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先行现象浅析
钟雨妍
“主题先行”指十年动乱期间,根据政治需要,先确定所谓的“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的要求填进“人物”和“情节”,使“主题”得以表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以从概念出发代替从生活出发,直接违背了文学源于生活的一般创作规律,在当时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本文借“主题先行”这一特定的概念,用以指代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还不熟悉教材的情况下或是在学生还未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时,即对课堂中本应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揣摩、理解并掌握的教学内容和盘托出的一种教学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这种现象的注意。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的实例对该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主题先行”的具体表现及其不利影响
先看两个教学镜头:
镜头一:(某教师《白杨礼赞》课堂实录中的一个片断)
1、由作者原名、字导入新课。
2、解题:“礼赞”与“赞扬”有什么不同?
3、教师:作者赞树实际上是为了赞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人?(学生沉默)
4、教师提示:这要联系当时的形势并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
5、学生朗读“预习提示”:本文写于1941年。作者曾写道:“《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品成功的塑造了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使读者也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阅读时,要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教师提问:课文赞美了哪些人?写作地点在哪儿?
7、学生齐答后教师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采用的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8、教师:基本内容掌握后,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
镜头二:(某教师《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中的一个片断)
1、导入新课。
2、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②了解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③掌握本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解决了目标①②之后)
4、教师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5、学生齐答:总--分--总。
以上两例,均为课堂教学实录。镜头一中的教师导入新课后,在学生尚未阅读教材,即迫不及待地向他们明确了《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虽然该教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教师不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教材出发,来探讨、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将学生导向“阅读提示”,以阅读“提示”取代了阅读课文,以从“提示”中寻找答案取代了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的主体活动。这是“主题先行”的典型表现。
镜头二中的教师则是在解决了目标①②之后,用“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一问题过渡到目标③的研习。表面上看,在解决了目标①②之后,学生对课文已有一定了解,但实际上由于学生并未对课文结构特点作定向思考,再加上目标出示过于“明朗”(也即问题的答案早已公布在前),所以教师煞有介事的问,学生不假思索的答便成了滑稽的表演,其存在的价值早已大打折扣。这也是“主题先行”的表现。
当然,从执教者的主观意识看,两人的表现有所不同,前者完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后者则是由于要出示教学目标,而在无意中泄漏天机,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不管是教师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这种“主题先行”的做法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一,由于教师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内容要点明确在前,引导在后(或许到此结束,不再予以引导分析了),所以整个课堂缺乏悬念,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兴趣因此而消解,课堂气氛显得死气沉沉。
其二,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只剩下一个字--“教”,“学”则无法落实,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远未得到发挥,他们的思维自然无法展开(事实上也无须展开)。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等教师“喂”,而不会主动寻食吃,从而产生思维惰性。
第三,“主题先行”架空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有效沟通,往往是架空分析、“贴标签”的先兆。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常以揭示答案为目的,而不是从课文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把握、咀嚼,而后达成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虽然在明确答案后,还要回过头去,“咬文嚼字”一番,但这种教学已大变其味。究其实,只不过是以推演的方式,用几个“例子”来证明答案的正确性而已。这种印证式的教学由于省略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也必然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水平,甚至使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永远地“缺席”了。
概言之,“主题先行”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永远霸占着主角的地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蜕变为对答案的演绎。这样,学生学习的情趣必然被活活地剥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二、“主题先行”现象的产生原因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还摆脱不了“师讲生听”这一积习的影响,或者是虽然能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未能落实到教学中,结果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找食吃。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标准化考试偏重结果检测,却无法很好检测过程的先天不足,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养成了注重知识点的梳理,注重知识的灌输意识,而忽视了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涵泳其中、主动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任。一些教师总以为学生能力有限,一旦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问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不信任感使教师总是反反复复讲解,面面俱到,结果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很累,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见提高,依赖性日益见长。
第四、对教学设计的忽视使然。如例二中的教师之所以会造成教学中的尴尬,就是因为对整个教学过程缺乏通盘考虑。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哪怕是极为细小的环节,都应认真推敲,斟酌再三。
三、矫治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主题先行”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为此,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教学设计,一个高明的教师绝不会独霸讲台,大搞一言堂,满堂灌,也绝不会轻易地将问题的答案公之于众,相反,他会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一套系统、连贯而又有梯度的问题,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地抛出问题,使课堂充满悬念和张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迫切了解究竟的欲望,从而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如果上课伊始,就明示“主题”,使教学内容一览无遗,学生必感索然寡味,教学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牢记: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
且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让他们曲径探幽,在寻寻觅觅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并在主动学习中逐渐形成语文能力。
k12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先行现象浅析】相关文章:
《昼夜交替现象》课堂教学反思08-18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10-24
移风易俗我先行主题班会教案05-12
浅析环境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07-05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美学法则08-08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9-13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总结05-25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02-25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