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随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10月16日消息,9月26日下午,湖北大冶市年仅12岁的小学生黄某和同班4名同学私自到距学校200米的鱼塘内游泳。黄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已上岸的4名同学看到后,其中一名哭着要喊救人,另一名同学制止说:“如果现在喊人,老师就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结果黄沉入水底,溺水身亡。事后,4名同学还将黄的衣服藏在距鱼塘300米远的一块南瓜地里,随后一同返校。直到黄的家人报案,警方才从水中打捞出黄的尸体。
警方认为此事纯属意外事故。而黄的家人则认为,4名学生的监护人应承担一定责任;并认为校方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均不到位,应负主要责任。死者家属准备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
这起事件虽然最终可能诉诸于法律,可是,法院的判决只能求得事件的解决,却无法弥补教育的缺失,更不能弥补孩子们的人格缺陷。
同龄的孩子,仅仅是为了防止挨老师批评,就可以漠然面对自己同伴的生死而不顾,这是怎样的一种自私?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正在培养越来越多对书本知识极其敏感、而对现实生活和对人性很漠然的现代机器人?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曾经极端地走上过一个“又红又专”其实只红不专的道路,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趋向---只要高分就是好孩子,社会上充斥着浮躁的天才教育,“成才”的年龄越来越小,“成才”的圈子和范围也越来越小。实际上这里所谓的“成才”,也不过是年纪轻轻获得过什么大奖、被什么大学录取之类,与真正成为对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有用之才还相距遥远得很。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被学校和家长们逼到越来越窄的“成才”道路上:除了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也不能管;除了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化的学习,孩子们自由自主的兴趣爱好被剥夺;学习成绩好或者哪一方面有特长则一俊遮百丑。很多人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而且,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受到长辈过度的溺爱、纵容和保护,性格很容易就变得自私、霸道和冷酷无情。
健全科学的教育要把人先培养成人,然后再来谈成才的事。一个“成才”的人,不一定就是个心智健全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幸福、成功的人;而一个心智健全、有胆识有毅力的人,往往离幸福、成功最近。一个人人格的塑造,毫无疑问是人生的根基。
我喜欢教育的“三化”提法,即人性化---用人性化的方式培养人教育人,把人变成人性化的人;人文化---使人越来越趋于文明和理性;人法化---使人具有充分的现代公民意识(含现代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和法治理念。
【教育随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相关文章:
教育随想录04-14
教书育人教育心得04-06
教育随想:我看师生交流匮乏症04-14
教育随想:停办重点中学会怎样04-14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与其他人文精神的区别03-03
接过陶行知民主教育的思想火炬--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听课随想录(网友来稿)04-14
教育随笔:耐心教育孩子11-07
育人,从小起步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