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和人的心灵空间
文/吴 疆
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青少年来说,阅读经典名著 ,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眼下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 趣并不那么浓厚。这有多方面原因。
ァ∮捎谑贝的间隔,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了解,应该是主要原因。此外,当今文化信息来源 的多渠道且快捷,还有那些“文化快餐”的冲击,不能说不是重要的原因。再有中学生课业 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课外读物,家长急功近利的期望值等等原因。看来,如今 怎 样看待文学经典著作的价值问题,以及怎样引导青年人阅读经典著作,怎样真正读得有成效 等问题,都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ゴ蠓渤频蒙暇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前辈“大家 ”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因而,文学名著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至于教育意义当然有,但远比 不上“时文”来得切近、现实。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经典著作,即便是书中那些被 称之为“永恒”的,能穿越时代的,后辈人也必须能读出时代的新意来,读出个性来,这样 才能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若总是要人们重复前人的结论,囿于一成不变的认识甚至是偏 颇的认识,这无异于是教人读“死书”,难怪青年人兴味不浓。比如说,对新的研究成果知 之甚少,或不闻不问,以至对西方文学的认识和评介,至今仍还停留在暴露、批判的水平。 不幸的是,这样的阅读“指导”还随处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尤为普遍。
-ゼ热唬文学名著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那么,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又 是怎样作用于人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事实。人要生存、发展,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 中,就得有自己解释社会、交往社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综合,就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 。这个境界决定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人生世界宽窄高低的空间,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灵空间” 。有学者认为,人的“心灵空间”有纵横两轴,横轴指向于生存处境的日常感受和当代思潮 的广泛接纳,纵轴指向于历史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当然,“心灵空间”越宽广,越能容纳、 承受,处世越能“游刃有余”。而这个境界的获得,又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但更为重要的 是见识。常言“站得高,看得远”,其实并非完全如此。鹰翱翔于万里高空,所见也仅是地 上的兔子;在金龟子的眼里,也只有那些粪球。可见眼界和见识对扩充“心灵空间”至关重 要。然而,眼界、见识又是由人的经历、学识、文化积淀,所谓科学与人文素养所决定的。
-ダ┏渥约旱摹靶牧榭占洹保纵轴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阅读文学经 典名著。这些著作描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其中包涵许多历史、人类的 睿智。我们在阅读中去经历前人的、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丰富的生活;去认识、了解各种人物 的复杂经历、情感和个性。无论《哈姆莱特》《复活》还是《阿Q正传》,其深刻寓意,对 生活的洞见,至今仍能给人们许多启迪,仍能增长人的见识。再比如说,我们读了鲁迅先生 的著作,仔细想想,凡是今天我们想“骂”的人,当年鲁迅先生几乎都“骂”过了;然则, 这些人不仅今天仍还在,而且,还活得有滋有味。当然也会有“时代气息”的变化。这究竟 是为什么呢?这些,启迪、见识和思考,都为青少年将来走向社会作着准备。
-ニ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 感受、体验它,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 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 能渐渐地懂得了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同时,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 ,这就 是最大的功效。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 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会给人带来多少帮助 。
-フ饫锘褂Φ碧乇鹛嵝训氖牵光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读原著。看电 视剧属于“被动接受”,读书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产生的功效大不相同。读书 ,要将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 想象,需要心灵体 验,需要集中精力。这就得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 的状态之中。这就能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庸常,心灵变得洁净、敞亮 。那么,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 ,都在其中了。这样,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空间”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渐渐扩大。但 如上所述,文学名著的阅读,仅是“心灵空间”的“一轴”,至于生存处境的感受和当代思 潮的广泛接纳,还得靠阅读“时文”。
当然,经典名著内涵弘富、博大精深,初读时不可能也不要求理解得深透。冰心先生说 这,她少年时读《红楼梦》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她厌 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 一个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文化、学识的丰富,靠逐渐“积累”。试想,若没有少年时 读得的感受、印象,也难得会有后来再读时的“滋味”。中国人从小熟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 ,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思考。这些修养和哲理毫无痕迹地渗入到人的心灵中,成为生命 的一部分,漂洗、提升人们的志趣,即所谓打好了人的“精神底子”。
-ケ心先生还说过,读书 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的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些都是 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这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文学经典名著阅读和人的心灵空间】相关文章:
《阅读世界名著提高文学素养》教案07-26
名著的阅读心得11-26
阅读名著心得体会11-15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12-28
名著阅读读书笔记02-16
名著导读《老人与海》阅读心得08-28
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心得体会07-13
《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阅读测试题阅读答案04-08
《女娲和人》说课稿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