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成为学生各取所需的知识超市

时间:2024-08-18 11:16: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应成为学生各取所需的知识超市

            中国青年报     2002-09-20     马少华 

大学应成为学生各取所需的知识超市

 

  9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今年新学期兰州大学推出的“2+2”教育模式试验:允许学生在大学的头两年里,学习自己高考时所报专业的基础课和其他公共课,而从第三年开始,可以选择新的专业继续学习。学生在攻读新专业时,直接学习主干课程,不再学习基础课程,毕业后,拿新专业学位证书。 

  这里面实际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的专业(再次)选择权问题;另一个是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例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某一个层面上相通。学生的专业选择权问题,现在可能更容易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由于专业选择的不理想,又得不到更改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不仅影响学生成绩,而且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由此而厌学、弃学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也是媒体曾经报道过的。 

  我们的大学教育长期以来,是计划经济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校改变专业,会给计划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一般是不被允许的。学生的个人倾向,这种倾向的变动,服从于计划需求。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大学教育改革,特别是改费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内部的课程选修制度改革,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服务和教育市场。学生越来越成为教育选择的主体,因此选择权的回归学生,应该是必然趋势。 

  实际上,在人的精神发展方面,根本不能假定一朝选择就永远不变,何况初入大学的年轻人正当易变的年龄,又一下突然面临广阔的知识世界。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大学,作为人的精神发展园地,不能不顺应这个规律。 

  近些年来,大学一般都允许学生改变专业,但是有一些限制性规定,难易程度不同。比如,学生只能由高考分数线较高的专业转到高考分数线较低的专业,这是一种基于公平的考虑。因为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报考志愿的需求客观产生的,它本身是公平的。学生以较低的分数进入高校的一个专业,又轻易转到较高分数线的专业,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公平,从而也使得学校原来的教育资源配置难以适应。 

  但是,高考一时的分数线“管住”学生多少年才是合理的?须知,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精神发展,时刻都发生着变化,以高考一时的分数线,作学生大学四年专业选择权的限制性条件,没有充足的合理性,因为它在逻辑上认定学生在大学中永远停留在高考分数线的水平上。因此,应该考虑更宽松、更开放的机制来适应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学校的行政机制总是倾向于“不变”,而学生的精神特质总是倾向于“变”,大学教育,总会有这种矛盾存在,谁更应该适应谁,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问题。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的思想,总是倾向于把大学四年的课程过度专业化、职业化---四年还嫌不够呢。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培养模式、近代以来教育的功利倾向和现在的就业市场压力,我们的大学教育的“不从容”,也在这里。 

  在这样的模式中,转专业本身就是损失,既是学校的损失,也是学生的损失。因此,通识教育在课程上处于被压缩的境地。每一个专业都是彼此独立和隔绝的,毕业生都是各个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不一定是一个现代“知识人”。但是,大学本身是一个丰盛的知识乐园,而人对知识的自然需求本来是多么宽广,与此相适应的,应该是尽可能多的通识教育。 

  兰州大学推出的“2+2”教育模式试验,其意义不在于把学生转专业时限定在大学四年教育的中间线上,而在于以这条中间线把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分秋色”,给通识教育以充足的空间和重要地位。这也是涉及教育观念的“异动”。现在大学,作为一个知识与精神的“超市”,应该是学生“各取所需”的地方。因为只有学生才可能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大学应成为学生各取所需的知识超市】相关文章:

大学生超市实习心得02-14

大学生寒假超市打工心得11-28

大学生超市实习心得11篇02-14

大学生暑期超市社会实践心得04-12

大学生超市实习心得体会07-27

大学生超市实习心得体会(优)01-10

大学超市社会实践心得09-01

搞笑不应成为目的--大学老师应该怎么讲课?09-08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超市防损员实习报告12-30

应彩云小班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