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小学教材:如何实现高质量多样化
中国教育报 2002-10-29 记者 李建平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中小学课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教材作为课程最重要的载体,其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出版、发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被提到日程。最近,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来自教材编写、出版、发行部门的负责人,针对当前中小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就如何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提出了深刻见解。
见解之一:加强对编写人员的资格审核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教科书编写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研员、教师以及教育出版社等联合起来,参与到中小学教材编写之中,使这一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争奇斗艳的局面。
由于教科书在各类图书中的销售量最大,因此,谋求教科书的出版权和发行权的竞争向来十分激烈,很容易出现一哄而起、追逐利润的情况。保证教材的高质量,必须首先从源头抓起。过去,编写者通过非常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进入编写,至于编写者是否具有资格、是否具有编写的条件和能力,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导致教材的低水平重复出版,甚至有的教材编完后,根本未经过审查就进入到学校。
与会代表认为,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关系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对生产者的资质必须经过审核。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首次建立了对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加强对教材编写人员的资格审核,规范教材编写的每一个环节。这是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去年以来,教育部先后进行了两次教材编写立项核准,第一次申请立项的有125项,合乎标准被批准立项的只有24项。第二次申请立项的有110项,批准立项的有21项。由此可见,核准的标准是很高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强调,教材的多样化不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是对质的追求,“多样化”不是“多本化”,教材的“多本化”只是实现“多样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
见解之二:建立公正、透明、权威的公告制度
再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都要通过课程、教材来落实。为此,此次课程改革加强了对教材使用的管理,不仅要公布经审查通过的教材目录,而且要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对教材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估,成为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
最近,教育部组织专业人员制定了教科书评价的标准和工具,并在部分实验区对所用的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毫无保留地列出所有教材的优、缺点,并将公之于众。这在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这项举措受到实验区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具有权威的教科书公告制度,将会有力地推动教材多样化建设。
这次评估结果表明,实验教材较之现行教材有了明显的创新和突破,但个别教材改革力度还不够大。缺乏新意,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知识呈现方式单调,“注入式”倾向较严重,部分教材内容偏难,尤其是教材的个性、鲜明特色还不够突出。
与会者认为,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吸收已有教材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应强调与倡导原创性,对教材中原创性成果的认定和保护政策应尽快出台,应当具体规定每一本教材中原创性应达到的比例,这是促进教材多样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见解之三:由指定走向选用
选好教材,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代表们指出,随着教材出版竞争机制的建立,整个教科书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往,教科书的发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由于地方保护和某些利益的驱动,学校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科书。应逐步建立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办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出版界人士呼吁,应当尽快完善教材选用制度,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规范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程序,建立一个合理、公平、公正、有效的机制,进一步加强教科书出版业的法规建设,使教科书出版业稳步和健康地发展
【中小学教材:如何实现高质量多样化】相关文章:
教材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08-20
选择多样化 课程资源开发新思路06-24
高质量的周记02-27
教材培训心得08-24
教材培训心得02-13
数字教材培训心得12-02
数学教材教学总结08-29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05-12
《愿望的实现》读书笔记11-17
愿望的实现记叙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