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
李海林
一.语言的隐含的意义
语言的意义是有层次的,语言学家把它们分为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所谓语表意义,即指句子字面意义,或称句子本身的含义,它是不依赖句子以外的因素而自有的。所谓语里意义,即指句子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它依赖于句子以外的因素而又包蕴在该句子内。
语言的语里意义,我称之为语言的隐含意义,它有如下几个特征:
1.它是由语境赋予的
隐含意义隐含在哪儿呢?隐含在语境里。语境分为言辞语境和非言辞语境。所谓言辞语境即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言语系统。语言是流动的,在一组相临近的句子中,语言总是互相关联着,像连环套一样,甲会影响乙,乙会影响丙,丙反过来也会影响乙,乙也会影响甲,它们既具有传递性有具有对称性。这种影响可能是语义的影响,也可能是语形的影响,语言在语义和语形上相互影响,相互呼应连贯,从面赋予某一特定的句子以句子以外的意思。所谓非言辞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主观语境是指言语实践主体的个性、,修养、说话时的心境等,客观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共同构成言语交际的背景,它与言语本身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制约和烘托着语句的隐含意义。总之,语境是语言隐含意义的本质所在,它是言语交际赖以实现的各种情况各种因素的总和。它为每一语句的表达都提供了一个“场”,所谓语言的隐含义,就是这种“场效应”。
2.它是语用的产物
语言的隐含意义存在于言语活动中,是言语活动的产物。静态的语言由语词和语法构成。一个语词,在它未进入言语交际范畴的时候,它的意义只是它的字面意义的排列,这种静态的字面意义我们称这为“词典义”。语法本身没有交际效应,但它却有一种功能,例如主谓结构往往表示一个动作的发生,发出,或表示某种情况或情况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法也是有含义的。如果这个主谓结构没有进入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它只是一种语法存在,那它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意义,更不可能有隐含意义。可以说,隐含意义就是语用的个性意义。
3.它是以语表意义作基础的
我们说隐含意义是在具体的语用过程中由语境赋予的,并不意味着一个语句的隐含意义与该句子无关,恰好相反,理解隐含意义必须从语句的语表意义入手,以语表意义为基础。在纷繁复杂的言语实践中,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接合关系,这种接合关系是不可能穷尽的。但是我们仍可大致分为同质性关联和差异性比照两类。隐含意义是语表意义的发展,称为同质性关联,隐含意义是语表意义的对比,称为差异性比照。从语意流向上来分,则可分为预设和引申两类。语表意义以隐含意义为前提,语意是从语表意义向前流的,隐含意义是语表意义的预设;语表意义生发出隐含意义,语意是向后流的,隐含意义是语表意义的引申。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与其说隐含意义是语表意义以外的意义,不如说是语表意义与语表意义之外的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二.语感的定义和特征
分析了语言的隐含意义及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说说什么叫语感了。在一般教科书和论著中,语感常被定义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这句话实际上只是对语感的一种解释,作为定义显然失之过宽。任何人只要识字都对语言文字有感受(不识字的人对口语也有感受),但我们却不能说他们都有语感。它们的区别于:识字只是对语言的字面意思即语表意义的把握,而语感,则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
关于语感的本质和特征,李珊林、杨炳辉和王尚文分别在他们的文章中作了出色的阐述。李珊林主要是从教学论的角度阐明了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杨炳辉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语感是人的一种心智技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王尚文主要是从哲学上阐明了语感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言语客体上的对象化实现:“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是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 根据李、杨、王三位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诸如间接性、整体性、经验性、习惯性、瞬间性、自动性、简缩性、敏锐性、智力性、情感性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性、非知识性等等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深入分析语感的基础。笔者想做的是,从“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的认识出发,单纯从语言学(主要是语境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语感作具体一些的描述和分析。
1.语感是对语言与语境的关系的感受
既然语言的隐含意义是语境赋予的,那么语感肯定包含了对语境和感受,在一个语段中(它往往构成一个语境),每一个语句总是根据自身的表达目的与语境构成一种接合关系,所谓句子的隐含意义,就是来自于这种句子与语境的接合关系。索绪尔说:语言的真实具体的意义“不是通过它们固有的价值,而是通过它们相对的位置”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的隐含意义实际上是语境义,或者说是语句与语境和关系的意义。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或同一个语境中的不同位置上,它的隐含意义就会有不同。所谓语感,就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的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举个例子来说: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
这是鲁迅《祝福》中的一段文字,讲的是故乡的吃食。如果是放在一篇关于故乡回忆的文篇中,或就在《祝福》中只是放在遇见祥林嫂之前,它可能表达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切的留恋。但现在它放在写祥林嫂“魂灵和有无”对自己灵魂的逼问之后,它就不是赞叹故乡的吃食的意思了,而是表达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种想摆脱困惑苦恼又终于摆脱不了及由此带来的烦忧的心理。所以下面接着的一句话是:“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2.语感是对言语行为意义的感知
语感的对象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语言背后的那个言语行为主体,即语言的使用者。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透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语言使用者的内心,他的情感和思维。也举个例说说吧: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来看,只是说明树种情况,那它为什么不说“都是枣树”而非得分开说不可呢;显然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不在介绍树种,而在于使用这句话表达出另一种意义:孤独和寂寞,其意图在于表现“枣树”在孤独中的顽强意志。语感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感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
3.语感是对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感知
语言隐含意义是建立在对语表意义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语感也肯定是建立在对语表意义的感受的基础之上,是对语表意义的感受的转化、生发和扩展。语表意义对隐含意义,往往既有一种遮避作用又有一种启示作用。实际上是甲,其语表却偏偏是说乙,这就是遮避。然而甲乙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例如:
从十时多算是午饭,一时饮咖啡牛奶面包三块,待下午四时多晚餐,晚九时再食一碗鸡粥,较火车食物方便些。船甚稳,如坐长江船一样,不知经厦门的是否也如此。
这是许广平写给鲁迅的信,当时鲁迅和许广平同从上海出发,许往广东,鲁迅往厦门。这段话的语表意义是关于旅途的饮食和坐船的感觉,然而它的隐含意义是表达自己离开鲁迅一个人在旅途中的深深的寂寞和对鲁迅的深切的爱情。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它们是怎样转化演变的呢?这里,联想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与恋人分别后,人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一举一动一点不漏都告诉恋人,好象恋人知道自己离开他之后的所有细节,就和恋人在一起一样,所以许广平才会把信写得这么细,什么时候吃午饭,什么时候晚饭,吃了什么,面包几块等。读这几句话,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意,就是有语感。这种语感,首先来自对它的语表意义的感知,更来自对它的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三.语感教学的意义和途径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感教学重要意义,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到章熊、王尚文、李顺,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鲜明。同老一辈语言学家一般性强调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作用不同,新一代语文学家是努力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核心,建立一整套语文教学新体系,他们把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李顺同志的一段话也许最有代表性:“语文直觉能力(主要指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直觉能力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参照,是语文教学抓住本质与否的主要标志。” 从这种认识出发,人们对语感教学的性质、特征、规律、原理、原则,语感教学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手段等各方面,都展开了非常有新意的论述,并从而对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一些问题重新理出线索,对一些广为流行的理论口号也重新作出审视,例如关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问题,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问题等等。语感教学既包含了思想又包含了语言而又以语言为教学主体,既包含了语言知识又包含了语言使用而又以语言使用为最终目的,而且将各项内容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人们逐渐认识到: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语感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语感的获得有两途径,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所谓语感实践,就是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也就是李珊林所讲的“听听-读读-抄抄-背背-讲讲-写写”的方法。在语感实践中,语言的隐含意义以各种各样的语言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反复出现,对学生语言器官形成反复的言语刺激,最后在学生大脑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便形成了语感力,这是语感获得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古以来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几乎所有论述语感和语感教学的人都一致论定了这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不是使用任何语言材料都对语感获得有帮助,只有那些语言表达内含丰富、有较深刻隐含意义的文字才适宜作语感教学的材料。二,不是任何一种言语实践都可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只有既针对内容又针对语言而且以语言为主要对象的言语实践才能促进语感力的提高,“得意忘言”的阅读其收获主要在“意”,“语言-内容-语言”的阅读才能把自己的落脚点落实在语感上。
其次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是感性的途径,语感分析即是理性的途径,它们都是语感获得的有效方法。人们在论述语感教学的时候,都强调了“语感是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 。语感不是教师分析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这种论述非常正确。但这里的“分析”主要是指关于语文知识和文章义理内容的讲析,如果分析的不是这些“知识”和“内容”而是语感本身呢,那对语感教学就不一定无效了。语感是一种语言直觉力,但语感的获得却肯定经过了一个非直觉的阶段。直觉能力是能力水平层次最高的层次,在它之间,还有机械认识层次、归纳认识层次、理性认识层次,任何直觉能力的形成实际上都必须经过这三个阶段,只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相对弱一些,有的相对重要一些。实际上,在语感实践这条途径中,在言语实践到语感形成之间,也暗藏着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并不是直接从感性到感性的。大量的感性实践给实践主体一种规律性暗示,只有在这种规律性暗示下,才可能把语言隐含意义的各种表现方式在言语实践主体的头脑中固定下来。只是这一过程与言语实践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出来。任何直觉能力都是机械认识归纳认识理性认识的高度压缩、简化和自动化,语感能力也不例外。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语感分析与语言知识的分析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分析,一是告诉你“语言是什么样的”,前者直接作用于语感,后者与语感没有直接联系,前者是一种理性的实践,后者却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活动。人们因为痛感纯粹的语言知识的分析对培养语文能力的无用,于是连“分析”本身也否定了。其实,语感分析是语言隐含意义的生成机制的分析,是告诉学生语言的隐含意义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在言语实践中运用语言的隐含意义。大量的语感分析本身就是一种语感实践,而且是一种较精粹的语感实践,它始终伴随着具体的言语材料,始终不脱离言语实践。它不是分析语言本身,而是分析语言的使用。这正像一个教练分析一个运动员的动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这决不同于在课堂上讲运动学,它从对具体的言语材料分析开始,最终以语言直觉这种感性形式表现着;在具体的言语材料的分析中学生不仅认识了语感的机制,而且通过这种理性的实践同时把自己的语感认识技能化,熟练化,牢固化,这是一种比单纯的语感实践更科学更省时省力的方法。
语感不是自然生成的,语感是一种高级语言修养,这种语言修养主要来自于严格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放任自流的无意识无目的无计划的一般言语实践并不会自动形成语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手段,语感分析是比语感实践更重要的一种方法,至少是与语感实践同等重要的一种方法。既然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感知,那么语感分析就是一种必要的方法,语言隐含意义隐含在语言的表层意义之下,如果不能对语言的隐含意义及其生成机制有所认识,即使读再多的文章、写再多的文章也不一定能自动形成语感力。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感训练指导,没有语感理论作基础,学生的言语实践多少带有一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性质。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才能理解它,而理解到了的东西,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它。理解和感受是相互促进的,而语感分析是集感受和理解于一身,无疑有着更大的教学意义。现在语感教学的口号提得比较响,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多少人行动起来,我看除了人们的认识还没跟上来之外,我们把语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局限在“听听-读读-抄抄-背背-讲讲-写写”这种单一的、肤浅的因而也是比较粗糙的层次上,也是原因之一,恐怕还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1992年)
【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相关文章:
重唤语感教学12-16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12-16
英语感谢信09-25
简单的英语感谢信03-07
考研英语感谢信02-08
英语感谢信范文09-02
母亲节祝福语感动,母亲节祝福语感动人心07-18
英语感谢信(7篇)04-03
英语感谢信11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