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文创新三法(网友来稿)
福建省晋江市上安中学 肖锋
作文是一个创新的百花园,俗话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除非写作者是原搬照抄,否则不可能开出两朵色、形、味完全相同的花朵的。当然,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我们现在中学生的很多作文来看,大多处于广义的创新。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层次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作文创新三法。
一:变形创新
所谓的“变形创新”,指的是在原有的生活或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其内容或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变化,使之与已有的有所不同。我们课本中经常所教的诸如缩写、扩写、仿写、改写(包括变换人称写、变换文体写、改换顺序写等)之类皆属于“变形创新”的方法。这种做法对于初学者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写作的知识与技巧有更深的感受,而且也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交给他们一把打开作文大门的钥匙,教会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如何去学习写作。因这些经常使用,不作多说。
笔者认为与此同时的另一种形式更值得提倡--那就是对“生活素材”的变形创新。生活是文学之源,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都来自于生活,因此初一年语文课本里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写作上要求同学们写真情实感。这当然是没错的,但也要强调另一面:写作不是摄影,不是写真,原搬生活对写作来讲实际上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应该对耳闻目睹的人、事、物、景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取舍、改造、加工、提炼等,融入自己独到的思想感情,这样才是写作。总之,能积极主动地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了。
二:个性创新
所谓“个性创新”简而言之则是追求个性化的创新。这是较高层次的创新,也是每一个成功的写作者或作家的最终追求。“个性化”包含的内涵是很丰富的。福州三中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在《作文创新谈》一文中提出了三点个性化的方向:一是发现的个性化,提倡“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二是构思的个性化(包括选材和提炼两方面);三是行文的个性化(《海峡语文世界》2001-4初中版74页)。笔者十分赞同他的看法,但笔者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点:那就是语言的个性化,因为讲“行文”太笼统化了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诸如思维,性格,情趣,审美、文学素养等,因此每个人的言语方式是不同的,表现在写作上最明显的则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特征。如毛泽东的政论文用语喜欢用典和成语,形成独特的一道风景;鲁迅的杂文语言是深刻而犀利,常用反语;马克。吐温小说语言幽默、诙谐。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作文好的同学,他们的语言是各有特色的,诸如喜说俏皮话,或用方言土语,或中英文混合;或朴质平凡的,或形象优美各有千秋,各有风味。因此在指导和评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不同同学的表达特点,然后在评语和评讲中多给予引导和鼓励,因材施教,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三:虚构创新
“虚构”似乎已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词语了,在提倡写实的氛围中,它早已是靠边站。然而,我在这里要大声疾呼一声:让“虚构”走进我们作文的花圃中!虚构的核心是“想象”,而“想象”又是创新的思维灵魂,只有让“想象”插上翅膀,我们才能飞上蓝天,飞向一个广阔而崭新的天地。安徒生的瑰丽的童话世界,虚幻的科幻作品,我们现在电视上儿童最喜爱的“多来A梦”,现在世上隆重登场的“哈利波特”,不都是想象的杰作吗?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那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而紧张的学习生活,确实不能提供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因此每次课堂或考试中的作文里无不充溢着那种机械模仿式的作文,虽然做一些变形处理,但内容,形式等近乎雷同的文章可以说数不胜数,而有创新意味的则是屈指可数,真是提不起改作文的兴致。这不能怪学生,因为他们的生活天空只有那么宽,而我们的教学却又始终强调一个“真”,为了分没办法,总不能不写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该反省呢?
“虚构创新”即是根据写作的需要,融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本着艺术真实的原则,虚设所需的各种材料,构思成文。这里我拿我所指导的《我的父亲》(此文曾获“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一等奖)一文为例来谈谈虚构的技巧和方法。
一是情节、人物、环境的虚构。
为了适应主题的需要,我指导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情节:父亲是个渔人,春天的一天驾船出台湾海峡捕鱼,出时天气很好,中午时分突然遇到了大台风,在这危难之际偶然与一艘台湾渔船遇到一起,最后同心协力战胜了台风。这个情节较好地表现了中心:海峡人民本身就是一家人不可分离,只要团结一心,携手努力,就可以战胜任何的困难,也才有强大的力量。这个情节完全是虚构的,作者的爸爸可能连海也没见过,作者对渔船生活就更不清楚了。但我指导她去想象,去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海上遇上台风的情景会是怎么样的。终于作者不负期望,用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如“这时,希望来了,奇迹出现了。朦胧中,另一艘渔船,随着一波一波的巨浪飘然而来,越来越近,五十米,三十米,十米,父亲瞪大眼睛终于看清了--那是一艘“台”字号渔船。“同是天涯沦落人”,父亲不管三七二十一,撕开喉咙,张口大喊“台兄,台兄!”对方似乎也看清了他们,“闽兄,闽兄!”但声音被风浪淹没了。最后,是风,是浪,奇迹般的把这两艘飘摇的船的命运碰到了一起。尽管是不曾相识,萍水相逢,但瞬间,他们便握紧了拳头,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把两艘船紧紧地系在一起,控制了船的动荡。”
人物的虚构:她父亲是一个农夫,以田为生大半辈子了,然在文中完全变了。“父亲以捕鱼为业几十年了,黝黑闪亮的额头上划满了无数风浪的沟痕,大海成了他的生命,鱼是他一生的追求。但在他广阔的心怀里,有一件事,是他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环境的虚构:虽然是在大海边长大的晋江人,但长这么大连海也没有去看过,完全依靠来自书中的体验,根据情节所需尽情想象:“那是一个春天的清晨,海面上飘着轻纱似的薄雾,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海鸥掠着浪花,欢快地飞舞。……太阳升起了,船尾的白浪流金溢彩。船顺利地驶进了碧波浩淼的台湾海峡。渔工们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一天的作业,他们娴熟而有力地把一张张银色的鱼网撒向碧蓝的海面,像是一位高明明的画家描绘他心中的理想……
二是细节的虚构。
细节是一篇记叙性文章的灵魂,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一篇优秀的作品中必定有许多精典的细节描写。为此,此文设计了三个细节:一是把两艘船的名字分别命名为“台”字号和“闽”字号;二是在他们战胜台风后在甲板上喝酒庆贺时父亲准备的是“闽台春”;三是分别时各自举起的手一个是左手,一个是右手。文中这样写到:
“终于,风停了,浪止了,大海恢复了温柔和仁慈……大海上升起了袅袅的炊烟。父亲拿出了特产“闽台春”,激动地说:“闽台兄弟们,为今天的遭遇,为今天的生命,干!”甲板上一片痛饮--他们饮的是炎黄的血,饮的是浓酽的思念啊!”
“该分别了,大海上一片静寂,马达声同时响起,他们站在甲板上,“闽”字号船员挥起了左手,“台”字号渔工举起了右手--是啊,海水隔得断的是身躯,又怎能割得断血脉相连的亲情呢?”
这三个细节首先具备艺术的真实,其次是蕴含深意,都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作文竞赛的主题--闽台一家亲,为整篇文章增添了光彩。当然,虚构不是虚假,它是艺术的真实,我们老师大可不必担心学生是在弄虚作假。其实,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不管他飞得多高,它永远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地的。
以上创新三法是笔者作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触,不一定科学,望广大同仁指教。作文如河,流淌的永远是新鲜的水,作文的创新教学也因人因时而异,永无止境。
作者邮箱: @sina.com
【作文创新三法(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空间与创新之说(网友来稿)04-14
记叙文写作三法(网友来稿)04-14
课堂创新不是梦(网友来稿)04-14
论作文创新思维(网友来稿)04-14
思维品质--语言创新的前奏(网友来稿)04-14
创新题型预测:灯谜、谜语(网友来稿)04-14
让学生的个性在创新中飞扬(网友来稿)04-14
以人为本 科研创新(网友来稿)04-14
写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