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改卷被歧视后的反思范文
近期参加了一次语文改卷活动,作为非语文教师,着实感受到了一种被歧视,也就成为心中隐隐的痛,让我长久地思索这样一个事情。
因为时间及人员的紧缺,网络集中评卷,每个学校都不得不派一些学科教学专任教师和非专任教师合作进行,就遇到了分题如何操作更利于改卷进程,习惯上划分方法,非专任教师改客观试题,专任教师改主观试题。
但是针对客观试题,也牵涉到是否需要大量记忆内容,以及错别字识别等。改卷的速度无形中也决定于改卷老师的年龄、反应。
所以,我们校内改卷习惯于商量着分题认领,但是有个约定,即使是主观试题,也会讨论出各种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从而拟定关键词打点得分进行评卷活动。无形之中不论客观试题,还是主观试题,都具有了可操作性,尽管非专任教师有时会主动要求批改客观试题,但是限于精力和记忆力,也会协调分工。
而这次分题的教师,首先认定谁是专任教师,谁是非专任教师,直接提出有些客观习题牵涉到古诗文等的背诵,以及主观试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提出涉及专业性,也就很自然地分工,非专任教师批改“ABC”等选择题或者部分字词填空,纯粹是简单的机械识别活动。而专任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时常出现质疑和切磋之声。
于是,改卷之中就有一种被歧视的隐痛,想作为教师的确应当“术业有专攻”,应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拓展提升。但是改卷时,答案似乎有变化,又何尝不也相对固定。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可能,相信每一个改卷教师也有其创造性,对部分习题有其独特的点评,也会有创见性的批改过程,既有助于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也有助于批改速度和准确度的形成,增强处理的客观公正,一致性。
同时我也在想,这看似是照顾非专任教师,何尝不也是一种学科本位的优越性,是一种思维固化的驱动,而教学是唤醒,不更需要动态的生成和开放性?!
【改卷被歧视后的反思】相关文章:
课改教学反思08-21
课改背景下的反思09-22
课改教学反思8篇06-21
地理课改教学反思06-21
大班音乐教案《卷炮仗》及反思10-12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5-15
初中数学课改教学反思05-21
千万不要歧视差生10-26
《信任》教后反思09-14
后滚翻的教学反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