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专家谈语文阅读的秘密在哪里

时间:2024-09-27 23:50: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感专家谈语文阅读的秘密在哪里

            中国教育报     2002-11-01     访问者:西渡 

语感专家谈语文阅读的秘密在哪里

 

  王尚文,1939年生,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先在中师后在中学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988年调入浙江师大,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语感论》、《语文教育学导论》、《对韵新编》等。主编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浙江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参与主编语文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 

  西:您曾经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撰写了多种语文教育理论专著,先后提出语文教学的人文论、语感论和对话论,又主编过初中语文教材和多种语文课外读物,可以说是一直拼搏在语文教学的前沿阵地。听您说,您的研究是从语感开始的,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语感问题的?具体引发您进行这一思考的原因是什么? 

  王: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中师、中学教语文,但有关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从未深究。后来当了教研组长,不得不作一些理论思考,这大约是在1985年前后。当时我给自己提出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弄清人的语言能力究竟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我以为这是所有语文教学问题的根本,其它都是由这个根所长出来的枝叶。于是就去啃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方面的有关书籍,后来是一本关于心理语言学的著作给了我启示,使我坚信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它得自父母遗传的先天基础,在后天的语言环境中转化而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陷入误区,效率不高,就是由于对这个根本认识有所偏差造成的。 

  西:我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经常碰到一些文字不通的教授。当时我想,我们的汉语文竟有这么难吗?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到头来却写不通一个句子?您认为语文教育的这种问题是否和语感教学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王:汉语言是有它的特点,但它的特点不在于比其它语种难学。我们的孩子和全世界其它所有民族的孩子一样,到六岁左右就基本上能掌握自己的母语了。关于汉语言的特点,王力有个形象的比喻:西方语言是“法治”的,而我们汉语则是“人治”的。语法之类的语言知识不像学习西方语言那么管用,它更多地凭靠感觉。汉文字也只在初学阶段难一点,我们是先难后易,拼音文字是先易后难。夏丐尊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语感问题,后来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也曾一再论述过,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偏重知识,轻视乃至根本忽视语感,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能。 

  西:我觉得语感涉及一个“耳朵的想象力”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毋须分析一个句子的语法,凭直觉就能判断一个句子有没有问题。或者如我们平常讲的,“我一听就不对劲”。这里似乎不仅涉及语法,还涉及人的思想感情。正确的语感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伦理判断,是不是这样? 

  王:你这话说得非常内行。语感是一种立体的感觉,语音准不准,用语当不当,句子通不通,语感强的人一听就听出来了,但这只是语感较为浅层的一面。我不完全同意乔姆斯基关于语感是一种内在的语言知识的观点。语感是社会的人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实质上它就是人的情理感、人格感。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他们并不认为这两句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何不妥,因为“阿义可怜”和“夏瑜可怜”在语法上是等值的。他们之所以觉得这不是人话而是疯话,是他们身上的奴性使然,而且这种奴性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以至于不假思索地在感觉层面就立即作出了反应。人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特别是言语,都在刺激他的语感,语感把此人与彼物交融成为一个“亦此亦彼”的所在,人其实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因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人定义为具有语感的存在。 

  西:是不是可以从语感这一角度把语文教学和其它人文学科区分开来? 

  王:对。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都是人学,语文教育学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人学”,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就在语感上头,正如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分别在色彩感、线条感和乐感上头一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多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它最主要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个性的成长发展。语感具有个人性,它是一种感觉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的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这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衡量语感品位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它是否具有独特性,能否见别人之所未见,感别人之所未感。 

  西:您前面说过,语感和一个人的天赋有关,天分对语感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重要,是这样吗? 

  王:只要是人,都具有语言的天赋。天赋当然会有高低之分,诗人的语言天赋就常为一般人所不及。但天赋只是给予了人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性,必须经过后天语言环境的熏陶和言语实践的培养。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语言方面的潜能,只是有待开发而已。只要认真去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诗意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后来由“无忌”而“有忌”,就平庸了。错误的教育把他们的灵性、个性给教育掉了,这是教育的悲哀。 

  西: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应当如何培养语感? 

  王:听、读是基础,是关键。听,范围有限;读,其实也就是读给自己听,才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西:您能举几个亲历的例子吗? 

  王:记得我初读《变形记》时,第一句话就把我整个儿慑服了,我突然发现自己就是一只大甲虫,那种震惊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战争与和平》中描写安德烈受伤后躺在地上凝望天空的那段文字,使我第一次发现了天空的高远、永恒和伟大。当然,语感并不万能。阅读必然会有思维的参与,读者独立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也不能把语感和语文知识对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语感起主要作用。如果在阅读时字字句句都要经过思维的反复推敲,都要运用语文知识一一分析,好像到处是荆棘,到处是陷阱,我们就无法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了理论家。语感不但在自己的实践中可以成为理论家,还可以成为艺术家。语感强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读者和作者。 

  西: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也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他鼓励他的学生,“要么成为一个作家,要么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我觉得好的读者和好的作家一样稀缺。您觉得阅读在您的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 

  王:美国这位诗人的话说得太好了。阅读是最个人的事,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从生活中扮演的种种角色回到自我,直面人生,直面良知。成为一个作家,需要天分;做一个优秀的读者,是人人应该也能够做到的。生活充满了各种诱惑,一个人变坏变俗可太容易了,读书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因为人是一种主体间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与之建立主体间关系的对象相对较少,但在阅读中,读者可以和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人、大写的人成为知心朋友,他会变得非常开阔、丰富、澄明。人不断地进入生活,就是不断进入新的主体之间的空间。阅读不单单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手段,而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每年,即使再忙,我也要抽出时间来翻翻《陶渊明集》。陶渊明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每读一次,我就会为自己的猥琐、卑俗深感愧疚,觉得无地自容,就想重新做人。另外,我还有个算是怪癖吧,每天打开报纸,先看讣告,不管是谁的都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一过,作为对自己灵魂的洗礼。近年来,还要算一算,我比死者年轻几岁,或年长几岁,借以督促自己珍惜当前的日子,尽量不使自己空过一日。作为一个教学法教师,我要读许多专业书籍;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读的主要还是文学作品。特别是青少年,我以为文学是他们身上的“通灵宝玉”,不可须臾或离。 

  西:我在上中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文学,初中语文课本上朱自清、鲁迅等几个作家的文章,使我一下子对文字产生了兴趣。我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天分,对文字的好坏有一种直觉的判断力。但我的自信并没有得到语文教师的认可,老师给我的作文成绩一直相当低,直到高三时您当我的语文老师,才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语感教学是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语感教学较之语文知识教学,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语文知识教学一般不需要心灵的参与,它有标准答案;语感教学就不同了,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其奥秘也许就在于此。于漪老师说得好,语文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上。这不容易。 

  西:我记得您上大学时是师从夏承焘先生研究古典文学的,您的研究方向是苏东坡。但后来长期下放中学,现在成了一个语文教育专家。对这种角色转换,您是否感到某种遗憾? 

  王:我只是普普通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年轻时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苏”,我一直喜欢陶渊明、苏东坡,但是觉得陶渊明高不可攀,而苏东坡则有更多现代人的味道,遂以苏东坡为钻研方向。之所以决定转向,是因为体会到语文教学关系到每一代人心灵的成长、发展,为此贡献一生,值!苏东坡晚年被贬“天涯海角”,仍致力于教育事业,我的这一转向,也许不是离苏东坡远了,而是更近了。我真诚地爱我的学生,这种爱成了我生命的依托。我曾在《语文教育学导论》的后记中说,“如果真有来生来世,我将虔诚地毫不犹豫地祈求给我再次从教的机会”。这是我的心里话。 

  西:最后一个问题,您对现在的青少年在语文学习和阅读方面有些什么建议? 

  王:现在的青少年应试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缺乏自由读书的时间,非常值得同情。语文学习要少做练习多读书,少做作文多记日记。读,一定要特别关注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用“心”去读;特别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胸中的千红万紫,必定有助于飞越人生的万水千山。 

【语感专家谈语文阅读的秘密在哪里】相关文章:

谈新课标下如何组织语文阅读教学(网友来稿)09-08

宝葫芦的秘密阅读心得12-29

童年的秘密阅读心得感想05-13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05-25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网友来稿)05-25

语文教学的世纪性突破--谈十几年的高考阅读测试09-13

亦谈语文教学09-11

语文阅读教案04-30

中班阅读教案:皮皮在哪里变色龙03-23

谈阅读教学中的切入问题(网友来稿)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