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与豹尾,谈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对开头和结尾的重视(网友来稿)

时间:2024-07-31 05:16: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凤头与豹尾,谈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对开头和结尾的重视(网友来稿)

沈今  

凤头与豹尾,谈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对开头和结尾的重视(网友来稿)

                                                            一度被戏称为”爷爷辈”、“父亲辈”的高中语文老教材在越来越高的争论声中终于跨出了它改头换面的一步,我们的师生都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来面对新教材的到来。当我拿到这“加大了、加厚了”的新课本后,急切的想了解它到底改变了多少(去掉了多少,增加了多少),渐渐地我的脑海里形成了这几个印象:新老结合、大容量、内外结合、系统化、板块化等几个特点。而这当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更突出了“系统化”这个特点。对此我有 些想说的话,就以其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来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 

        大家一定还能记得2001年高考中高分作文之一《赤兔马之死》,作者在文中将“诚信”这一题旨演绎到了驾轻就熟、信手书就的境界,言辞间已露成熟之气,难怪评了他一个满分。而不应忽略的是此文也应是记叙文体裁的极好的范例,作者将叙事与抒情的技巧拿捏得很准,这正是从一个侧面启示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运用新教材进行写作教学时尤其应重视记叙文体的指导和训练。而记叙文写作更应指导学生充分重视开头和结尾。 

二. 

        大凡有一定的写作经验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特别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不仅因为开头和结尾是文章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而且成功的开头和结尾还会给读者“尝了一口想吃一杯”的艺术吸引力,或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隽永意味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鉴赏愉悦。 

        关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们曾经作过许多精辟的记述,如我国元代文人乔梦符的“凤头豹尾”一说便是一例。他认为,文章的开头要象“凤头”那样风韵照人,吸引读者,结尾要象“豹尾”那样有力,掷地有声,这个观点对于一切文章均可适用。那么,作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它们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怎么样开头和结尾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呢? 

        笔者认为,其要诀只有六个字:点题快,扣题紧。所谓“点题快”,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惜墨如金,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作出必要的叙述即可;二是尽快点明记叙要素、中心内容等与文章深层内涵关系密切的方面,让读者尽快了解文章的主旨。所谓“扣题紧”就是紧紧扣住文章中心,切忌一切与主题中心无关的东西出现。 

        文章要言简意赅,作为“先声夺人”的开头更应当简洁明快,要言不烦,融传递主旨信息与吸引读者为一体,关于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下面就以中学语文课本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1.    交待式         先看下面几个文章的开头: 

        例1.    十一月二十一日,我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去访问郎绍安同志,我的心情是兴奋的。 

                                                                                             《“面人郎”访问记》 

  

例2. 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正是大好打猎的季节。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 

                                                                                                    《猎户》 

例3.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以上三例均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作了扼要的交待:例一较为完整地交代了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下文的展开作了有力的铺垫;例二同样是交代记叙要素:时间(秋季)、地点(红石崖)、人物(董昆)、事件(访问打猎英雄),但作者匠心独运,读起来更有韵味一些;与前两例不同,例三先交代事情的起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然后借助于深深留在作者心中的父亲的“背影”艺术地托出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交代式的开头,是记叙文中最为常见的写法。 

        2.    悬念式        一起笔就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和盘托出,利用人们意欲寻根究底的急切期待心理来吸引读者,是悬念式开头的优越性。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一开篇就写道: 

                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名考生中,有一个 

          二十岁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 

          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 

         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一看开头,一股好奇、关心、揣测的诱惑力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陈伊玲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最终结果将怎么样?这一个个悬念,将读者本来的随便浏览顷刻间便化为追根究底的认真阅读了。值得一提的是,用在文章开头的“悬念”,一是要简洁,二是要合理,故弄玄虚、画蛇添足都会直接影响设置悬念的效果和文章的质量。 

        3.    引语式       直接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品质的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扣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就是引语式开头的基本特征。 

例1.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琐忆》 

例2.“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例一 作者巧妙地引用鲁迅自己的诗句,将鲁迅先生闪光的一生做了精确而简要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总纲贯穿全文,可谓言简意丰。例二那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正是闻一多先生最简要的自我概括,作者以之来作为文章的开头,那亲切感人、严 

谨治学的革命形象已跃然纸上;而对待“说”和“做”的态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 

质却成了一条贯穿于全文的线索。这种引语式的开头,一般用于记人叙事的文章。 

  

        4. 缘由介绍式        作者从介绍自己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入手,用拉家常式的语言随口道来,借助浓郁的抒情笔调构成与读者的情感交流,然后点明题意,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文章、领会文题的开篇,我们称之为缘由介绍式开头。如: 

例1.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 

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的祖国的朋友们。但是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上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2. 我早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 

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一从自己在朝鲜的思想感受入笔,介绍自己急于将自己“思想感情的一段重 

要经历”告诉祖国的朋友的写作缘由,然后再点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侃侃而谈,自然亲切;例二则将写作缘由的交代、题目寓意的点明和悲愤感情的抒发融于貌似平缓而实则激动的述说之中,更是意义深刻、语言简朴的开篇范例。 

          

5.特征描绘式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抓住某方面特征 

进行细腻而传神的描绘,让读者一开篇即走进如件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而不忍释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特征描绘。 

例1. 她是谁呀?30多岁了,长得可真称得上美丽,高高的身材,典型的鸭蛋 

脸,挺直而线条优美的鼻子,沉稳的大眼睛,眉毛,透出一股灵秀之气。 

                                                                                             《离不开你》 

例2.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 

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可以坐汽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例一侧重于人物外貌,特征的描绘。作者紧紧扣住女主人公的美丽和灵秀之气进行细腻的描绘,以主人公美好的“第一印象”作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原动力;例二则是容貌和行动的描写双管齐下:先写清瘦却精神焕发的外貌,再写早晨北门进南门出、下午南门进北门出的独特行为和放着汽车不坐宁愿步行上下班的习惯。 

朴素自然的语言扣准竺可桢潜心钻研的行为特征,使人物一开篇便呼之欲出。 

        6.气氛渲染式        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较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而这种手段如果能成功地运用到文章的开头,对于提高文章的感染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1. 暴风雪在飞扬着……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风里。 

                                                                                            《党员登记表》 

  

  

例2. 警官奥楚密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公文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 

     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  

     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的敞开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 

     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 

例一的笔触集中在对恶劣环境的描绘上,铺天盖地的暴风雪渲染了令人毛骨悚 

然的白色恐怖氛围;加上后面十几个字的补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当时腥风血雨的特定背景之中,将两个女共产党员置身于这样的特定情景中,她们的形象必然更加光彩照人。例2先让人物登场,重笔却在着力创造一个令人窒息的特定的环境,让变色龙的丑恶表演定格在沙皇俄国腐朽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背景之中,这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突出文章的社会意义确实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开头的方法还很多,如何开头要应文制 

宜,因人而定。只要能够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章主旨,且富有吸引力,就应当说是成功的文章开头。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头是一篇文章良好的开端,那么一个好的结尾就是一台精彩 

表演的最后压台。它不但承担着交代文章内容的发展结果、完整结构的任务,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的画龙点睛,为进一步强化主题服务,因而好的结尾应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雄健有力且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文章的开头一样,结尾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但归结起来,较为常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1.概括性结尾        这种结尾的特点就是把文章的内容加以简要的归结,通过 

必要的强调和点拨,帮助读者巩固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仅用“活该”二字,概括了一切封建卫道士必定灭亡的历史规律和人民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连升三级》也是只用“一群混蛋”四字,就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概括得一清二楚,入木三分;再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结尾: 

                仅仅是这六十一个被夺回生命的阶级弟兄沐浴着党的光辉吗?不,六亿五千万人身  

          上都沐浴着党的光辉!“平陆事件”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这一段概括式的议论,高度概括了“平陆事件”的深刻意义,突出了文章中心,使读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启发性结尾        这种结尾是作者在完成文章内容之后,从不同的侧面启发读者反思上面的故事,品味蕴涵于其中的道理,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彭淑端的《为学》中的结尾:“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用反诘的形式,启发读者在“蜀鄙二僧”的故事中领悟“立志勤学”的道理;再如鲁迅的《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样一段充满哲理意义的警句,突出强调了希望取决于实践的道理,启发人们用革命斗争的实践去开辟新路,实现理想,创造新生活。而这些道理的领悟,则需要借助于读者本人的反复思索和认真品味。 

        3.描绘性结尾        这种结尾主要通过对某种景物的具体描绘来制造一种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浓烈气氛,让读者借助这种氛围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如鲁迅的《药》的结尾: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背后“哑――”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  回过头, 

           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走了。 

       这种阴森的、凄凉的描绘所构成的浓烈悲剧气氛,与文章的主题构成了高度的和谐,耐人寻味。再看王润生的《卖蟹》的结尾: 

                 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 

           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 

         碧蓝的天,无边的海,数不清的美丽洁白的浪花,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给读者创设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读者久久地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4.呼应性结尾        这种结尾的主要特征在于:篇末的收尾和文章的开篇构成呼应式统一,通过角度的变换,内容的扩充,感情的抒发等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如李心田《永不忘记》的结尾: 

                王翔考了477分,火车把他载往科技大学。潘老师拿着王翔送给她的那幅画像,她 

         心底又 涌起那中特殊的感情:有爱,有怜,还有敬。同时她有加上一点:老师的责任。 

       结尾的“王翔考了477分,火车把他载往科技大学”,与文章的开头“王翔要上大学了。他考试的成绩是477分,被科技大学选去了”形成了和谐的照应。而结尾还告诉读者,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得有一股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得有人间的真情,这就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结尾也是如此: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 

          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第二天又有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是对开头“万盛米行的船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的呼应。同时,作者还进一步告诉大家:丰收却成灾是人为剥削的结果,全国各地,每时每刻,那些剥削阶级都在贪婪地吸吮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这样,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叫人沉思、催人觉醒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以上介绍的几种结尾,仅仅是记叙文写作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好的结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紧扣文章主题,创设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鉴赏中更多地感受到审美愉悦。  

注:由于新教材至今未出版完整,固本文所举课文片断多选自中学语文老教材,但选材同样是极具典型性。 

                                                                                           二零零二年五月十日 

                                                                                      洪波中学语文组       沈今 

 作者邮箱: jingege_723@sohu.com

【凤头与豹尾,谈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对开头和结尾的重视(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切入问题(网友来稿)12-16

重视思想的考察(网友来稿)12-17

谈比兴(网友来稿)12-16

疑窥头于牖,施尾于堂。析室内、堂上--谈古代堂室制度(网友来稿)12-16

初中作文命题谈(网友来稿)12-16

养鸟和种树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和评点(网友来稿)12-16

歌如珠摭谈(网友来稿)12-16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12-16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