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3:20:4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网友来稿)

车子 

新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网友来稿)

  

                            

   这是本次新课程改革学习后自己头脑中的一点思考以及学习过后的困惑,记录如下,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使这些困惑得到解答,从而更坚定地朝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前进。

                                                         --题记

以“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题,这个题目显然是大了,但如果往深处想的话,倒也不见得它们之间没有关系,而且关系大着呢。“培养完善的人”这一现代教育功能观已成为指导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共同理念,此次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进行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社会进步的目的,而社会的进步又反过来能有力地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与推动力量,从而使个人获得更大的人生幸福。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而进行的,课程改革、追求社会进步,无不为此。那么,中国人幸不幸福?中国人要追求怎样的幸福?这些问题,我想,都是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应该首先思考的。当然,接着我们就面临着第二个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就成为第一重要的问题。

一、 中国人需要怎样的幸福?

中国人对幸福的定义,必须深入地去探寻人们对待自己经历的态度和深藏于其内心深处的思想渊薮。

中国是一个苦难的国度,这似乎不仅是中国人的普遍认识,而且还是有着广泛的同情心的外国人的普遍看法。这个延续了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大国,充满着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神秘色彩,她曾经是很多邻国毫不吝啬的老师,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最强大的朋友,是很多小国的君主,但这个发明了火药的国家却被别人用火药炸开了国门,她发明了造纸术却被别人逼着在自己制造的纸上签下了耻辱的条约。她是盛产丝绸与瓷器与茶叶的财富之乡,她又是巫术与宫廷阴谋与“点穴功”的诞生地。她老得白发苍苍,从地下随便掘出一个破碗都有一段悠远迷离的故事,她却年轻弱小直到1956年才列席联合国位于危地马拉之侧。她齿牙动摇,似乎轻轻一阵风就可以把她吹倒,但她又健壮得象个小伙子,用全世界最快的发展速度猛追直赶经济大国。她的苦难只有历史能说得清。她在清朝末年被列强侵吞抢掠的历史我们记忆犹新,仅只其内部战争的频繁就足以使她遍体鳞伤。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战乱颠沛,她的文明传承从未停断过,她是古文明的发源地至今为止尚存,而且还将继续存在的唯一国度。这不能不归功于她深深渗入到每一个国民内心深处的那种充满着活力的思想根系。

中国人的思想根源有几个最基本的来源:儒、道、佛、侠。中国人的侠的思想,更多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伸。荆轲刺秦王是邦国大义发展到极致的一种表现,荆轲在易水河边慷慨悲歌,存必死之心而去,我想更多的不是出于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是激愤于秦羸政的暴政,于是他愿意为国家而死,而他自身也因此而获得道德上的完善。而在武侠世界中所描写的侠义英雄能长活于人们心中的,无不是“劫贫济富”为百姓的英雄豪杰。不管是荆轲还是侠客,他们都是为着人们的福祉而拔剑的。中国人的佛的思想,则作为人们忍耐苦难、希翼来世幸福的一种精神寄托的补充。之所以说它是种补充,一者,他到唐朝才传入中国,此时中国人已接受了太多苦难,人们早已在道家思想中寻求到面对苦难的解脱之道;二者,佛教即使在南北朝时被统治大力提倡,甚至被定为国教,但“南朝四百八十寺”终究未能使佛教成为中国国民的一种信仰,而后来的结果显得有点幽默,佛教居然被不轨者所利用,最终演变成封建迷信。宗教信仰是人们对教义的绝对相信,并奉之为行动的榜样和指南,中国百姓的愿望、诉求随着袅袅烟云而上,人们期许能在现世得到神的保存佑及回馈,这与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无数文人、学士在人生的征途上遭遇挫折后转而探寻起佛法的精义,这本身就是种避世归隐,佛教成了道家手中帮助走路的一根拐杖。而且还主动地为儒家思想服务,历史上不是有那么多的佛教徒在政权的权杖下寻求庇护吗?因此,深深融汇到中国人思想最深层的便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儒家的“仁”、“兼爱”、“施仁政”、“行王道”等思想,规定了社会的秩序,体现了对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及一系列措施,它贯彻在一切儒家经典中,也贯彻在历朝文人的诗书文稿中,贯彻在诸如《二十四孝》《进京赶考》的故事、戏剧中,更贯彻在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中。我们的母亲在很小的时候对我们说:“孩子,你要认真读书,长大才会有出息,当大官。”不管是“有出息”,还是“当大官”,这里面都有着最强烈却又习以为常的入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还有一个基本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也产生最深刻的影响,以至变成了中国人的普遍的一种品质,那就是俭朴。我们可以在历代名人的家书中看到对后代的谆谆告诫--远离奢侈,勤俭持家。曾国藩更把“养鱼、喂猪、种菜、种竹”列为“家政四要”。儒家思想是一种功成名就的人生哲学,它激发人去参与社会斗争,在社会遵纪守法,并寻求自存的方法。道家思想则是在追求失败后的一种心灵的逃遁与自我保护。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很著名的话:“所有的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他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家思想像吗啡一样能神奇地使人失去知觉,于是便有神奇的镇定作用。它减轻了中国人的头痛病与心脏病。道家的浪漫主义,它的诗歌,它对自然的崇拜,在世事离乱时能为中国人分忧解愁,正如儒家的学说在和平统一时作出的贡献一样。这样,当肉体在经受磨难时,道家学说给中国人的心灵以一条安全的退路,一种宽慰。”即使对于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来,他在心理上也总会有两个方面的隐密需要,一方面是追求在社会关系上的成功,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有一些自我的、心灵的休息。这样的休息可以使他在社会关系的探索上走得更稳健,在失败时则成为是安全的疗伤。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生活这个巨磨的不断研磨,儒、道两家的思想相互吸收,相互融汇,并化为血液因子流动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管之中,这就转化成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态度。人们在生活中适时适地适量地享受一切快乐,在成功时告诉自己不骄宠,在失败时则退守于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模式中,在顺遂时淡然地享受生活的赐予,在落拓时安然于周遭的花鸟虫鸣。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炎势熏天的人还不知收敛,比如贫家子弟思念着官家女儿,但中国人早准备好了“骄兵必败”“赖蛤蟆想吃天鹅肉”在等着他们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幸福可以是身边的一丛野竹,可以是家里的小猪下了第三头崽,可以是单位里发了一百块。那种幸福有时优雅别致,有时却又透着彻头彻尾的庸俗。中国人的幸福还表现在面对劣境时的安然与乐观。苏东坡有一次与人饮酒时,因无以配酒,就把邻人的病牛偷杀了(当然翌日他就去赔钱了),半夜歪斜着脚步爬越城墙而入。真难想象这是一个被贬黄州的年近五十的老头所为,而这恰恰是苏东坡的幸福。以前的平民百姓在苦难的日子里,也大多有着一种很淳朴或很庸俗的幸福观,黄包车夫在坐着等客时互相逗笑着,咸享酒店里的苦力们现在还在《孔乙己》中开着调侃的玩笑。甚至在每一个时代变革来临之时,生活如果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人们依然会在梦里怀想晚上的那片美味的面包,嘴角微笑着,微笑着。中国人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平和的、安贫乐道的幸福。因为历史的年岁的关系,中国人的幸福有着一种幽缓的、春日迟迟的节奏,是老年人的那种雍容自足,西方人则年轻得多,他们没有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他们对幸福的追寻则表现得更为迫切,而满足的趣味更趋向于物质的享受。

二、 我们是否需要课程改革?

中国人的这种对幸福的态度实在是有其优越性的,它那么平和、温暖,渗透到每一种生活状态中,并且如此容易就可以获得。中国人完全可以在并不乐观的生活中,去心满意足地品尝生活中每一点细致的美好。中国人可以在刀耕火种的时代里,在陶碗的边上刻下舞蹈的身姿;中国人可以在酷热的田埂上坐下,啜一口茶,感受在整个夏天里唯一的那一缕轻风的清凉。对这样的幸福观,有时我们不免要相信它是最适合人类的心灵的,因为人类只能享受现在而不能享受未来。人类的进步总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而不是对未来而言。人类的发展是个单向的运动,相对于未来,我们永远是落后的,人类的存在是种“此在”(海德格尔),未来则永远是困扰的。算盘发明后,人们开始嘲笑结绳计数的愚蠢,但是电脑发明后,我们又嘲笑起算盘的笨拙。因此,身体上的享受只能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方向,而不应该是目标。现实总是充满着不如意,人类怎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处于幸福之中,那么最现实主义的态度便是面对困扰,享受生活的每一刻。科学文明是会使人得到更多的快乐,但是它同时也是危险的,当它显现出一种不是自然的、非良性的发展的态势时,它便会发展为畸形的竞争,这时它便是人类用来攀比、互相恐吓的武器。科学文明的发展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极其不可爱,印度哲学家克利斯那穆尔提曾说过,以前要用走经月的路现在只要几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到达,难道这就是文明的进步?我们那么明显地感觉到在急速翻动的网页前,我们对文本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正在逐渐钝化,而在键盘上起起落落的敲打代替了写字,我们也正在失去一笔好书法。随时可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朋友的来访,不再使我们有激烈而恒久的感动;我们最苦恼的一件事是在种类繁多的菜市场不知要买什么菜,在饭店几十页的菜单前,我们不知要点什么菜,我们正在失去一种饕餮的好胃口和对一顿盼望已久的好饭菜的美妙感觉和过后的持久回忆。

中国人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他们对幸福有着最接近人的心灵的理解。这样的心态正是以儒、道思想为主导的多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教育则最终为教导人向着这样的一个目标靠拢。在方法上它要求学子通过艰苦的磨练而达成扎实的基础与系统庞大的知识脉系,“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千百年来学子最至高无上的信条,正是在这种勤苦之上养成了中国人性格里的坚忍,从而也形成了对待困苦的特殊的乐观主义的幸福观。这种注重基础与系统的学习方式还讲究顿悟,某一天学子能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中达到悟的境界的,则能融会贯通,为人为学都能达到最高的层次,而未能达到悟的境界的,学子也能凭借所建立的知识系统足够应付生活所需,在工作中他们把技能转化为技巧,服务于社会的一般职位。应该说中国的传统的教育对人性的自由是不够尊重的(新课程改革引导教育者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性,这方面我是完全赞同的),但最后达成的成品却对社会与个人的人生幸福却是有益的。中国人所拥有的幸福观可以使中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更接近于幸福的本质,也就是说,中国人可以在并不丰裕的物质条件下使心灵得到快乐,即平常所说的苦中作乐,中国人也可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只是他们并不急迫。他们对生活的享受态度更接近于自然主义的,他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浩渺无边与无限的伟力,个人,甚至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于大自然来说是极其渺小的,而其反抗也是徒劳的。中国人把自己融入于自然之中,在这种适应中体现了个体的生存意志。中国的山水画中,尽管人物形象是小小的,甚至看不清楚,但他们既不表现为征服自然的主体,却又并不是匍匐于自然之下的鸡虫,如果没有这些似乎小小的樵夫、渔夫、行客、书生、大自然就会寂寞、无聊、荒凉、恐怖。我们不能想象柳宗元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没有那个独钓的蓑笠翁,将会怎样的苍凉。而蓑笠翁的存在似乎意味着中国人在沉静的思考眼光下那永远不会灭绝的生命意志。中国人的建筑中除了长城(长城最初的目的也只是为了防御),很少恢宏之作,而在西方则不同,他们经常建造不朽而宏伟的建筑,这反映了西方人的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他们更注得于“力”与“壮美”的体现。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违逆了大自然反而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但又不甘愿于作大自然的奴隶。于是就选择了适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求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最超越。

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的人认为之前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生产线上的成品,而大加抗诉,对这点我不敢苟同,教育本身就是种生产的过程,这是勿庸置疑的。而过分渲染当代中国教育对人性的摧残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改进我们的评价机制,可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早一点去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但实在不必因为个例而抛弃可以形成一个民族个性与品质的教育机制。如果我们会因为现在的痛苦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更真切地体会到幸福的可贵,我倒宁愿现在苦一点。何况我们是这样一个善于在寒冷的冬天里发笑的民族。

如何处理现存教育体制中对学生人性的束缚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我认为还是应该从选拔机制上来考虑,如果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看着高考这条独木桥的话,学生的成才有更多的途径,那么,这些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说如果中国人在经济上有更多的发展的途径的话,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围在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告示牌前一窝蜂地炒股了。对于生命来说,本来就应该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活法。

可是,面对着现状,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我想还是必须从中国人的幸福观来看:

每一种最完美无瑕的美丽都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宿命的、不可救药的弊病。海伦的歌声美妙绝伦,但它同时是致命的,它几乎要了阿喀琉斯的命。中国人的幸福是如此完美,它忽视恶劣的环境的束缚而唾手可得,因此它也就有了致命的危险。就象一个铜币的两面,在中国平和的生活态度和随时随地地感受生活的快乐的反面,是中国人的消极避世与隐忍苟安。中国人面对不顺遂的生活状态时并不努力寻求改变,因而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来说较缺乏改变世界的愿望和创新的能力。而更致命的是,这种平静的生活态度在面对暴力时所能体现的只是一种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可以具有永恒的威力,它可以借助时间同化一切暴力,但在当时当景却常常会被暴力所欺凌。中国历史上的更朝换代,无一例外的是不发达的文明征服了汉族的先进文明。其实我不敢设想甘地的“非暴力运动”如果遇上的不是讲法制与国际法的英国,而是不讲信义的希特勒,它是否能成功。如果我们把暴力比喻为一块石头,和平的生活如同一潭池水,石头投入池塘,必然引起掀然大波,虽然最后池塘必将恢复平静。中国人的幸福正是如此,它是生活的本来目的,却容易被破坏,即使一小块石子。当整个世界陷入疯狂的、盲目的经济竞争之中,生活的本来目的就被忘记了,人们以为自己所追求的就是轻车暖裘,而且更可怕的是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追求了。而有一部分人虽然认识到生活的根本目标是让心灵得到最快乐的满足,但却被经济大潮拖着走,停不下脚步,如果停下了,它就会被认为是落伍了,而被社会(或世界)所抛弃,毕竟个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太渺小了。

当周围的国家、民族都把经济的发展摆在第一位时,我们如果还是恋恋不舍于更倾向于心灵上的、文化上的快乐时,可能最终会因为经济上的落后而面临暴力的危胁。当然,最后我们还可能象汉族同化蒙古人,同化满族人一样把他们同化,但毕竟会有太多的牺牲。我们因为面对愚蠢而不懂得幸福的邻居而不得不跟着他们的脚步去赶经济发展的浪潮,我们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不得不进行教育上的改革,这说来实在是可悲的,人此时已回到了原始社会时代的为生存而生存。

新的课程改革必将改变新一代学生的思维特点,并引起性格特点的改变。学生的思维将变得更为灵活,但同时也会失去刻苦耐劳的品性; 竞争意识的增强会使新一代的学生更热切于当前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也会使这代人脱离传统;多元的思考会使已有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从而新的一代人将更热衷于改变现状,热衷于改变自然,这样传统的幸福观将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的可能。而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中国人可能就会失去她的个性,这是可堪忧虑的。这也就是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

juzilian@sina.com

【新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浅议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网友来稿)04-14

写好反思记录适应新课程改革(网友来稿)04-14

写好反思记录,适应新课程改革(网友来稿)04-14

新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的尝试(网友来稿)04-14

新课程改革,想说爱你真不易(网友来稿)04-14

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网友来稿)04-14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反思和探索(网友来稿)04-14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困惑与思索(网友来稿)04-14

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友来稿)04-14

也话改革(网友来稿)04-14