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范文(精选8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1
昨天参加后白片小学数学导学案活动,听了两位六年级老师的《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些自己的想法。这个内容是教材改版后重新修订的,我个人理解这样的立意修改更体现了对学习者个体的尊重: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兴趣特征。不强求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而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与他人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的进行选择最恰当的策略。
两位老师的授课都很好的运用了导学案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课堂,教师也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空来让学生经历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适时进行评价,都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理念。虽然有些细节处理还不完全到位,学生交流还比较生硬,且主动表达的欲望不够强烈,但较之以往的课堂真是前进了一大步。课堂中两位老师都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再思考,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有一点两位老师最终都没有进行方法的提炼,我说的是提炼并不是小结。我在思考:学生之前就已经学会了画图、列举、假设调整的策略,那么这节课就必须要让学生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翻新,有所新的领悟,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是以前的水平,虽然会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超出自己原有的水平,那这节课的价值何在?所以我觉得不同的策略要进行细致的比较,选择画图策略的学生思维比较直观,其思维的水平是比较浅显的,选择列举策略的学生思维水平稍高一点,选择假设调整策略的学生思维水平更好一点,而选择计算方法的学生其思维水平是最高的,抽象+逻辑。我觉得课堂中对最高思维水平的方法应该更着力些,以求更多的学生能有新的思维突破。同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问题到底选择哪一种策略更好一些,哪种策略更具普遍应用性,要让学生会选择,而不是只停留在自己认可的那一种策略,那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比较狭隘,比较封闭,不利于其思维水平的更高发展。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课前也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以便于课堂上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交流。上着上着,我感觉自己的语言又开始拖泥带水了,又开始舍不得话语权了。思前想后,问题的根本原来是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心里总是牵挂着后进生的学习,总想把知识帮他们在课堂上咀嚼烂了让他们消化,因为课后我没有很多的时间帮他们辅导,主要抓课前与课上,这样就导致课堂上重复的语言、啰嗦的话语就多起来了。我想要改变这样的方式,必须要改变这样的心态,不放手学生永不会独立,后进生亦是如此,通过让他们认真倾听、小组内主动交流,课堂多答问机会等形式让后进生们自己主动的来学,课堂中教师适应学生,学生适应教师应该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没有绝对的谁适应谁,必须平等、必须独立,课堂的精彩在学生那儿!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2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列表法的好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去解决两积求和(差)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体验列表的价值,并能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的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列表法的掌握并不好,主要在于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是在算过结果后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变成了一种无用的操作。因此本节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而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是要学生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比如象例题的3行桃树,每行7棵,很多学生只会整理3行和7棵,这里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条件放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会让人误解为是3行一共栽了7棵,从而意思表达不准确,应该写清楚是每行7棵,这样比较准确。第二就是要会根据问题有选择地整理条件,如例题中给了我们三组条件,而问题是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确条件虽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
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3的表格,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而且学生说出了在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就只要看这张表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学时没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上完试一试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练习,而是让学生根据例题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用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看学生提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条件整理的能力,而更重要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的经验。并通过比较把这些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解决思路。
通过上述的处理,学生对用列表来整理条件问题及根据表格来分析解答问题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本节课我觉得也有几点不足。
一是上课时没有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列的表没有及时给大家展示,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的作品,耽误了一些时间。
二是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自学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体现在做练习中,如果没有要求让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导致时常做题出错。
三是当学生列表后,没有让学生多进行据表分析,对于整理好的表格进行分析得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分析起来不太困难,但回想起来如果让一些后进一点的学生对说一说,多分析一下这些表格,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四是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其实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真正让学生交流看法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个别学生在交流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使小组交流变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该严加要求努力加以改进。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3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假设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为什么要假设?”;掌握“怎样假设?”;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假设的需求,并探索假设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假设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假设的经验,以及理解假设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假设的过程。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假设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4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到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我直接出示例题图,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的图形面积难以直接比较,从而想到把图形分割之后通过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后再比较,这样容易比较出大小。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转化的过程,使学生完整地体验转化的应用过程。接着在教学完例1后,通过对过去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让学生感受转化策略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策略。让学生在明白转化的实质是化复杂为简单、转未知为已知之后,就是如何具体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运用转化策略时,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如何进行转化,为了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方法的多样性,设计了一些练习,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计算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时主要采用分割法,通过平移与旋转实施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复杂图形面积或周长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练习中的题目都是比较特殊的转化方法,可以在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介绍借助图形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根据算式可以转化为数形想结合的计算,从而找到另一种解答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通过这些变化的图形和变化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最优的转化方法,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通过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感觉:
1、例1的教学太过仓促,怎样用“转化”这一策略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学生不是很明白。
2、在回顾学生以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例子时,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不适合,应该采用讲授法将如何转化说得再明确一些,然后具体说说是怎样运用“转化”这一策略,运用“转化”后有什么价值。
3、练习题的处理也缺乏指导。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5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
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这次课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
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6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学生解决问题方法日益多样化。一部分学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对上述设想进行调整之后。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按课本第91页的列表法进行调整。另外有两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学生采用了大船从0条到10条一一检验的繁琐方法;还有学生设大船为x条,则小船为(10—x)条,列出较复杂的方程:5x+(10—x)×3=42。虽然这个学生没解出这道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活跃却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学生已有在众多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策略的意识萌芽,但还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策略的实效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愿再尝试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学习较认真的学生能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部分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各种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优点或局限性。当时我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策略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情形。如在学生用图画枚举之后,我相机提出如果船数不是10条,而是20、30、40条甚至更多,还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们还会选择图画枚举的方法吗?当学生认识到图画枚举方法的局限性时,在讨论之后一致得出结论:当数据较大时,采用图画枚举法效率较低,最好还是选择列表法。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概括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我提出:按常规船的配臵方法有11种,从0条大船(或小船)到10条大船(或小船),你们认为是从0条大船(或小船)开始,按顺序列举还是教材假设大小船各5条,哪种方法更快捷?为什么?学生懂得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选择最有实效的策略,最优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确保正确率。教材上往往主张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在尊重上述主张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注重策略的最优化和实效性,与上述主张并不相悖。
第三,学生的有序思考的习惯已经初步形成,但适当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在学生掌握一一列举法,图画枚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认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由于绝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假设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替换,在学生进行调整和替换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所选用的数据都偏小,部分学生用口算或凭直觉认为是某某数,就直接用某某数试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出现重复或反向调整。有些同学侥幸一步就假设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数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终答案,可能会忽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有序思考不仅是检验假设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素养。
本课时教材选材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解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例题和习题都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六年级是小学向中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到六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之后,我总觉得教材上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总停留在形象层面上。我有这样的感觉:本单元选材可能形象性有余,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练一练”或习题中选用一道习题数字较大,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用计算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检验假设,使之体会到抽象思维的优越性,为进入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7
xx月xx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习。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篇8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习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10-02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听课反思07-13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听课反思范文10-0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0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8-04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0-02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0-1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5-23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案05-0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精]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