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到底应该怎么看?

时间:2024-09-16 12:52: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到底应该怎么看?

K12专稿:“研究性学习”,到底应该怎么看?

研究性学习,到底应该怎么看?

 

    2002-06-19     K12网友:木棉 

 

    很怕说“研究性学习”。之所以怕,是因为听得太多了,腻歪得紧。任何东西,只要不分青红皂白一窝蜂的上,就叫人害怕,并逆反,并提防。新概念作文一“吃香”,什么参考读物就都冠于“新概念”名目;创新教育一热,同步辅导就都成了“创新设计”;一旦你发现那些资料其实都是去年的翻版、压根没换汤也没换药时,你只好逆反。现在是什么都挂“研究性学习”牌子的时代了,有时候真的感觉哭笑不得,就好像听到市委领导说“我们要抓好考试工作,上线率高,就是用行动来实践三个代表”的时候一样的哭笑不得。 

    一线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无非是三种,一种是极力推崇并实践的,一类是知之甚少以观望的,一类是一心逆反而拒绝的。 

    观望者不行动,倒不是不信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先进性和急迫性,因为中国的事儿总有自己的特色,“指挥棒”是硬道理,高考依旧是那样的考法,你就只有围着转的份儿。不跟紧些,你就是换几十种做法也白搭,谁也不敢对指挥棒过不去,那样无异于砸自己饭碗。所以许多老师、学生和家长对着研究性学习问你:“那玩意儿考试管用吗?”你更多的还是无奈。 

    逆反而拒绝者,提及“研究性学习”,立马嗤之以鼻,并一口认定那是搞“花架子”。一个“花架子”的帽子,就抹杀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所有优势,更为自己找到了拒绝接受、尝试新事物的借口,找到了懒惰(“那多费力气!”)、逃避(“我为什么要做?”)和无能(“看来不好办”)的借口。当然,也不排除许多拒绝者是受跟风的罪太多,怕东风吹过来西风,白遭罪。也还有些是看不惯拿研究性学习当幌子四处炫耀的,动辄就夸夸其谈,说某某课题比大学生做得有水准、有学术价值云云,为学校脸上贴金,抛开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实际,整个一个浮夸热。 

    我当然很赞赏并钦佩那些少说废话积极实践的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成了那种不撞南墙心不死的垦荒者。之所以不死心,主要还是过于厌恶那种把学生当算盘珠子“我拨你动”、“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也确实是因为内心恐慌了,我感觉自己很贫乏,很怕自己的“一桶水”滋养不了需要成长的生命,我对学生说,“应试的水太浅,也太死,老师怕你们的才气被晒干。”这是真心话。 

    所以我不仅是丝毫也不怀疑研究性学习的先进性和必要性,而且是寄希望于借这种学习方式冲击我们固存已久的心态、观念和模式。但现在,我宁愿认可它是一种观念,让它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愿以它为标签,为自己脸上贴金。所以在实际上属于“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语文常规教学的尝试”的《雷雨》WebQuests设计中,我大大的写出一个标题:“《雷雨》扩展阅读”,我希望的是我自己和别人在反思和考察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缺憾的时候,多一些客观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少一些轻率的排斥和不假思索的否定。 

    记得老早以前爱民老师在k12论坛中发了一个帖子说“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我很是不屑地回帖说,加了个“研究”,不神秘的也神秘了。因为我老觉得其实对于语文而言,语文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以及后来的“大语文”,其实都已经属于这个范畴,甚至我们的先贤早已以“生活即语文”一言以蔽之了。 

    一系列的实践之后才感觉新提法未必是冠于新名词这么简单,它更强调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只不过它更需要有担当意识的教育者去播撒,把这种思想和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我主张语文学科积极尝试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其一,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我固执地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以来在应试牵制下挣扎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走不出一条新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将学生束缚于课本、试卷、课堂之中,使他们远离生活了。没有生活、没有体验,还奢谈什么有思想、有情感?课题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的收获,倒不是学生上交的所谓小论文,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过程促使他们成为热切关注现实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学生曾经尝试的“问题少年”情况分析与对策、中学生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地当代女性的心理影响、透视少年写书出书热、我们需要绿色世界、我看网吧利与弊、9.11事件透视、中国足球离世界有多远,等等,无不表明学习本身已牵引学生去关注、思考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了真切体验和感触的机会,有了团体合作的精神、事宜协调的能力、主动探索的意识、坚持不懈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的机会,这些磨练和体验的价值,是传统的单一的学习形式无法比拟的。 

    其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尤其是用WebQuests(网络主题探究)设计阅读教学,便于实现课外扩展阅读。特级教师韩军学习语文应“举三反一”提法是智慧的,如果仅限于课本例子的细研细摩,指望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只是一厢情愿。课外阅读、课本之外的有益扩展,无疑是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一条路子。课外阅读中,不易架空的自由阅读只能是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导引学生尝试有效阅读,亦即有教师适度指导的探究阅读。这里,网络有着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我们可以集中一批网络资源供几十人同时研读讨论,却不易让几十人都借阅到同样的书籍;我们可以在一个课案中便捷地收罗几十则有用信息,却很难在图书馆、书城如此“短准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便捷搜索所需信息,而不必要求学生花很多钱复印大量资料。充分扩展的课堂,犹如大江大河,学生可以尽情游弋,教学便不再满足于教师一点点输出自己贫乏的“一桶水”。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己、超越课本,可以弥补我们的贫乏浅陋,可以便捷地导引学生课外涉猎。 

    除了集中一批网络资源研析探究一部名著(如《雷雨》扩展阅读 )、一个作家(如鲁迅专题)、一篇课文(如《药》的阅读教学)、一种文学现象(如朦胧诗的出现及意义),还可以按专题集中一批作品扩展阅读,如袁卫星老师所提出的“专题语文”,就可以以WebQuests形式设计课案,高中阶段完成“感悟亲情、善待生命、重返历史、神游未来、亲近大师、超越自我”一系列专题扩展,这个扩展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构建学生精神世界和丰富内宇宙的过程,这也正是母语教学的使命所在。 

    当然,学生的课题探究学习,更是促进课外涉猎的好方式。我们的课堂上,有学生做过《红楼梦》专题讲座(还是理科班),莎士比亚作品评介,《欧也妮.葛朗台》典型细节补充,等等,都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至于其他扩展(如解读三毛作品、评介韩寒及其他同龄人作品、探究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婉约词与豪放词比较阅读等等),无疑都超越了课堂,形成真正的“大阅读”之势,有力地辅助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全面素养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与学科教学接轨,空说无益,何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尝试考察其实效? 

 

【研究性学习,到底应该怎么看?】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总结07-22

研究性学习总结06-15

研究性学习教案04-13

研究性学习 别有洞天 ------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微10-09

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07-15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06-10

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07-15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12-20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12-07

高一研究性学习总结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