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崇高的荒谬的试验品--全国卷作文评议

时间:2022-04-14 13:32:5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追求崇高的荒谬的试验品--2002年全国卷作文评议

江苏省姜堰中学  王书月

追求崇高的荒谬的试验品--2002年全国卷作文评议

面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感到似乎无话可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尽管与去年的关于诚信的高考作文题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今年负载道德教化使命的高考作文试题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原因何在?追求崇高是社会和人的心灵的共同需求,但这种追求一旦脱离真实的生活走向荒谬就显得十分可笑了。

高考作文不应承担道德说教的社会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作文应该考的是学生十年寒窗所积淀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的修养,如果让高考作文承担它不应承担的东西,那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使我想到了1998年高考可笑而又值得深思的一幕,成千上万的考生为了表现“坚强”,竟不约而同选择了让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笔下“双亡”,这岂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盘点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道德说教味道最浓的莫过于今年。我们的中学生整天“一心只读圣贤书”,有多少几率面临这种沉重的人生的生死抉择?生活中又有多少可以“触动心灵”的重大选择?相反我认为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命题说教味就显得淡一些,但无论从命题的情境还是从反映社会生活上都要胜出一筹。一是设置了中学生谈论世界杯足球赛这个具体的情境,这个情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个学生聚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二是四个同学的讨论“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无论就哪个角度思考切入都可以。三是谈规则可以跟中学生的生活有关,如材料中的校规,也可以与某个特定领域有关,如足球赛甚至你可以联系到WTO的规则都可以。我想如果真的关心生活就能感受到中学生的心跳,高考作文也才能在字里行间跳荡着青春的旋律。高考作文命题要恢复“言为心声”的本来面目,就要直面并且融入现实生活,要勇敢地对那些强加给作文命题的“附加物”说“不”!

今年高考作文虚构了一个虚假的命题前提。今年的高考作文暗含着“助人--自救--双赢”的假设前提,正如材料中所说的“陌生人可以活动了”“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而且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这是中国传统的“善有善报”的大团圆结局,但材料中本身就有“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而脚碰到的“硬梆梆的东西”“经过一番按摩”竟然立刻就“可以活动了”而且能“互相搀扶”了,这些明显的矛盾之处带着人为的虚假的编造痕迹。我们常常责难考生“抄袭”“说假话”,如果以高考作文命题都这样做,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学生?另外,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有明显的仿造痕迹,小学语文教材中曾经选入这样一篇文章,相信不少人看过。大意讲的是一个饥渴难忍的旅行者在沙漠里碰到一口井,面对喝下井台上的一杯水就能生存和按照字条上所说的把水倒入吸水器从井中取水(当然也可能就打不上水)的两难选择,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并为后来的人留下了一杯水和一张纸条。同样的生存困境,同样的选择,一起对照着读,也许会感到十分有趣吧。

我不喜欢这种“立意自定”的虚伪的自由。明明你已圈定“华山一条道”,却还惺惺作态什么呢?如果谁写得自私一点,丢下陌生人而去,那还不一下子就被阅卷老师枪毙,所以我们只有选择崇高。如果把“心灵翻江倒海之后”一直到结尾都去掉,就到“登山者犯难了”结束,让中学生自己去选择,估计结果会怎样?我估计多数人还是会这样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登山者的心灵的选择应是出于对生命权的尊重,当然也应该包括自己的生命尊严,假如拯救陌生人已成为一种不可能时,他也应该学会保全自己。面对落水的人,不会游泳者可以选择呼救,叫人来救等多种方式,而不必也不应该自己跳下去,这也是对生命尊严的一种尊重。

当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高考作文从几十年前的紧跟形势到后来的避开热点的命题思路是正确的,我同时认为把目光投向青年人的灵魂深处,借助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他们进行人生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可行的,但今年的高考作文恰恰是超过了一个“度”,走向了反面,也许正是由于去年社会方方面面对高考作文给予了很多的喝彩,而导致命题者又拿今年的高考作文做了一次试验品,但这次试验无疑是荒谬而又失败了。我希望明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能避免假大空,追求崇高而又脚踏实地,更多地体现出时代特点,体现出青春的律动,让我们的青年学生考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和语文修养。

【追求崇高的荒谬的试验品--全国卷作文评议】相关文章:

听课评议记录05-04

大学听课评议记录05-04

听课记录评议内容03-06

全国卷2高考作文10-19

论多元解读的荒谬性及其理论根源(原创)(网友来稿)04-14

大学听课评议记录范本05-04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范本05-04

财政行风评议工作总结04-22

谁有权评议潜能生班?04-14

有关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范本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