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马燕日记》有感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将结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马燕日记》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读此书,我就被马燕那双质朴而又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眼睛吸引住了。我拿起这本被称为“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的书,走进了她的世界。
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宁夏西海固,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有一个15岁的女孩,用她稚嫩的肩头承受着贫困的压力,在时时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从小学4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地写下了4本日记,这个女孩就是马燕。
从日记中你可以读到边地生活的极端困苦,更能读到困苦环境中永不泯灭的人性光辉——一个花季少女对生活的憧憬和困惑,对上学的渴望,对自己可能辍学的担心,对亲友的关爱,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以及对教育和社会进步的渴求。
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解放报》的驻京记者韩石(彼埃尔·阿斯基)在宁夏西海固采访时发现了她的日记。《马燕日记》在法国巴黎出版,继而登上了法国年度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21国文字,畅销欧洲和日本。该书不仅改变了马燕本人的命运,还改变了当地许多女童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当地人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想读书”,这是马燕在面临辍学时写给母亲信中的一句话,这四个字,大大的,还圈了出来。信上还说:“今天我上不起学了。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里没钱!”短短几行字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要知道,那时她才13岁……读着读着,你或许会问,学习条件与学习环境这么艰苦,马燕怎会如此的渴望读书呢?夏天要顶着火辣的太阳,冬天要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她与同学踩着那崎岖不平的山路去上学要走上几十公里,往往是在人们睡得正香的时候就已悄然起床……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们的脸都是红红的、糙糙的,小脚都走了出血泡……总算来到学校,又要面临饥饿的难题。但是,就算再怎么苦,马燕始终明白,只有读好了书,才能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她坚信永不放弃的梦想终将成真!她曾对母亲说过那样一句话: “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
在韩石把马燕的日记整理出版以后,马燕更“忙”了。由于有许许多多的人关注她,记者的采访也不可避免的,甚至上课时都有记者来采访。然而,为了其他贫困儿童,马燕不得不旷课来接受采访。虽然她接受了在上课时的采访,但她心里是极不愿意的。她在日记中是这么写的:“耽误课是我最不开心的事,希望再有事,最好别叫我耽误课。”
感动于马燕对读书的无限热爱,贫困没有摧垮她对知识的渴求和企盼,使她更加热爱学习,更加积极进取;感动于马燕妈妈为孩子的艰辛付出,困难没有压倒这个没文化女性的意志和精神,虽然疾病缠身,却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艰辛劳作,执着地供养自己的三个儿女读书;更感动于国际友人对马燕及失学儿童的无私帮助,大爱无疆,在大家的帮助下,许多像马燕-样的失学女孩重返校园。最为感动的是马燕有一颗感恩之心,她能把自己的收入无偿地捐献出去,帮助他人,这便是爱的良性循环。
20xx年,马燕飞赴法国索邦大学求学,在这所世界名校她先后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法国巴黎定居工作,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还能听懂西班牙语,国际范十足。
从西北偏远小山村到国际时尚大都市,马燕走得那么远,教育成为她人生远行的最大推手。
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她。许多拥有类似经历的人们,甚至包括在城市生活里有时会焦头烂额的我们,也许都应该从自身的苦难和挫折中汲取力量,正如美国诗人亨利·梭罗说过的一句话:“绝望的时候,不采取绝望的行动,是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