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2 10:55:55 王娟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请问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这样的划分是否完全科学?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有功利的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像不相容的“水”与“火”一样,而往往是相融的。而且,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贡献更大。”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些问题?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2.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体会学者散文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解题及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三、研读课文

  1、由D1、D8可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作者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依据是什么?

  3.D3什么是自然境界?D4什么是功利境界?D5什么是道德境界?D6什么是天地境界?

  4.D7①“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

  ②“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匮乏,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生活中我们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5.读D9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四、课堂训练。

  结合课文中人生的四种境界,说说下列材料各属什么境界。

  ①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小时候属于自然境界;成为生物学家后,为社会利益观察研究,属道德境界。)

  ②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第一个属自然境界,第二和三个属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③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④大有大无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

  ⑤“日出而作出,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己的,其境界是功利的。

  ⑧“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展示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其境界是道德境界。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崇高人生境界浓缩为一句名言。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质疑讨论

  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2)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鉴赏本文深入浅出、平易流畅的表达艺术。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这就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又论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呢?(板书课题)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论述的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首先提出哲学一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后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哲学的任务是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

  明确: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

  A.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B.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

  C.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

  D.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3.小组讨论,质疑思辨: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quot;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却人人可以为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能够区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掌握分析个人行为背后动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自我反省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并理解各种典型的人生观念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成功人士(如科学家、艺术家等)的故事资料。

  准备相关视频片段(可以是纪录片或者电影中的经典场景)。

  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视频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名人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算成功”的看法。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让学生自由发言。

  2.新知讲授

  讲解几种主要的人生观(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存在主义等),并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每种观点的特点。

  分析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基础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3.小组讨论

  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话题卡分组进行讨论。例如,“如果让你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邀请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意见。

  4.角色扮演

  给定一个情境(比如面对困难时的选择),让同学们扮演不同角色(持不同人生观的`人物),展示他们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之后全班一起讨论这种处理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5.总结反思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建立健康积极人生观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们写下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作业布置

  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的理想生活》,要求包含对自己目前状态的认识、未来规划以及为了达到目标所需采取的具体措施等内容。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阐述“人生境界”的概念。

  识别并分析不同人生境界的特点与表现。

  培养批判性思维,探讨个人在追求人生境界中的选择与责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分析人生境界的多样性。

  运用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人生境界的内涵。

  通过反思写作,表达个人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增强自我认知,明确个人价值观与目标。

  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学会在多元社会中和谐共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生境界的概念,识别不同境界的'特点。

  难点: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反思并明确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人生境界相关理论、名人案例、哲理故事等。

  小组讨论任务卡,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反思写作模板,帮助学生整理思绪,表达个人见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段引人深思的哲理短片或名言导入,引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探讨。

  新知讲解(15分钟)

  讲解“人生境界”的概念,介绍几种常见的人生境界分类(如物质追求、精神追求、社会责任等)。

  分析每种境界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使用多媒体辅助展示。

  案例分析(15分钟)

  展示几个名人或历史人物的人生故事,如孔子、居里夫人、特蕾莎修女等,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人生境界。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深入探讨其人生境界的体现及影响。

  小组讨论(15分钟)

  当前社会中,哪些现象反映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任务卡,讨论以下话题: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反思写作(10分钟)

  我目前处于哪种人生境界?

  我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采取哪些行动?

  提供反思写作模板,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下: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课要点,强调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搜集一位自己敬佩的人物事迹,分析其人生境界,并思考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境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反思写作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生境界”的概念,引导学生反思个人追求,明确人生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但需注意时间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尊重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在理解人生境界的基础上,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明确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境界。

  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及意义。

  赏析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难点

  对 “天地境界” 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人生境界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生境界的表现和追求。

  诵读法:诵读文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原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一个关于人生思考的问题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呢?”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冯友兰及其哲学思想,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简述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

  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精读课文

  教师提问:“哲学的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境界?”

  引导学生理解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明确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性。

  自然境界:顺着本能或社会习俗做事,对自己所做的事缺乏自觉,并无意义感。

  功利境界: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有明确的目的和追求。

  道德境界: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有道德自觉和责任感。

  天地境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有超越人类的胸怀和境界。

  分析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四种境界的区别和特点。

  探讨哲学的任务。

  品味语言

  选取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如 “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觉解是人生的最根本的性质。” 等,让学生诵读并品味其含义。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语句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处于哪种人生境界,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课堂总结

  回顾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和哲学的任务。

  强调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人生境界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阅读冯友兰的其他哲学著作,加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人生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对人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使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境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当前所处的人生阶段,并设定未来的目标。

  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及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于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的兴趣。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不同人物(历史上的伟人、当代成功人士等)的故事资料。

  准备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的问题卡片。

  制作PPT或视频材料来辅助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5分钟)

  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入话题,比如讲述某位名人如何从平凡走向卓越的经历。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人生的'境界’?”

  主体部分(35分钟)

  理论学习(10分钟)

  简要介绍几种典型的人生观(如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的自然无为、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论等),并讨论这些观点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享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包括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实践活动(10分钟)

  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假设自己处于某个特定情境下(如面对失败、挑战权威等),思考应该如何行动才能体现出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理解。

  总结反思(10分钟)

  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今天学到的内容或者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点。

  老师总结发言,强调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同时也要记得回馈社会、关爱他人。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想。

  另外,还可以邀请学生们搜集更多相关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在下次课上分享交流。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生三境界(教师中心稿)12-16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松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2-16

白色鸟(教学设计A )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故乡》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门槛》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