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杨万里的一首送别诗。从诗句看,诗人描写的是西湖美景,但结合诗题,细细品味诗句,可以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朋友之情。教学中,我抓住诗题中的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涵泳品读,读出了景色之外的那份友情。
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学完本课两首古诗,收获还是有的。本来古诗对我来说,无论是从分析,理解、体会诗人的伤感情怀,豪情壮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过学习本课的两首古诗感觉不好差,因为课前我认真看了些资料,通过我的教学,完全能达到教学目标。背诵,默写、用自己的话阐述古诗内容。学了《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有兴趣。为此,我反思了:
一、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自描了《夜书所见》的四幅草图,每句诗一幅图,在草图的远处贴了诗人图片。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接着让学生动笔将图景写下来。(这个环节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写作的状态。)之前为了衔接新课,给图拟了题目“思念家乡”,同时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导。比如:一位诗人在看什么,由什么触景生情,想到了什么?)有位女孩儿写到: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树叶被晚风吹得哗啦啦直响,飘落的梧桐叶落在诗人的`脚下,诗人捡起梧桐叶,眺望着远方的家乡,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门前,有两个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着灯笼把家门前的篱笆照得通明,诗人望着远方长长地叹了口气)。(当我读完孩子的习作接着说:“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这下孩子们是高兴地去读古诗,还有孩子大声地说,哪句诗就是自己所写的话,也就是孩子们已经通过看图写话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有了这步基础,学生理解诗意真不难了,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悟。
二、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本课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怎样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与写作中的重点指导环节。本课两首诗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比如、《夜书所见》中描写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由念家乡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在重阳节,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长安,倍感孤单,非常相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
怎样借景抒情呢?要掌握景物特点,然后想象人置身于这样的景物之中的感觉,有亲身体验更好。在这环节,我班的留守孩子较多,我出示话题,提示:1、又是中秋佳节,今夜的月____________!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远在打工的___________,他(她)也在想念我吗?那是__________也是这样的一个夜晚,我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又是__月__日,是我____岁的生日。天气是这样的好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的今天是_______给我过的生日。我再次拿出______________(玩具、衣物等),_______说,我是属_____,所以才给买____________。可是今天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让孩子们说说填填,课堂十分活跃生机)。在说的过程中,我点拨了,要把景物特点与人的优秀品质等联系起来抒发情感。比如、借春天的美景,可以抒发热爱家乡,赞美家系的情感,也可以抒发对新生事物的喜爱之情等;借秋天的景色,除了可以抒发思亲怀乡之情,还可以抒发丰收的喜悦之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等;借冬天的景色,可以抒发对纯洁心灵的赞美之情,抒发对具有顽强意志的人的敬佩之情或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盼望之情等。
怎样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秋夜所见》中,作者通过感受了“瑟瑟的秋风”给人带来的寒意,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思乡之感油然而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家乡兄弟登高插茱萸,唯独少了作者一人,以此可以感知作者此时的孤独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环节,我安排了用景物描写而思念亲人的话题。)如、秋风瑟瑟,落叶飘飘,此时我不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今夜的月亮格外的圆,格外的明,月光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急训小练习,效果不错的。)
三、诗歌教学适当点拨“巧用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诗,读诗、写诗的快乐。如,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中“送”和“动”字用得特别传神,古人特别讲究炼字。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炼字,出示小黑板:“试着填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现、闹)。
总之,语文教学,无论是诗也好,散文也好,因材施教,适合自己学生的口味就是创新语文教学。用故事引入课题,相对来讲,学生有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充满创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诵读了这两首古诗。
在教学时,由于有课件的演示和学生对春天已有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发言积极,对古诗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气氛很好。但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好像看戏的旁观者,让我觉得有点扫兴,还有就是要学生自己说诗意的时候,学生牵强附会,毫无章法而言,优美的古诗到了他们嘴中就是干巴巴的话语,还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包含的哲理我没有引申,只是总结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是否理解,总之,在讲解春日的诗意时,不是很尽人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这次学的古诗《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其中《草》学生已经都会背诵了,我把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
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刚刚起床,推开家门,就看见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鲜艳的太阳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一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直飞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大家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有的说:“他气坏了。”有的.说:“他大哭起来,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无情地给予否定,顺势说:“请看图,这个孩子发现蝴蝶突然不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古诗,再好好欣赏插图,就明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学生开始认真读古诗,看插图。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很大的乐趣,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古诗改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得挺不错,最后让他们写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于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农民们种了那么多的地,按说应该收到很多的粮食,可在图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老农却躺在了地里,旁边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们一看,就说,那个老农是饿死的。那他们的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很自然的,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农民真是太可怜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恶了。”孩子们说。
而《锄禾》则为小朋友上了生动的一课。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们中午在食堂里吃饭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边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课文插图,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古诗两首》真的很有教育意义哦!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值初夏,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显略早些。不过没关系,学生对夏日独有的风景已然经历过多年,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值得学生品味。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能品味出两首诗的异同,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的两幅图入手,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接着,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透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看到动态,看到色彩,看到变化,入境入情。最后,抓住两首诗各自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再次诵读、理解诗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06-22
古诗教学反思06-10
古诗教学反思05-16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10-17
古诗蜂教学反思06-29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9-01
古诗村居的教学反思03-26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10-13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7-24
古诗春晓教学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