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指瑕 (网友来稿)
(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1.《荷塘月色》中“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教材注曰:“许,默许。”这是不对的。“心许”才是“默许”的意思,“许”只有“答应”的意思。(P5注13)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纽约每日论坛报》”。教材注曰:“马克思为该报撰稿,继续了十年以上,……”“继续”用词不当,应该作“持续”。 (P12注6)
3.《简笔与繁笔》中“句有可削,足见其疏”。教材注曰:“疏,粗疏、粗忽。”“粗忽”是一个生造词语,应当删去。(P32注5)
4.《琐忆》第19段中 “我们已经笑不可仰了。”“仰”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脸向上;敬慕;依靠。三种主要解释均与语境不符,无从测解。查作者自选集《回忆书简散记》对照原文,原来“笑不可仰”当是“笑不可抑”。(P44)
5.《世间最美的坟墓》中“荫蔽”。教材注音为y[张广祥1] īn bì。“荫”曾有yīn和yìn两个读音,属于异读字。但是根据1985年12月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写的、由国家语委会同国家教委、广电部审核通过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的规定,“荫”统读yìn,故“荫蔽”的注音应当为yìn bì。(P51注3)
6.《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教材将“阙”注音为jué。“阙”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注音有三个:作“宫阙”、“宫殿”、“豁口”、“空隙”、“损害”义项时读quē;作“缺点”、“缺少”义项时读què;作“挖掘”义项时读jué。并且该字典在“损害”义项下所举的例子,恰好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句话。可见教材对“阙秦”中“阙”字注音有误,当作què。(P56注31)
7.《勾剑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教材注曰:“摩厉,同磨砺,切蹉。”“切蹉”中的“蹉”是别字,当作“磋”。(P60注23)
8.《过秦论》中“崤函”。教材对“崤”注音为yáo。这是不对的,当是yáo。《新华字典》曰:“崤xiáo山,山名,在河南省。”(P82注)
9.《过秦论》中“百越”。教材注曰:“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同页对“桂林、象郡”注曰“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可见,古代“百越”还含“桂”。《汉语大辞典》说“百越”“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依照辞典和教材的意思,注释中应该改“江”为“桂”。(P83注14)
10.《鸿门宴》中“与之同命”。教材注曰:“跟他同生共死。意思是要守卫在刘邦身旁,竭力保护他。之,指刘邦。”将句子解释成“与他同生共死”,将句中的“之”看作指代刘邦,是不够好的。樊哙闯帐,绝不是去与刘邦一块儿死的,更重要的是去保护刘邦。因此,句子当解释成“与他拼命”,“之”当指代项羽。(P87注26)
11.《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教材注“王之”为“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把这里的“王”看作名动用法,这里的“之”看作指代“关中”。同一教材的第二册第104页讲使动用法时是这样讲的:“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鸿门宴》)。’”显然,这里把“王”看作使动用法,意即“使……为王”,这里的“之”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同一教材前后讲法不一致。按照语境来看,还是后一种解释为妥。(P88注8)
12.《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教材注曰:“飏,舟慢行的样子。”此注不当。《辞海》:“飏,‘扬’之异体字。轻快。”这里只有把“飏”理解成轻快的样子,方与作者辞官后如释重负、轻松愉快的心情相符合。(94页注7)
13.《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教材注曰:“景,通‘影’。日光。”此注不当,这里的“景”不与“影”通假。景,形声字。“日”是形旁,表示“景”的本义与阳光有关;“京”是声旁。“景”的本义就是“日光”的意思。只有作“影子”解释的时候,“景”才通“影”,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94页注21)
撰写:张广祥
地址: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作者邮箱: dzzgx@sohu.com
【高中语文第一册指瑕 (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指瑕(网友来稿)07-18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网友来稿)06-21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班门弄斧 美玉求瑕--《琵琶行》小序语序探微(网友来稿)09-24
高中语文第一二册复习纲要(网友来稿)09-04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