眼。而要让学生理解课题,又必须首先理解课题中关键性的字眼。所以,从这个环节可以看出,老师从题目入手是对的。然后,雪媛老师提出:“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这样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里了,有了想深入读文的欲望。
其次,雪媛老师在让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段和概括段意。我觉得这样做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又可以从中看出哪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需要细细品读。
再次,就是尊重学生的读书和感悟,比如说,在学习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都能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的段落,然后问:“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指导学生品读。同时,老师还注意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如“方案”“微不足道”等。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既然是第一课时,是不是应该安排生字学习的内容?我认为,虽然已经是中年级,但生字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的学习要掌握“音形义”,如果说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在课堂上仍然要安排时间来检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形、义可以结合在理解课文时有机地进行,而这一堂课,老师没有注意到生字的教学,这是需要改正的。
二、研读课文是上好课的前提。根据课后的提示,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的问题有两个: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一个问题分散到课文里,应该要抓住哪些关键词句来品读理解呢?我认为第二段的“微不足道”和“大伤脑筋”是需要细细对比研读的,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你看,“格罗培斯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但却为这些“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并且“已修改了50多次”,这些词句是不是很能体现格罗培斯作为一个世界建筑大师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正是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能获得“最佳路径”殊荣的重要条件啊!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抓住课文这些内在的联系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又如,老师在解题的时候提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最佳”?“路径”是什么意思?这本来是抓住要点了的,但在解释的时候,老师仅仅指出了“路径”就是“道路”的意思,我以为,“道路”只是讲了“路”的意思,还不能表达出“径”的意思。从这些现象来分析,我认为老师研读课文还不够深入,所以,我把于永正老师上《荷花》一课时向学生提出“煮书”的要求转给了雪媛老师。是啊,当我们翻开教材,当我们准备进行备课时,首先要潜心把课文研读透,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读懂什么,怎么样去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只有老师先把书“煮熟”了,品出“味”来了,才能把课上好。
【《最佳路径》听后反思】相关文章: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08-19
《最佳路径》教案09-11
最佳路径教案04-12
《最佳路径》说课稿范文08-31
四年级语文《最佳路径》教案09-10
大班教案《最佳守卫》反思12-27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12-01
大班语言教案:最佳守卫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07-18
《最佳守卫》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