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3-08-21 11:55:22 日记 我要投稿

《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精)

  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日记吧。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精)

《狂人日记》读后感1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

  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声?抛舍某领袖对于鲁迅先生强加的评价以及历来的噪音,让我们关注文本。

  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感到好奇的,并非其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据此,我想,鲁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怀疑性以及随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怀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礼教”,连自身,他也怀疑,他也反思自己,他也肯直面事实,他也批判。

  有这样一种说法:真理,首先应该是真相。尽管,从逻辑角度而言,此话似有语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现实、勇敢说真话的人,有几个呢?博学如朱光潜、巴金、郭沫若,为了“活得好一点”,“安逸一点”,就唱着钢铁坦克极权的赞歌,畏首畏尾。鲁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彻看破迷雾,其求真之愿,实为大因由。因此,才有了这“反常”的“狂人”。

  问题是,“反常”、“疯狂”、“梦呓”之后,怎么办?每天身处一个死寂的社会,每个人都认为你“傻”、“疯”、“狂”,而且,每天的生活,还得照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灵能抵抗得住吗?“耗散理论”告诉人们,只有“系统的开放,才能让物质,信息等从无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够坚守,不断进步突破局限,实乃大问题,毕竟,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

  必须注意的是,“狂人”身体复原后的“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开始,后来被迫害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册”,最后,病愈,做官去了。也就是说,“狂人”抛弃“狂”时的思想和原则,选择了委曲求全,终究无法抵抗来自整个社会的“黑暗力量”,重新成为“奴隶”了。鲁迅为“狂人”安排了做官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清醒了。从“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呐喊”,联想到“狂人”愈后默默无闻地就范做官,可以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们灵魂的顽强而又可怕的力量,就可以看到极大多数尚无原创的强大的思想体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场,比如康、梁,乃至正在写文章的我,都不过是“借助别人的武器来战斗”,罢了。

  就个人经历而言,突破个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并且,充满偶然性。在我记忆中,有三次半偶然半个必然导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显的突破是从高一开始的。当时,年级有文学社,授课老师是年轻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为我开了一扇窗户,并且,因为我一向好阅读,当时遇此平台,当然要好好把握。于是,开始了相对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此外,当时促进我几乎全力投入文学的因素还有三个,一,我当时不堪功课成绩之重,理化生几乎让我绝望,一绝望就就得寻找精神寄托;二,当时我出任学习部部长,是学生杂志《星海扬帆》的主编,边学边用,学用互助;三,当时遇一志向与性情、爱好相投之人,每天玩着高强度的诗词背诵游戏以及文字游戏,快乐而充实。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点上进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与经验,也不能让我坚信我以后不会成为一个空虚无聊苟且偷生之辈。

  行文至此,似若离题。

  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会怎样”提出了两种可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狂人”可能会喜欢上求真求知的快乐。

  可是,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随着发现、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会变得怎样?我还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地板脏。我求证过,当我赤着脚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来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论”得出,狗也是“脏”的,因此,一直怕狗,怕与它接触,尽管在理性上,深知“万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终无法接受狗,称“狗”而非“犬”,足为证。同样,小时候看到新闻报道,是关于飞机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飞机。尽管我知道,飞机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许,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无知者无畏”,也许,就是经这样的推理得出。但,我绝不会选择做“无知者”。9·11灾难发生之时,那些投入救人行动中的人,难道不知道危险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真正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为常识,一为本能。本能也分两部分,一为“生理本能”,一为“继后天训练而成的属于自身的能力”,即对一事作出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视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许,正在于当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经历越丰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经验,当新事物出现时,很难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及判断。毕竟,人是很难超越自我经验而存在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大局限,大悖论,大悲哀所在!我由个人经验所得的“娜拉走后”第三种可能,即为证。

  上帝又要发笑了。

  可是,还有一堆问题。个人的经验既是人的丰富认知与判断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么,是否意味着,最没有经验的时刻就是最没有束缚的时刻?或者说,童年时提出的问题,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边界,所谓“救救孩子”?那么,人,穷尽一生,会有多大进步?人为何而生?

《狂人日记》读后感2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横看竖看都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中写道:“这是个吃人的社会,他不让好人生存。”两者主题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旧社会,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笔下有一个力图靠自身辛勤奋斗而改变命运的“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在各种恶势力的压迫和政治的剥削下,百万破产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个。

  全书叙述了骆驼祥子在经历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击下精神崩溃从而变成一个慵懒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个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时也饱满深思:“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仅此而而已吗?” 文篇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记叙:“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是丧了父母和丢失几亩田便到北平当人力车夫。

  咬牙苦干了3年,凑足了100块钱买了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的哭了出来,他幻想着照这样拉下去赶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新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厂子了。”这段故事情节细腻的描绘了祥子的远大理想,这同时也使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产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残存在旧社会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这样的记叙:“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儿,有气无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着个头像做着梦,又像在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这段文字也细腻而生动的描绘了祥子陪人送殡的一个场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两段描绘而形成的强烈对比中,我感到痛心,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勤人竟变成这样一个慵懒、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小老头。

  合上整本书,我的心交错纵横。

  此刻饱满着心酸、同情与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为像祥子这样的人的遭遇太过悲凉;我心酸,那是因为祥子由一个正气之人变成充满歪风邪气的用人;我深思,难道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中,中华儿女就只能被失败搓倒吗?不但在旧社会,今时今日,也存在着很多类似祥子这样的事情。

  我有一个小阿姨,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儿子。

  表哥是一个异常优秀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匀的发展,而且他经常在各项国家赛事拿奖,对于我们旁人而言他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典型的好学生。

  那时高考刚刚结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资质清华北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便趁这个好时机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终抵不过命运的安排,一个噩耗从别人的口中传来:表哥因3分之差无缘清华,精神崩溃后遂自杀而逝。

  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霹雳,我先是极大的震撼,然后便是莫大的叹惋。

  我感叹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叹祖国未来的栋梁就此消失;我感叹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聪明人处事怎么如此极端。

  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不断报导出有关“考生压力过大精神崩溃或者自杀这样一些恶性的事件。

  据统计,我国因考试而导致的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续上涨。

  面对这些噩耗,难道我们只能为他们叹惋?难道我们只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不,我们是完全有机会去阻止悲剧的发生。

  如果我们能细心的去看待这些事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极限从而促使极端的处事方式。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祥子乐观点,咬牙再苦干,那他早已是一件车厂子的老板了;假如表哥尝试心胸放开点,培养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复读的话那凭他的资质早已在清华的学堂里“两袖清风”了;假如全国成百上千的自杀考生也和表哥一样,那他们也早已实现各自的理想各奔东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于脑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实际,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耸听,它是可以实现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飞心情,积极乐观。

  青春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稍纵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头。

  青春是一样别致的礼花,美景难有。

  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蓝天自由翱翔;让我们把握好自身的心态,沐浴在理想的春风中;让我们把握好自身的思想,乘着青春,绽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礼炮。

  社会固然没有百分百光明的,但如果我们改变态度及社会观去适应这个环境的话,命运的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生是一条船,在生命里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灵,坚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开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只潦倒的骆驼。

《狂人日记》读后感3

  “狂人”近于“疯”,在做着“恶梦”,在境象中充满了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别人,却都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得“疯狂”了,从而说出一堆真话。

  都说是“揭露传统封建礼教的丑恶”,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声?抛舍某领袖对于鲁迅先生强加的评价以及历来的噪音,让我们关注文本。

  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感到好奇的,并非其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而是:“我未必无意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身……有了四十年以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据此,我想,鲁迅之因此不凡,其深刻的怀疑性以及随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怀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礼教”,连自身,他也怀疑,他也反思自身,他也肯直面事实,他也批判。

  有这样一种说法:真理,首先应该是真相。尽管,从逻辑角度而言,此话似有语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现实、勇敢说真话的人,有几个呢?博学如朱光潜、巴金、郭沫若,为了“活得好一点”,“安逸一点”,就唱着钢铁坦克极权的赞歌,畏首畏尾。鲁迅之因此能深刻、透彻看破迷雾,其求真之愿,实为大因由。因此,才有了这“反常”的“狂人”。

  问题是,“反常”、“疯狂”、“梦呓”之后,怎么办?每天身处一个死寂的社会,每个人都认为你“傻”、“疯”、“狂”,而且,每天的生活,还得照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灵能抵抗得住吗?“耗散理论”告诉人们,只有“系统的开放,才能让物质,信息等从无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坚守,不断进步突破局限,实乃大问题,毕竟,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

  必须注意的是,“狂人”身体复原后的“赴某地候补”。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开始,后来被迫害致狂,留下“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二册”,最后,病愈,做官去了。也就是说,“狂人”抛弃“狂”时的思想和原则,选择了委曲求全,终究无法抵抗来自整个社会的“黑暗力量”,重新成为“奴隶”了。鲁迅为“狂人”安排了做官这个结局,实在是太清醒了。从“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呐喊”,联想到“狂人”愈后默默无闻地就范做官,可以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们灵魂的顽强而又可怕的力量,就可以看到极大多数尚无原创的强大的思想体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场,例如康、梁,乃至正在写文章的我,都不过是“借助别人的武器来战斗”,罢了。

  就个人经历而言,突破个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并且,充满偶然性。在我记忆中,有三次半偶然半个必然导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显的突破是从高一开始的。当时,年级有文学社,授课老师是年轻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为我开了一扇窗户,并且,因为我一向好阅读,当时遇此平台,当然要好好把握。于是,开始了相对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此外,当时推动我几乎全力投入文学的因素还有三个,一,我当时不堪功课成绩之重,理化生几乎让我绝望,一绝望就就得寻找精神寄托;二,当时我出任学习部部长,是学生杂志《星海扬帆》的主编,边学边用,学用互助;三,当时遇一志向与性情、爱好相投之人,每天玩着高强度的诗词背诵游戏以及文字游戏,快乐而充实。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点上进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与经验,也不能让我坚信我以后不会成为一个空虚无聊苟且偷生之辈。

  行文至此,似若离题。

  鲁迅先生对“娜拉走后,会怎样”明确提出了两种可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今天在此,幼稚地明确提出第三种可能:继续前进,因为“狂人”可能会喜欢上求真求知的'快乐。

  可是,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随着发现、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会变得怎样?我还小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地板脏。我求证过,当我赤着脚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来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论”得出,狗也是“脏”的,因此,一直怕狗,怕与它接触,尽管在理性上,深知“万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终无法接受狗,称“狗”而非“犬”,足为证。同样,小时候看到新闻报道,是关于飞机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飞机。尽管我知道,飞机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许,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无知者无畏”,也许,就是经这样的推理得出。但,我绝不会选择做“无知者”。9·11灾难发生之时,那些投入救人行动中的人,难道不知道危险吗?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想,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真正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为常识,一为本能。本能也分两部分,一为“生理本能”,一为“继后天训练而成的属于自身的能力”,即对一事作出近乎条件反射的反应,视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许,正在于当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经历越丰富,就越相信自身的经验,当新事物出现时,很难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及判断。毕竟,人是很难超越自我经验而存在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大局限,大悖论,大悲哀所在!我由个人经验所得的“娜拉走后”第三种可能,即为证。

  上帝又要发笑了。

  可是,还有一堆问题。个人的经验既是人的丰富认知与判断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是否意味着,最没有经验的时刻就是最没有束缚的时刻?或者说,童年时明确提出的问题,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边界,所谓“救救孩子”?那,人,穷尽一生,会有多大进步?人为何而生?

《狂人日记》读后感4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于一九一八年四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并于同年五月份发表在《新青年》文刊上。小说全篇以诡异的行文思路及“疯子”般的言语,给人以毫无厘头的感觉。初读是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需得慢慢地品味,才会懂得那“吃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即强烈的抨击封建社会旧礼教吃人的本性,人性内心深处的自私与残忍。人与人之间,“吃人的人”与”被吃的人”之间的人性的思考。以“吃人”这一经典意象写出此篇,强烈的反抗封建文化,渴望着救与被救的黎明曙光,照耀在一片狼藉的中国大地上。

  (一)浅析鲁迅先生的创作历史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中国传统的固有的封建礼教及封建文化正受着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及新理念的强大冲击。有些志士仁人、前沿学者等愿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与教化。而有些人则故步自封、守着自己所谓的封建文化与新思想主动画清界线,愚昧、无知、封建,由此以来展现“吃人”的本质,及其利害程度可想而知。封建的旧礼教如此的残害人民,当然在当时的社会这将是一个必然的过渡阶段。因为那时的中国是深受20xx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所影响的,试问?让所有人一夜之间都能够开化,接受新思想是一种可能吗?答案必然是:不可能!

  因此,鲁迅先生就封建社会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及人性自私残忍冷漠的深刻解刨,解救人的急切呼吁。写下此篇,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有力抨击又是对人性的思考,愿读者从中汲取营养,自救也好,他救也罢,总归是鲁迅先生的美好愿望。

  (二)“吃人”意象蕴含的意义

  我们说“吃人”的本质是那些传统的思想、封建的礼教,深深地扎根在广人民的心中,久久地挥之不去。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写到:“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先生是一个智慧之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曾汲取过先进的文化、思想。他自然是与那些人不同的,他思想进步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也有所希冀的。他渴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能够不在封建势力的影响下过活,人身拥有着言论自由,不再为旧礼教而服务。希望人人能够放下“吃人”面孔,将一切旧礼教的丑陋面孔展示在人的面前。再去剖析,将会懂得,其实“吃人”的真实意义,源自于内心始终放不下的那些东西。

  (三)鲁先生笔下“吃人的人”

  鲁迅先生生逢那样的年代,在他的笔下写出的是有灵魂的事物。“吃人的人”一方面是吃人的“人”,另一方面是被吃的“人”。说他们是吃人的“人”,是因为在封建旧礼教的约束下他们只能一味的妥协,他们不能跨出那一步,始终把愚昧的准则当做克己修身的标配。而说他们是“被吃的人”,是因为他们是切切实实的受害者,是封建的思想压的他们透不过气来,使他们变成了“吃人的人”。几千年来的旧礼教剥夺了他们的思想、言论自由,甚至是行为。说到行为,使我想起了我国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案件。据说当时就有狗吃人的事情,而人们更是做出了一些更加过份的事情,屡屡提起,惨不忍睹。狗是动物,是牲畜。我们说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我们不能理解动物的行为但是人类的行为又会有谁懂,那又将是几维空间的生物呢?而与之不同的是河南大饥荒案件,是部分区域,是人们的生理需求。而鲁迅先生那个时期的人呢?他们是思想上的,思想上的即是心理上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心理上的病态远远要比生理上的伤害大的'多。可以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试图挽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呐喊之声!

  (四)《狂人日记》给人以启迪

  鲁迅先生的小说,对我个人而言大都是高深莫测、难以读懂的,须得多读

  个几遍。初读懵懵懂懂、再读深陷其中、三读叹之赞之。鲁迅先生谨以此篇启示后人,民族的自救之路,国家的自救之路,离不开文人们的文笔之风,给人以启示。这篇小说也写的及其凝练,篇幅很是短小,但是给人的说理说服性及强,以诡异的行文完篇。就是要引起人们的关注,要人们自己去思考,这远比直接告诉读者强上百倍,而且这也是更加强有力的发问!《狂人日记》以此洗礼着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号召,更是一种对生灵的救赎,挽救人民放下旧礼教的束缚。

  对于鲁迅先生最后的两句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得还有?救救孩子……”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到大我们一定听到过,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国之栋梁之类的话吧,是的,鲁迅先生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的国家就是需要新鲜的血液去灌输,去浇灌。祖国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五)给予文学革命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在当时可以说是揭起一度的热潮。小说全篇行文怪异,甚至是梦呓之语,既狂又颠。这既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开端,又是文学史另类的一面,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致。使文学革命更进一步,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大胆创新的写作手法才是作品的亮点所在。

《狂人日记》读后感5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开山意义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特色,使后来很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权力。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是“狂人臆想世界”。这个狂人臆想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迫害行为”。例如小说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眼里,却是这样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人,便是我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符合逻辑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治疗年轻人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病例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他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身批判焦点,是无可置疑,而且也确是鲁迅当时创作目,在作品中,也用狂人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事物,因此在不同时代中,不同读者将会有不同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今天,在我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恶性循环:

  自身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本意,但狂人眼中常人世界却有广阔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但止于五四前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对地球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这种难以根除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绝望,“救救孩子”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铁屋子里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痛苦。

《狂人日记》读后感6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鲁迅先生的天才。这篇文章是通过以虚写实,徐徐渐进,然后拨开迷雾的手法带领读者的醒悟。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从狂人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吃人到揭露吃人的本质,他们从遮遮掩掩到赤裸裸露出凶恶的真面目,白厉厉的牙齿,可看出礼教的吃人与暴戾。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

  四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四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统治的社会,也就是四千年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的迫害使得现在的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于别人的遭遇没有同情心,对于自己所遭受的,没有反抗,浑浑噩噩的度过一天又一天。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麻木的无视和可笑的维护群抗,激昂放大声的疾呼换来的是无力的共鸣,以及有力的吃人。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然从第一段"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看出仍有所遗憾,狂人的最终屈服,意识到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拔除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保持自主是多不容易,可作者仍补失憧憬未来。文章的最后一句呼唤"救救孩子......"意欲新的希望的呼唤强调科学的启蒙教育思想的行为,国民性的改教。孕育新文学,倡导新的文学革命。

《狂人日记》读后感7

  《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深切和格式特别”。

  主题: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不妥协反封建精神。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影响,但却“比果戈里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渺茫”。《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普遍性,进而通过狂人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肉体上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更深层次。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基础――家族制度罪恶。“大哥”意象就是家族制度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意志来消灭狂人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行列中。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最深层次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反叛和变革精神。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更高级“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途径。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自我安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高度。

  艺术成就:在艺术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先锋。《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贡献外,还体现在艺术上独特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艺术形象。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病情和意识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手法,形成了独特艺术效果,这主要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艺术形象来实现。实写人物,用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是象征主义。一方面,从文本叙述表层来看,狂人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作家用现实主义方法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精神病态:思维逻辑混乱,心理变态等,甚至可以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检查;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疯话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象征、隐喻手法和汉语多义性,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战斗深意;巧妙地在狂人周围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象征性描画,这就使读者所感受到狂人,在内在精神上,成了一个站在时代前列先觉者,一个反封建启蒙斗士。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日记本文”部分采用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文言部分所表现出来内容和白话部分所反映出寓意是对立,白话部分表现虽然是“狂人”非正常世界,却具有疯狂中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反抗,是不正常中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已“赴某地候补去了”,成为了候补官员,表现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正常人”世界,实际上却是正常中不正常,表明反封建战士已经向黑暗现实屈服,成了封建统治者一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了反讽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对现实深刻怀疑和极度绝望,表现出了“梦醒了却无路可走”悲哀。第四,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狂人艺术形象。狂人是一个具有暗示性寄寓意义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精神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受到长久精神压抑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知识分子悲剧典型,象征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有壮志未酬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先驱。《狂人日记》整个情节发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知识者觉醒程度和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发展,越觉醒就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疯子”。“狂人”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悲哀。

  鲁迅明写是狂人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日记中,感受到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时代思潮交响乐。所以,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新潮》杂志著文称誉“疯子是我们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狂人日记》读后感8

  鲁迅不用很亮很清之类的单一视觉的文字,而用“很好”这样综合意识来把握月光。接下来,“我”出场了,但对于读者来说,“我”无形无状,更不用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轻是年老,实质上,“我”即“我”的意识在继续牵着读者走:“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是对“很好的月光”这种感觉的意识重认;“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这一句,是意识再次把握;“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这是意识重认后新意识的出现;“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新出现的意识开始把新的客观对象纳入意识范围注意,此处不是对赵家的狗那两眼的客观描述,而是意识对于这一事实的一种把握。“我怕得有理。”这一句,意识走向判断。依此分析的路子,使之贯串整部小说,都不难得出意识流动的轨迹。因此,从这一视角看,《狂》是一部展示意识过程的一部小说,简单说,《狂》是一部意识性小说。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同特征。这说明,“我”作为一个具体存在并不重要,鲁迅对于狂人的选择并不在于这个狂人是谁,而是因为选择狂人符合于鲁迅的艺术设置和艺术表述,假如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一般的人,那么鲁迅就无法在其身上表述“多疑”的这一意识。从小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这一狂人所表现出来的病状是“迫害狂”一类的共同特征。实际上,“我”只是一个承载物。一方面,“我”承载着狂人所共有的病状,以达到小说所要求的艺术真实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病状在某一层次上与作家所要表述的东西相吻合。而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之中,作家不可能直裸裸地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作品中的人物,相反只能是遵从所选择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规律,融入自己的东西。由于艺术选择加上艺术家的艺术表述能力,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方面极为真实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状言行,但另一方面又极为巧妙地昭示小说并不是要表现“迫害狂”的征状,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载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东西。也即鲁迅之所以选择狂人是因为狂人有显著的“多疑”特征,它暗合着鲁迅“多疑”意识的内核表述。所以鲁迅选择了狂人来承载“多疑”这一意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我”所承载的意识“多疑”。

  鲁迅同样也体现在其文本创作之中。鲁迅曾一再强调作品中的自我意识:“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从宽泛意认上说,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肯定包含着作家的精神意识世界的表述,但由于作家的艺术思维不同,其在具体的作品表现也不同。有时候,作品的客观内容与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识相互分离,有时候,作品的客观内容与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识融一。前者如《祝福》,透过《祝福》文本的客观内容,可以把握到鲁迅对于“祥林嫂”这类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作者客观上描写某一人物某一事实,同时又把某种意识融入其中。举个例子说,《狂人日记》中“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诘问,可以是狂人的、也完全是鲁迅先生的诘问。对于鲁迅与《狂人日记》的关系,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鲁迅的几乎所有的心理特征和表现,都能在《狂人日记》中一窥端倪。”“《狂人日记》中,那种‘迫害狂’式的病态心理,本身就是他(鲁迅)切身体验的‘变形记’。”“因此,‘狂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文化先觉者形象,是鲁迅反抗精神的形象外化。”仭嬚庑┛捶ǘ际侵锌系模但没有注意狂人形象与鲁迅的差别。多疑”这一意识的活动特征首先是归属于患“迫害狂”的狂人属性,这些属性是不能套在鲁迅身上的,而狂人这一艺术设置及如何设置、对于“多疑”的表述,则是按着鲁迅心灵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实现的,同时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自然受着鲁迅“多疑”的主体支配。因此,从《狂人日记》去把握鲁迅的“多疑”成为可能,并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从中把握鲁迅的“多疑”的本质及个性色彩,必须进入作品,并以一定的方法对狂人的多疑与鲁迅的“多疑”加以分离。

《狂人日记》读后感9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那段水深火热的革命的灰色的年代,混沌的国人还没有完全觉醒,两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胜利是不够的,国人的奴性思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辛亥革命的硕果被军阀窃取,推翻清政府后又要建立另一种迫害压榨穷苦人民的帝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时又爆发出国共彻底决裂的危机;反动派严酷的统治和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是什么让即使取得胜利了的中国仍然动荡不安?如果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革命的意义永远无法实现,中国的和平时代永远不会到来。先生翘首以盼的是一个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国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纸笔和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和国人的愚钝斗争、和想要奴役国人思想蒙蔽国人意志的封建势力斗争,他想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和悲哀的现状,唤醒国人清除封建残余,跻身革命事业,对社会的不平等奋起反击是他倾其一生所希望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也未能看到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够到来的正义的新世界。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这是小说的开篇,人物的意识首先登场了。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见到的“全是发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其实主人公意识的登场,先生就预示着他的意识与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则“狂人”二字又从何而来呢?

  这几天出行“我”总觉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谈举止有些许异样,便想起了其他村庄的人们将大恶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的传闻,“我”终于明白其中缘由,其他村庄的人会吃人,缘何自己村庄的人就不会呢,既然可以吃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发觉,原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本文的叙述者说,“狂人”是患了“迫害症”这类的癔症,因此称他为“狂人”。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猛然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无理由,他以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其实他看到的是人们独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人们的人格逐渐丧失。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这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极力追捧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一个 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亲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间的艰险与悲戚,人吃人的残酷迫害正在趋近于他,其实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狂人”病症只是把封建残余对人身心的侵害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了,然而却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惧,没有人明白他的狂与不狂,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内心比“迫害症”更加可怕的病症。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觉醒的人却被看作“狂人”形单影只地艰难而忐忑地在乱世中挣扎度日。 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泯灭的全体国民。

  “救救孩子!”多么微弱,无奈,又悲壮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头脑、被腐化的思想,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在这种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与被吃中终其一生。

  《狂人日记》是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界。

《狂人日记》读后感10

  鲁迅曾经说过:“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的手法和闯将,中国不会有真正的新文艺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犀利的思想与凝练老辣的语言融为一体,撕开其潜意识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变态性的劣根心理,使他们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灵魂的折磨。在《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但不同于一般象征主义作品的是,文章中的象征主义方法不是独立的,它只是依附于现实主义而存在,如同影子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一样。自然,影子又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却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浓浓的影子,作者投射在狂人身上的思想光束就无从显示。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

  小说刻画了一个精神迫害症患者对周围世界异于常人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流变,从而揭示了被封建文化统治的社会的“吃人”本质,全面颠覆了封建文化的合法性,喊出了“救救孩子”这样富于启蒙主义意味的声音。鲁迅曾借用吴虞的说法追认自己的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实际上这篇小说有着更为深刻的意蕴。小说的深刻性既表现在对他人进行反封建思想革命启蒙的彻底性上,也表现在鲁迅对于知识分子充当 启蒙角色的资格的质疑上。鲁迅没有像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那样有一种高高在上充当救世主的心态,而是把这种否定也指向了知识分子本身。鲁迅的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身内身外双重世界的搏斗过程。这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最为彻底最为决绝最为深刻最为清醒的声音。如果我们撇开是带背景的束缚,把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历史,扩展到整个人类世界的生存境遇,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限制的生存状况,群体对个人人性的限制,肯定会激发我们进一步的思索,使我们有新一层的领悟。

  《狂人日记》是具有最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多年淤积在鲁迅心中的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愤愁之情需要一次总的爆发,多年积累起来的对封建传统思想吃人本质的'整体性认识需要一个概括性的发现。在这时,任何具有鲜明的特指性的事件都不足以完成这样一个创作任务。鲁迅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但这个具体形象又必须是一个非常态的人物。他不能象常态的人物那样对于具体事件具有太大的粘着性,不能象常态的人物那样对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和思想环境具有那么大的潜在适应性 ,也不能象常态的人物那样循着常规的思维逻辑由现象向本质做渐次的正常推理.鲁迅找到了“狂人”这个具有现实性的人物,实际上便是找到了一个由现实性向象征性过渡的艺术关节。他利用“狂人”的变形心理直接把现实的封建关系转化为一种象征,并由这种象征直接升华到对封建关系和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本质的剥露。这里的社会思想环境是作为一个模糊的整体性画面出现的,“狂人”对它的感受首先是一种情

  绪性的感受。在情绪性感受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理性的本质概括,是《狂人日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结果,仅仅依靠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便不足以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而强烈的情绪性与明确的理性概括相结合,现实可能性与现实关系的变形描写相结合,则是《狂人日记》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主要标志。

  狂人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惧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但作品的主旨并不是要挟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因而作品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是一个站在时代前面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是一个勇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和反封建民主主义象征形象。他的超前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那个变态的社会里,狂恰恰是现实的不狂。

  狂人具有质疑意识、批评意识、自省意识。在举世昏睡的世界里,唯独狂人善于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怀疑与否定,这是狂人的质疑疑问;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这是狂人的批判意识;狂人不仅揭露他的大哥吃人,也揭露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地吃人,如把他的妹妹也吃了,这是狂人的自省意识。

  《狂人日记》的价值在于“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想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意识却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无疑为知识分子起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狂人日记》读后感11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狂人日记的开头,一个诙谐幽默,却又意味深长的开头。月光没有用亮或美丽这样的字眼,只是用了一个很好这样的一个很笼统的概括。紧接着“我”就出场了,很自然又带出了一句赵家的狗,很平淡的描写,但却越咀嚼越有趣,接着你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怎么就突然写了这么一只狗呢,还去在乎一只狗多看了自身两眼,这就是一个患了迫害症的狂人了。

  鲁迅曾在他的《自嘲》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一个鲁迅在平常人看来是如此的辛辣而且骂人不带脏字,你看这日记写的吧。时不时就有这么一句,你不仔细琢磨还好,细细一想,若你是他骂的那类人,你能呕出半斤血,不足为怪,谁让那些人该骂呢。

  与我“有仇”的赵贵翁、被我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嘴里骂着要咬儿子的昨天街上的女人、狼子村来的告荒的说要挖人心肝的佃户、与医生“串通”好了的说等我养肥了的亲大哥……这些人物都写的那样的传神,让人都快相信这狂人的疯狂的想法了,好像他们真的是图谋不轨的人。

  “凡是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这个狂人晚上睡不着,只能去研究了,这一研究不要紧,却引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议论:“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句的对立面你可知道是什么?这一句一说出你可知道是要打到谁吗?这一句得罪的你可知道谁哪些位吗?是统治了中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眼中至高无上的孔老夫子!是仁义礼智信根深蒂固地生长的所有中国人的“圣洁”内心!

  别人要吃我也就算了,可是“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身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不是很可悲吗?还有更可悲的呢,是什么呢,待会说。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几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的,很多人热衷于熟练的说出这几句,以显示他们对鲁迅是相当了解的,但可知其中深味啊?狮子是谁,兔子是谁,狐狸是谁,其实这是一个“人”。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这个“人”他在比他狠的人面前是兔子,而在比他弱的人面前他又是一只狐狸兼狮子,像狐狸一样哄骗着,然后像狮子一样咀嚼着。话说回来,那些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岂不是也是又像狮子又像兔子又像狐狸吗?

  就在我们迷迷蒙蒙的听着狂人的絮叨和觉得吃人的理论可笑的时候,狂人的一句叩问又是如此的震彻天宇:“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注国民性的质问者。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你只要让我活下去,我就老老实实的'呆着不动弹,任你鞭抽棒打,只要我忍得住,我就必须要做个好奴才,夜夜祈祷着下辈子翻身做主人。中国人忍够了吗?中国人沉默够了吗?从来如此,就对么?

  狂人是真的成了狂人了,没日没夜的担心着。世人呢,他们自身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放不下这心思,不管是父子兄弟也好,夫妇朋友也好,师生仇敌也好,各不相识的人也好,都不知道谁和谁结成了一伙,互相谈笑着,互相提防着……

  狂人不想被吃,也不想自身的大哥沦落,于是去劝他,谁知,大哥也忽然显出了凶相。他只能自身出了一身冷汗,默默的叹气了:“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啊!”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忘记了昨天的月光到底有没有,赵家的狗好像也不叫了,却想起了自身的妹子好像也死了,这时的狂人终于也察觉到,原来自身也是个吃过人的人啊,而且吃的就是自身的妹子,还吃的那香,毫无察觉异样。原来自身也是个吃人的人吗?自身吃人时也是那样自然吗?这时的自身也要被人很自然的吃掉了?

  这日记是狂人病中自身写的,病后也对自身的言行有点哭笑不得,不知所云。这才是狂人的最可悲之处啊。一个病中的人看到的月光的很好的,看到的世界时那样的清晰呢,可是病好之后呢,他又成了一个“正常人”,本来应该的正常状态被所有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作了病重,本来应该的病态,却是整个民族的引以为豪的常态。拊膺长叹也叹不尽这其中的无奈与可悲啊!这难道是狂人一个人的悲剧吗?

  来看看狂人日记是怎么的结尾吧。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见识了鲁迅的横眉冷对,这里就见了他的俯首甘为了。中国还有的救,鲁迅告诉我们兴许还有的救,这些活了这么那久的人都吃过人或者正面临着被吃,可是还有孩子啊,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救救孩子,血脉莫断!

《狂人日记》读后感12

  我读过一些鲁迅的文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呐喊》的初篇,也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篇杰出的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他处在“吃人”的世界中。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有点恐怖的味道。

  文中一个不懂世事的疯子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子”称为“疯子”的人却故意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做起了“君子”。文中写道“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一样”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正如疯子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谋害。从中能够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少的是亲情,多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因此,小孩子,狗,医生,陈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是老子娘教的,“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而如此无知善良的“我”也在无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销赃”的同伙。因此他们将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

  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声呐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这个惊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此刻人们的眼前,鲁迅借狂人之口,令人们意识到封建主义"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记》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界

  我读过一些鲁迅的文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呐喊》的初篇,也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篇杰出的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他处在“吃人”的世界中。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有点恐怖的味道。

  文中一个不懂世事的疯子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子”称为“疯子”的人却故意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做起了“君子”。文中写道“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一样”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正如疯子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谋害。从中能够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少的是亲情,多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因此,小孩子,狗,医生,陈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是老子娘教的,“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而如此无知善良的“我”也在无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销赃”的同伙。因此他们将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

  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声呐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这个惊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此刻人们的眼前,鲁迅借狂人之口,令人们意识到封建主义"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日记》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界。

《狂人日记》读后感13

  《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深切和格式特别”。

  主题: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不妥协反封建精神。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影响,但却“比果戈里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渺茫”。《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普遍性,进而通过狂人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肉体上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更深层次。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基础――家族制度罪恶。“大哥”意象就是家族制度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迫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意志来消灭狂人叛逆意识,因此也参与到了吃人行列中。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我,显然不但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最深层次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反叛和变革精神。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传统思想,大胆地明确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更高级“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途径。

  《狂人日记》有鲜明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自我安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高度。

  艺术成就:在艺术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先锋。《狂人日记》之因此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贡献外,还体现在艺术上独特创造方面,有独特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艺术形象。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病情和意识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重视故事情节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手法,形成了独特艺术效果,这主要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艺术形象来实现。实写人物,用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是象征主义。一方面,从文本叙述表层来看,狂人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作家用现实主义方法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精神病态:思维逻辑混乱,心理变态等,甚至可以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检查;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疯话中,创造性地利用了象征、隐喻手法和汉语多义性,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领略战斗深意;巧妙地在狂人周围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象征性描画,这就使读者所感受到狂人,在内在精神上,成了一个站在时代前列先觉者,一个反封建启蒙斗士。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日记本文”部分采用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文言部分所表现出来内容和白话部分所反映出寓意是对立,白话部分表现虽然是“狂人”非正常世界,却有疯狂中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反抗,是不正常中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写狂人病好之后,已“赴某地候补去了”,成为了候补官员,表现虽然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正常人”世界,实际上却是正常中不正常,表明反封建战士已经向黑暗现实屈服,成了封建统治者一员。这样,小说文本就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了反讽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对现实深刻怀疑和极度绝望,表现出了“梦醒了却无路可走”悲哀。第四,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狂人艺术形象。狂人是一个有暗示性寄寓意义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精神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受到长久精神压抑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知识分子悲剧典型,象征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有壮志未酬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先驱。《狂人日记》整个情节发展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知识者觉醒程度和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发展,越觉醒就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疯子”。“狂人”命运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悲哀。

  鲁迅明写是狂人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日记中,感受到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时代思潮交响乐。因此,它一经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新潮》杂志著文称誉“疯子是我们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狂人日记》读后感14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横看竖看都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中写道:“这是个吃人的社会,他不让好人生存。”两者主题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旧社会,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笔下有一个力图靠自己辛勤奋斗而改变命运的“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在各种恶势力的压迫和政治的剥削下,百万破产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个。

  全书叙述了骆驼祥子在经历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击下精神崩溃从而变成一个慵懒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个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时也饱满深思:“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仅此而而已吗?” 文篇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记叙:“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是丧了父母和丢失几亩田便到北平当人力车夫。

  咬牙苦干了3年,凑足了100块钱买了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的哭了出来,他幻想着照这样拉下去赶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新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厂子了。”这段故事情节细腻的描绘了祥子的远大理想,这同时也使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产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残存在旧社会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这样的记叙:“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儿,有气无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着个头像做着梦,又像在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这段文字也细腻而生动的描绘了祥子陪人送殡的一个场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两段描绘而形成的强烈对比中,我感到痛心,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勤人竟变成这样一个慵懒、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小老头。

  合上整本书,我的心交错纵横。

  此刻饱满着心酸、同情与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为像祥子这样的人的遭遇太过悲凉;我心酸,那是因为祥子由一个正气之人变成充满歪风邪气的用人;我深思,难道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中,中华儿女就只能被失败搓倒吗?不仅在旧社会,今时今日,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祥子这样的事情。

  我有一个小阿姨,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儿子。

  表哥是一个异常优秀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匀的发展,而且他经常在各项国家赛事拿奖,对于我们旁人而言他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典型的好学生。

  那时高考刚刚结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资质清华北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便趁这个好时机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终抵不过命运的安排,一个噩耗从别人的口中传来:表哥因3分之差无缘清华,精神崩溃后遂自杀而逝。

  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霹雳,我先是极大的震撼,然后便是莫大的叹惋。

  我感叹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叹祖国未来的栋梁就此消失;我感叹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聪明人处事怎么如此极端。

  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不断报导出有关“考生压力过大精神崩溃或者自杀这样一些恶性的事件。

  据统计,我国因考试而造成的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续上涨。

  面对这些噩耗,难道我们只能为他们叹惋?难道我们只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不,我们是完全有机会去阻止悲剧的发生。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的去看待这些事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极限从而促使极端的.处事方式。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祥子乐观点,咬牙再苦干,那么他早已是一件车厂子的老板了;假如表哥尝试心胸放开点,培养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复读的话那么凭他的资质早已在清华的学堂里“两袖清风”了;假如全国成百上千的自杀考生也和表哥一样,那他们也早已实现各自的理想各奔东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于脑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实际,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耸听,它是可以实现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飞心情,积极乐观。

  青春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稍纵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头。

  青春是一样别致的礼花,美景难有。

  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蓝天自由翱翔;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沐浴在理想的春风中;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着青春,绽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礼炮。

  社会固然没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们改变态度及社会观去适应这个环境的话,命运的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生是一条船,在生命里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灵,坚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开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只潦倒的骆驼。

《狂人日记》读后感15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狂人日记的开头,一个诙谐幽默,却又意味深长的开头。月光没有用亮或美丽这样的字眼,只是用了一个很好这样的一个很笼统的概括。紧接着“我”就出场了,很自然又带出了一句赵家的狗,很平淡的描写,但却越咀嚼越有趣,接着你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怎么就突然写了这么一只狗呢,还去在乎一只狗多看了自己两眼,这就是一个患了迫害症的狂人了。

  鲁迅曾在他的《自嘲》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一个鲁迅在平常人看来是如此的辛辣而且骂人不带脏字,你看这日记写的吧。时不时就有这么一句,你不仔细琢磨还好,细细一想,若你是他骂的那类人,你能呕出半斤血,不足为怪,谁让那些人该骂呢。

  与我“有仇”的赵贵翁、被我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嘴里骂着要咬儿子的昨天街上的女人、狼子村来的告荒的说要挖人心肝的佃户、与医生“串通”好了的说等我养肥了的亲大哥……这些人物都写的.那样的传神,让人都快相信这狂人的疯狂的想法了,好像他们真的是图谋不轨的人。

  “凡是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这个狂人晚上睡不着,只能去研究了,这一研究不要紧,却引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议论:“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句的对立面你可知道是什么?这一句一说出你可知道是要打到谁吗?这一句得罪的你可知道谁哪些位吗?是统治了中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眼中至高无上的孔老夫子!是仁义礼智信根深蒂固地生长的所有中国人的“圣洁”内心!

  别人要吃我也就算了,可是“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不是很可悲吗?还有更可悲的呢,是什么呢,待会说。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几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的,许多人热衷于熟练的说出这几句,以显示他们对鲁迅是相当了解的,但可知其中深味啊?狮子是谁,兔子是谁,狐狸是谁,其实这是一个“人”。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这个“人”他在比他狠的人面前是兔子,而在比他弱的人面前他又是一只狐狸兼狮子,像狐狸一样哄骗着,然后像狮子一样咀嚼着。话说回来,那些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岂不是也是又像狮子又像兔子又像狐狸吗?

  就在我们迷迷蒙蒙的听着狂人的絮叨和觉得吃人的理论可笑的时候,狂人的一句叩问又是如此的震彻天宇:“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注国民性的质问者。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你只要让我活下去,我就老老实实的呆着不动弹,任你鞭抽棒打,只要我忍得住,我就必须要做个好奴才,夜夜祈祷着下辈子翻身做主人。中国人忍够了吗?中国人沉默够了吗?从来如此,就对么?

  狂人是真的成了狂人了,没日没夜的担心着。世人呢,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放不下这心思,不管是父子兄弟也好,夫妇朋友也好,师生仇敌也好,各不相识的人也好,都不知道谁和谁结成了一伙,互相谈笑着,互相提防着……

  狂人不想被吃,也不想自己的大哥沦落,于是去劝他,谁知,大哥也忽然显出了凶相。他只能自己出了一身冷汗,默默的叹气了:“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啊!”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忘记了昨天的月光到底有没有,赵家的狗好像也不叫了,却想起了自己的妹子好像也死了,这时的狂人终于也察觉到,原来自己也是个吃过人的人啊,而且吃的就是自己的妹子,还吃的那么香,毫无察觉异样。原来自己也是个吃人的人吗?自己吃人时也是那样自然吗?这时的自己也要被人很自然的吃掉了?

  这日记是狂人病中自己写的,病后也对自己的言行有点哭笑不得,不知所云。这才是狂人的最可悲之处啊。一个病中的人看到的月光的很好的,看到的世界时那样的清晰呢,可是病好之后呢,他又成了一个“正常人”,本来应该的正常状态被所有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作了病重,本来应该的病态,却是整个民族的引以为豪的常态。拊膺长叹也叹不尽这其中的无奈与可悲啊!这难道是狂人一个人的悲剧吗?

  来看看狂人日记是怎么的结尾吧。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见识了鲁迅的横眉冷对,这里就见了他的俯首甘为了。中国还有的救,鲁迅告诉我们兴许还有的救,这些活了这么那么久的人都吃过人或者正面临着被吃,可是还有孩子啊,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救救孩子,血脉莫断!

【《狂人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狂人日记》赏析07-31

《狂人日记》赏析04-14

《狂人日记》读后感08-31

《狂人日记》读后感08-31

狂人日记读后感08-22

狂人日记的读后感11-25

(精选)狂人日记读后感07-12

狂人日记作文07-22

狂人日记读后感【荐】03-14

【热门】狂人日记读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