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学生心声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时间:2022-04-14 13:38:4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倾听学生心声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中国教育报     2002-09-02     记者 李建平 

倾听学生心声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如果走进实验区的课堂,你会亲身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所在、新课程的魅力所在。课堂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老面孔,而是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真实情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教书育人变得生动而富有魅力---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令人向往的教育。 

  在许多实验学校,记者发现,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给予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给予解释,不论对错,都大力赞扬学生的这种精神。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延长等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不急于向学生提供答案或让其他同学提供答案,不让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这样做的结果,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山东高密市康成中学的单咏梅老师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险记》时,讲读完课文后,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问题,针对第19自然段阿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学生质疑:“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这句话是不是多余的?”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一位学生反驳到:“像雨果这样的大作家,怎么会语言罗嗦,这不是多余的,可能在别的地方还保留着火种。”这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赞同,一位女同学不同意这种解释,她说:“从意思上来看是多余的,但这恰恰表现了当时在紧急情况下遇难人员的真实情况,在这个情境下出现的语无伦次或语言罗嗦才是正常的,这也从侧面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对场面描写的成功,恰恰表现了大作家雨果不凡的功力。”一番讨论,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使人想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这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喜欢的一句隐喻。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他们的目的就是抛好球、接好球;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第三、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 

  这个隐喻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孩子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孩子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孩子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孩子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过去,我们的教师较少倾听孩子的问题;如今,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所疑。对不对、好不好不要计较,首先要敢于开口,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倾听与评价,教师在语言方面尽量亲近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种教学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在实验学校,有的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师生之间你不限制我,我不控制你,你尊重我,我信任你,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敢想、敢问,创造的欲望才有可能被激活。收获远不止这些,学生在与教师合作互动的教学中,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伙伴合作。 

【倾听学生心声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相关文章:

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中心稿)04-14

双手抛实心球教学反思05-02

前抛实心球教学反思02-14

双手向前抛实心球教学反思05-02

前抛实心球教学反思14篇02-21

前抛实心球教学反思5篇02-22

抛抛乐教案03-12

双手上步前抛实心球教学反思05-03

双手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教学反思05-03

教育笔记-在倾听中了解孩子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